網頁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泉州族譜(華僑史料與研究)

社壇葉氏:葉氏入閩始祖與公(又名四公)於唐僖宗廣明年間(880 - 881)徙居萬善里古瀨(今仙游).后周顯德五年即南唐中興元年(958),徙居南安高田,傳至碧崖公於明弘治年間(1488 - 1505)定居詩山.

內益李氏:明永樂年間卜居內益.

古宅吳氏:明洪武年間由泉州浮橋,開基祖大治公卜居詩山.

前山余氏(包括羅埔):始祖黃敦公之后裔汪裕公元代來居詩山.

霞宅陳氏:一世祖一郎公卜居詩山.(由來細微之事,世遠代湮,無從可考矣)十世時貴公康熙卅十六年(1697)十八世垂(遠),十九世燕(植).

坊前黃氏:黃守恭由鯉城遷詩山(閭洋開基祖)十世(1748).

鳳坡梁氏:始祖進榮公.譜由1702 載.

梅山藍園陳氏;屬''南陳''支派.一世富明公(1367-1457)由安溪徙居南安官園.

碼頭劉氏:民國乃稱候氏(著名僑領候西反)即出於劉林.譜載始於1532年.

碼頭新湯,康安陳氏:發源於漳州南院.明初振元公設帳於新湯.

詩山戴氏(今屬碼頭)始祖於唐僖宗光啟元年(885)隨王審知入閩.

永春西坪陳氏;自漳遷安溪后徙居永春.

永春華房(今坑仔口,王斗陳氏;譜載十六世(1836).

德化高陽,樂陶陳氏:明正統甲子年(1444)朴庵之孫質素,順德昆仲由同安-德化.十二世(1769).

德化潯中鵬都陳氏;唐肅宗二年(757)避安祿山之亂居鵬都.中經多次迁徒,端一公長住鵬都.

德化潯中豹尾陳氏;始祖''貌不可考'',仙游迁德化.為蘭陽陳氏肇始之祖.(分詩,禮兩房)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集福堂

                       杏塘過溪集福堂       文:陳超勝

杏塘二房先祖曰毅齊公。有子四,今居故里為三,四兩柱,長子及次子外徒,據說定居長泰境內蕃衍.(有待查証)


毅齊公原建大厝在新溪壩口(現永福厝)。紅牆密瓦石砱翹脊,氣派堂皇!當年派下有好多讀書人,其中有一人最利害,文采非常出色,但屢考不中,為了生計,惟有代替人考童生,錄取者甚多。但上得山多終遇虎,被發覺後受到嚴勵懲罰,因而將大厝委託族長代管。


過溪厝是毅齊公派下(二房三),有二幢大厝:頂厝叫學堂室,下厝叫集福堂。學堂室為書房翻新成三進二護大屋。規模龐大:有房三十多間,大小九個廳堂,土木結構相當牢固!從這大厝再分支發展貞坑,人口數百眾。集福當也是由學堂室衍生出來。先輩陳遠紮旅居印尼,經數十年艱苦奮鬥,累積銀兩攜返家鄉,又幾經波折費儘心機始建成。


大厝二進頂下護,有房二十間,大小廳八座,下獲加樓台,石徹花雕磗牆柱碒,麒麟松鶴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大厝材料全是當今少有之巨石巨木!巨無霸大石,取於石礱由水路運到碼頭;幾人合抱之「福杉」,先由福州運至泉州再漕運至碼頭。當時並無公路,這些數十米長數十噸重傢伙,全靠逢水搭橋逢田開路,幾百人馬日夜兼程,幾經艱苦才運抵目的地。


只可惜,這座富含歷史建築價值,兼具文物古跡義意之大厝,卻因借公路擴建之名被錄奪拆毀,如今已片瓦無存。留給集福堂子孫們只是斷續的糢糊回憶。


陳遠紮建造集福堂,確有一翻意想不到的艱苦歷程。其父陳綿慈(族譜載為''綿自''),因受鴉片毒害,家中物業變賣貽盡。十幾歲的陳遠紮年紀輕輕就挑起起家庭重擔,做生意又缺本錢,只好挑搖鼓擔為生,賣的是普通針線、兒童物件及日常用品,利潤微薄,每日早出晚歸四方叫賣。所賺一點錢不但要持家又要供父親買雅片,那能應負的了。其父幾次要將遠紮三個弟弟賣掉,紮遠極力反對,有一次其父瞞著家人把三弟賣給本鄉堂親,並收下定金,遠紮知道後即向買主懇求,且將搖鼓擔買掉,尚差少許,遠紮願為買主以工代款贖回小弟。此事感動鄉賢們出手相助。次年其父病逝,遠紮到處做苦力當挑夫工、打短工。因誠實勤勞為五房華僑蚶叔看中,帶他出國往印謀生。由於遠紮做事認真,得到好多老闆器重,爭相聘用。為避免老闆之間互有意見,遠紮決定獨立謀生。沒本錢,以打「牛鳥」為業,賺第一筆錢。這種貎似孔雀的牛鳥,其肉可食,其毛可賣,其粗大羽毛,外國人用作筆,高貴大方而爭相購買。雖然利潤甚豐,但有次打風被困荒島數日,幸遇途經商船搭救。自此之後,轉做走水路生意。從望加錫運載商品到各埠賣買。由於遠紮信譽超卓,獲各大商家支持,又經山兜一位黃姓富商引薦買到一塊好地皮,並建造二十間店舖,從此風生水起,生意興旺名聲遠播。事業有成,遂決定回故鄉起厝。當時風俗,金厝埕銀厝角,經幾十次宴客極力周旋,終於用換地加數倍金錢,始買到三畝地,建起集福堂。


詩曰:
  紅磗青石雙坡曲 出磗入石燕尾脊


  雕樑畫棟皇宮式 三合土銅牆鐵壁


既往矣 於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