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南安吴氏

【南安姓氏志】吳氏(下)
南安史志 今天
蕃衍
黃龍吳氏:大約於宋嘉定(公元十二世紀)紛紛遷入南安,黃龍一族遷入南安開發的村落有:碼頭詩口村、詩阪村、龍溪村、營園村;洪賴有湖美小路村、進坑村;溪美有頂溪美、溪美街、蓮池村(赤口);柳城有浦頭村、鷺江大埋村、三堡、八尺嶺東山村;彭美下房村;金淘有鼎美村、吳板村、內察村、蓋溪跳坑村、金墩吳厝村、鎮山墩頭村;羅東有潭邊村;水頭有託阪村;石井有後店村;豐州有素雅東門、南門、港吳;霞美有邱店、許厝後村、下福村、埔頭村、麻山村、金雞村、雲臺村(小部分);康美有東阪吳盾村;詩山吾豐古宅村。美林有溪州、省新的林頭、庫內、梅勝、埔頂;歷經八百左右年來,如今黃龍族的南安後裔,廣播閩、浙、贛、粵、港、澳、臺,並僑居海外,星、馬、泰、菲、印尼、歐美等地,瓜熊綿長,人才輩出,簪纓顯宦,名賢博士,商賈富豪,遍及海內外。
▲景善公祖祠(位於南安碼頭鎮詩南村)
黃龍吳氏開基祖禮孫,其先祖吳據以下幾代是:吳琚——吳安仁——吳仕驤——吳爽——吳禮孫,自禮孫起至今已傳二十九世,衍居於海內外數十萬人。一世禮孫,配陳氏,生三子:長景政,居黃龍祖地傳世;次景善,分居南安詩口;三景興,分居晉江、石獅、蠟江及錦裡。二世景政,配蔡氏妙清,生六子:長君用、次君濟、三君弼、四君輔、五君錫、六君賜。
二世景善支派:後裔又遷播於南安金淘、安溪、泉州城內、福清、龍溪地區、尤溪縣、福州市、延平、建寧、邵丁、同安、廈門、晉江以及江西上饒、浙江溫州、平陽和臺港等地,後裔數萬人。
三世君用支派:配陳氏,生三子:長觀生、次觀應、三觀慶。後代有分居予永春梧板和南安陶內、吳阪、內家、詩口、埔尾等地。
三世君濟支派:字和卿、號龍溪。配楊氏、胡氏、劉氏、杜氏、蔡氏。生七子,長希憲(楊氏生),配林氏,生三子:長宗之、次益之、三習之;次希文(杜氏生),配周氏,生一子,羽遂,分居晉江、石獅、蚶江;三希禮(杜氏生)官諱顯寶,號大石,配莊氏,生五子:長仕良、次仕宗、三仕銘、四仕端、五福生(早近);四子希勉(社氏生),配林氏,生一子:從道;五子希舜(杜氏生)話顯德,配虞氏(早逝無嗣);六子希禹(杜氏生)諱顯勝,號墨齋,配甘民.生二子:長孟溢、次孟奇;七子希敬(蔡氏生)諱仲孫,生三子:長觀榮、次觀志、三觀東。
水頭湖內吳氏:始祖一處士,分支晉江東廷後播居,水頭湖內的泰安。一處士到水頭開拓求進,不久便與宋氏交厚。宋氏慧眼識中一處士之才能與為人,適以愛女妻之,生二子,長精直、次精一。精直與精一於明憲宗成化九年開族湖內,精一即大二房,後插遷漳州開族。精直傳恪齊,繼傳濱竹。濱竹再傳四子:長竹居、次竹所、三竹軒、四竹斐(後裔大都分支漳州葛頭或雲角尾綱頭)。故稱後湖內村吳氏四房之分源於此。一處士衍傳水頭吳氏,迄今已有五百餘載,傳宗二十一代,現海內外人口五千多人。
裔孫播據南安溪美街、頂溪美、洪懶進坑村。
水頭康店吳氏肇基公傳二世纘仁公、纘義公傳至十三世祖由江崎分衍發祥康店、綿延於今二十六世1600多人。
瀨水頭吳氏:吳伯謙於北宋年間由泉州清源山朋山嶺後分居南安瀨水頭,(一說從晉江象畔遷入)瀨水頭吳氏子孫後衍居安溪長坑、祥華、龍涓、西坪、魁鬥、劍鬥、尚卿和德化、感德、石門、潘田、福德等地。
靈水吳氏:靈水支派始祖吳懶翁,是江南吳氏大宗吳宣的後裔,自宣以下,世系是:吳綸——吳有——吳坤二——吳吉甫——吳五四郎——吳千六郎——吳九六郎——吳懶翁。吳懶翁字志仲,生於1325年,卒於1387年。明洪武十三年(1380),攜其幼孫吳溫明(1375-1443),從泉州東門移居靈水安居落業,至今600多年。
江崎吳氏屬靈水清溪支派,始祖肇基公於明末由晉江安海浦邊徙居江崎,繁衍至今已二十五世,現本鄉人口2500多人,並衍至水頭、康店、後邦、上郎、上圳、田中、撫阪、蘇盾、雲霄城關及世界各地,在臺灣臺南港仔尾、彭湖鎖廣港等地都有江崎的分支。
山前頂鄉吳氏開基祖吳潛公屬靈水清溪支派,開基祖清溪一世祖然公之子燕翼開基山前頂鄉,現人口600多人。
官橋吳氏在明朝中末葉從磁灶大二房分支,及五世簡齋公派下從磁灶、大埔、項八房徙居官橋。梅溪相公房派下十二世梅麓禮科公資助清廷,官拜禮部尚書,在磁灶擇址建造官衙,又在官橋開墟造寨,開墟時六相同遊。始有官橋之稱。
官橋吳氏宗親造家廟奉祀禮科公從任所帶回的延陵王季札公聖像。後梅麓因揭發鰲拜謀反而被迫害致死。平息叛亂後,康熙皇帝親自敕封禮科公為“清朝名諫”吳氏宗親共建宗祠供奉季札公聖像,並設梅麓公及列祖列宗神主位春秋祭祀。延陵戔了札公聖像在1942年由晉南各地吳氏輪祀,至2007年,聖像收藏於安海靈水泰伯廟。官橋吳氏宗祠歷經風雨洗禮於解放前夕倒塌。1995年,聚居官橋的吳氏四溪後裔重建吳氏宗祠。
官橋吳氏現有人口2500餘人。2004年,由官橋、晉江白安、深圳,後山吳茂,官橋田乾、四名柱下察、新塘等地吳氏宗親近7000人組成晉南官橋片區延陵宗親聯誼會,會址設在官橋吳氏宗祠。其中四石柱下寮村300餘年前由晉江東石埭邊分支現有村民400人,內厝吳茂村400餘年由晉江磁灶大埔分支遷入,現有人口100餘人。田乾吳氏系晉江霞浯村(竹樹下)吳氏分支,現有人口700多人,另有僑遷海外僑胞,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港澳臺計400多人。新塘吳氏於公元1575年從官橋嶺兜虎崗遷移來。現有人口100多人。
柳城蓮行吳氏,於南宋期間由泉州新門延陵分支,始祖吳胤量,號宋公,生育三子:長房應公派衍田仔尾;二房賢公分祠本村;三房文公留居原祖厝,現有人口500多人。
柳城田阪吳氏,始祖時潤公號東吾,300多年前由漳浦吳山坪遷入南安三十都東埔,後拓展田阪,傅衍至今已十五代,現有人口1700人,後另一支派遷回漳浦,老家計1000多人。
三世君弼支派:字和甫,號清江。配陳氏,生二子,希聖諱元寶,配劉氏,生二子:長紹祖、次繩祖。紹祖播居南安市海都石井後店。再播遷於廣東潮屬的海豐、陸豐、曲溪等地。繩祖播居惠安洛陽街及武夷山等地。君弼次子希源諱福寶號攬秀,配陳氏,生四子:長敬祖、次德祖、三榮祖、四慶祖。
石井後店吳氏:始遷祖吳啟勳諱紹祖,於元朝末年(1361年)遷居後店村。至明末清初,鄭成功反清復明與清廷對抗。斯時人口二千餘人,清廷以治海民與鄭成功交接、強迫遷移。限三十里外,驅而逐之。初、二次村民尚在近處觀望,至第三次大肆殺戮,焚其居室,村民驚而四散逃走。全族逃往廣東屬揭陽、海豐、陸豐等地。後來鄭成功退守臺灣,至康熙末年(1735年),兩廣總督奏請,“沿海居民當使復族”,康熙准奏。於是人民紛紛回鄉,重整家園。後店村迴歸者僅十餘戶,其餘均留在廣東各地,各自謀生。迴歸吳姓人艱苦奮鬥,辛勤創業,傳至現在二十四代,總人口三千餘人,其中分居臺灣三百餘人,分居廈門三百餘人,在村人口(包括外出國內工作人員)二千餘人,僑居海外一千餘人。
裔孫播:新步、下尾宅、產頭、星田、西莊、仙景、石崎、延陵的索路、南安洪賴鎮。
三世君錫支派:字和傑,號敏齋,仕元武榮州主薄;授將士郎,配何氏又名妙蓮,生三子:長希善,號儼齋,配葉氏,生二子:賢、德;次希允,號毅齋,配揚氏,生一子:玄瑞(今嚴埔西房大廳);三希弼,號忠齋。配蔡氏,生三子:瑩、輝、昭(今嚴埔東房)。
裔孫播居:金浦(嚴浦)、金雞、麻山、石崎、仙景、五羊、小錦田、仙塘五房、浦頭、下福、田中、樂豐潭邊等。
賢名大治,號惟忠,播居南安古宅。輝由乒乓石溝花樹下據居晉江下語(花樹房),傳下灶、羅堂、高坑、安海聖店街、晉江霞灑、豐州下福。六世允齋居南安鋪頭、赤口、當甲、豐州東門。七世吳欽宜播居南安洪賴、小路。八世願庵之子播居南安坑尾再移居芸後(即今浦頭)。希灝之長子移居庫內。九世臨田播居南安林頭。西渠裔孫一柱移居晉江茂陳宅,由陳宅部份移居南安邱店許厝後,一柱移居仙景、石碑後。十世退庵播居晉江下茂。秀山播居南安羅東潭邊,其長子茂山由潭邊遷居江西上饒橋恩山村;十二世巖山之子播居南安岸帽;鵬之子印官(龍畝)播居南安露水頭大埋;十三世朝官由金浦播居麻山;人口1800人,十八世自浮由南安庫內分居溪美吳厝巷;十九世周廣播居金雞,人口200餘人。
蒼山吳氏:明洪武年間,宋狀元宰相吳潛的十一世孫吳薪派裔啟衷公,字鈞父。為避“辱宰官禍”由漳州南靖展轉遷徙,開基武榮二十七都古蒼鄉,生三子:長高齋,次厚齋,三實齋。公元十四世紀初,高齋遷居興化仙遊,厚齋遷居同安吾峰,唯實齋公,仍留居桑梓,弘揚祖業。實齋生二子:長聖福,次聖祿。聖福生一子,裔居古蒼、墩阪。聖祿生四子:長秉與居溪後埔。次秉成居古蒼。三秉貢,大約於公元十四世紀八十年代,分居尾。四秉泰分居後畲。至五世,大約於公元十五世紀,秉成之長子欽明,次子欽玉分居安溪墩阪。三子欽和仍守居古蒼。歷經六百多年風風雨雨,艱苦創業,蒼山吳氏一族,以堅強的毅力,慧悟之本性,著望族於溫陵,拓鄉域於蒼山,一脈綿長,發屏崛起,如今僅於本土人12000 多人,地跨南安、安溪兩縣,分佈於 美、古蒼、墩阪三鄉,此外還有大批宗族成員,拓展港、澳、臺和東南亞諸國,足跡遍及五大洲。 
省新省東埔,頂(金埔)吳氏,吳薪派裔。始祖有梅400年左右開基金埔,至今已繁衍至第十代現有人口1500多人。喬遷分居廈門灌口、長泰、香港等地約600多人。
蕉山吳氏:侖蒼蕉坑吳氏的開基祖樸軒公,平賊有功,欽賜遊擊,明正統年間由龍巖徙居蕉坑,本地人丁2000多人,還有子孫分衍溫州、福清、安溪等地和東南亞諸國約20000多人。  
東田鎮鳳巢吳氏:屬入閩龍溪支派默公裔下,始祖述善公生二子,長致政,居東石埭邊。次致茂,裔居豐州西岱浯宅。致政生四子,長勤齋,仍守居埭邊,次毅齋,三慎齋,四寧齋居柯坑,次子毅齋於大清雍正年間,開基鳳巢村,生二子至今傳十八世,人口400多人。次子仍回埭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