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社坛咏


社壇詠(3)
@
山色自青葱
水悠地气融
凌雲風日好
君是主人翁
@
十八深井篆書奇
一荔呈芳峭壁支
美景天然流水润
高台更立雲龙祠
@
屹石峥嵘起点高,
藍缕荜路几经遭。
南陽麗水旌旗動,
仙境风云展豹韬。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南安姓氏(節選)


南安姓氏
第四十一章 江姓 翁姓?
江 姓?
一、溯源
江出自嬴姓,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朝将伯盖之后分封于江国。 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又据《姓谱》所载,系出嬴姓,伯益之后,封江陵,子孙以国为氏。?
堂号 淮阳传芳 济阳传芳?
五、族谱?
白沙江氏族谱修于清代,文革期间烧毁,现未见存。金淘盖溪江氏族谱原为铅印版,文革期 间被烧,现有族人之手抄本,记述不全。?
第二节 翁 姓
一、源流?
翁姓自周昭王之庶子食采,翁山夫人观白虹而孕,生子两手握拳不开,昭王命以水沃,其手 即开,左手有"公"字,右手有"羽"字,昭王奇之曰,此神胎也,公合于羽为翁字,遂赐 姓为翁姓。?战国时代,翁姓二十七世孙,官楚国左丞相。天敦之乱期间,翁姓三十三世孙入闽居住。公 元627年移居莆田竹啸庄。天禄年间,公元941年,翁姓世孙乾度官居郎中,生六子,俱登进 士(帝封六桂)后因世乱,六兄弟被迫化姓逃难,分别化为洪、江、翁、方、龚、汪。翁姓属 原姓。?宋建隆元年,翁姓世孙南游泉州,慕泉州之风景,文物优美,定居泉州。元末宣德年间,移 居安溪依仁里。?
公元1565年,从安溪依仁里分居一部分到南安象运(今翔云)蕉岭、南安英都坪山村,至今四 百余年。翔云椒岭有436人,坪山村有400多人。?
三、族谱
翔云镇椒岭村科坂翁姓族谱现存一本,三次重修,1931年最后一次续修。从一世祖记载至十 八世,十四世两房搬往台湾居住(占当时人口的1/2)。现有人口400多人,有学子成材定居在 泉州、福州、南京等地,有移民到泰宁县,解放后大专以上学历21人。翁姓族人原来以手工 业为主,现外出经商和在家种制茶为主。?
第四十二章 卢 姓?
第一节 源 流?
一、溯源
南安市李东村(原称:南安县溪仔尾廿四五都霞洞 乡下美角),卢氏太始祖名卢仁荣暨夫人 盛氏,大约于明朝中期,从同安县十三都苎溪内石兜乡西溪埔(今隶属厦门市集美区坂头水 库源流处--古庄)迁来到李东(霞洞)定居的。根据传说,苎溪古庄卢氏后裔云:"原苎溪 卢姓是从卢岑迁到苎溪的,太始祖生有四子:长子、次子与其父留居原地--苎溪古庄,现 有人口三百多人;三子卢仁荣携其母迁到南安县李东来,四子迁居金门。"卢仁荣来南安 时以饲鸭为业,而且把原地祖宗禁忌养鹅(传说:卢氏祖公属"鹅"神)的习俗带来霞洞,世 代相传。随其来南安的老母亲因年老,不久就地去世。鉴于当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没法 运回苎溪埋葬,所以往后李东卢氏就世代流传着"有妈无公"之记载。?当时,霞洞(李东)的大姓是"侯"。而卢仁荣和盛氏夫人是插居在侯厝之中的霞美角落的。 人丁没有发展,连续三代单丁。到了第三代(即卢南溪)才传有两子,长子又为了谋生迁往晋 江祥芝(今隶属石狮市辖区),插居在当地同姓卢厝之中;次子卢近阳(仰)留居李东原出生地 ,传下三子。长子卢昆玉,次子卢昆朴,三子卢昆山(夭亡)。自此,卢厝人丁就逐渐兴起。 ?长子卢昆玉传有五子(即崇字辈),次子卢昆朴传有一子。?
"一炉炎彤彤"确实也是如此,卢氏从第七世开始发展很快,人丁兴旺,繁衍迅速。相对地 姓侯者日趋衰弱,直至五十年代时,男女性别的侯氏全然根绝。原姓侯的住宅基地(即今李 东下半村)全部归属于卢。故有"古本安侯开筑地,今承范阳振宗基"之传说。至今卢氏之 后裔,人口众多,已近三千,是今李东的大姓。?二、繁衍?
一世太始祖卢仁荣,祖妣盛氏夫人。祖坟在西美竖旗角园中心,称"飞凤落洋"之穴位, 坟墓前景左龟山为"龟",右称蛇(即李东村的地形似"蛇"),把守水口,乃属开基祖坟之 圣地。祖坟经历风霜至清朝光绪庚寅(公元1890年)第十一世孙卢成金给予重修立石。?传子:卢德修。?
二世始祖:卢德修,祖妣陈氏夫人。祖坟在"茜内"坐南向北。?
传子:卢南溪。?
谱牒?
南安卢氏全市有2800多人,大多集中在美林李东村。东田介凤卢姓154人。卢氏家谱记载了 范阳霞美卢氏繁衍概况,从第一世至第六世均有详细记载。2000年,由卢茂成先生整理李东 卢氏家谱,补足其它内容,全面记述卢氏发展历史,不失为一份详尽谱牒。?堂号:范阳衍派(范阳,今河北涿县)?
昭穆:仁德南近,昆崇丁继。?
成世维新,振茂昌荣。?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光前裕后,少芳万年。?
第四十三章 肖 姓?
源 流?
肖氏渊源两说。?
一说其远祖是殷商纣王的叔父殷比干。殷商末年,纣王听信妲己谗言,昏庸无道。朝里忠良 ,纷纷力谏。纣王不但不予采纳,反而加以逼害诛杀,其叔父比干就是其中一个。?传说苏妲己要纣王取比干的心治病,比干为了表白自己的忠心爱国,就自剖取心,而后骑马 回家。在路上,被一个叫卖空心菜的女子拦住(此女是苏妲己乔装扮成的)比干问及菜没心会 活,人没心会活吗?这女子当然回答人没心是不会活的。比干忌讳被说穿了,回到家里就逝 去了。?其后,比干的四个儿子就外逃避难,他们到一个树林里的樟树下,停下来商量对策,决定以 这樟树为样,改名换姓,分别取肖、章、叶、林为姓,而后各奔他方。于今四姓同宗,每年 的古历10月25日比干的生日,聚会祭祖,盛况空前。?这个传说在《中国通史》里是这样说的,纣王无道,听信妲己。大臣不满,但进谏无效。比 干力谏三天,激怒纣王,而被其剖腹取心而死。这一死在纣王手中同传说是基本一致的。?武王灭纣后,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统率商朝遗民。殷在河南,所以"河南"成为比干 这族的郡望,这个郡望与《寻根认祖》一书中肖氏的其中一个郡望是吻合的。?一说远祖是殷商纣王的遮兄微子启。在《中国通史》里说,他对纣王的昏庸无道也很不满, 但见屡谏不听,他就远走他方躲藏起来。在《寻根认祖》一书中说,武王灭纣后,周的邦国 宋国的微子启后人大心(宋乐叔)因有功受封于肖国,肖国在山东兰陵。所以这族的后人以肖 为姓,兰陵就为这族的郡望。这也与《寻根认祖》一书中肖氏的其中另一个郡望相同。?周建立后,百废待兴。民心归顺,是一个首要问题,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开仓以赈济民众 ;培高比干墓修整商容故居,取悦殷商贵族;斩宠妃妲己,释放宫女,以体民心。再者疆土 辽阔,如何治理征服这广大地域,又是摆在面前急需解决的大事。他们采取"封邦建国"的 办法,分封宗室贵族和异姓功臣为诸侯。上面说过,纣王儿子武庚封禄父于殷,统率殷遗民 ,宋国(封邦小国)微子启的后人因功也受封于肖国。?在《中国通史》书中又说,殷商灭后第二年,武王病故,10岁的太子继位为成王,武庚乘机 兴风作浪,怂恿领兵派驻殷地的武王三个弟弟发动政变,周用兵苦战三年才平定。?经过三年战乱,比干和微子启的的子孙们在原地或到什么地方去呢?微子启这一族后在肖国 繁衍生息。而比干这一族到底在哪里?茫茫中原大地,浩浩历史长河何处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末沛县人肖何为沛县吏,刘邦为沛县亭长,他曾当过刘邦助手,帮 助刘邦起义灭秦。在楚汉战争中,他以丞相的身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他辅政 匡君,功勋笃著,被封为 侯,而后功成身退,为肖氏一世 祖。?到南北朝,肖姓后裔肖道成,于公元502年建立齐,为齐高帝。再过20多年于公元547年,肖 衍建立梁为梁武帝,治理半个中国45年。?
到了唐初,隋炀帝时肖皇后的弟弟兰陵人肖 ,归顺 唐朝,得高祖皇帝器重,委以重任。至太宗皇帝时他就任宰相。豹儿虎生,他家八代为相辅 政。?此后,肖氏比干后人有书"汉代功臣第,唐朝宰相家"和微子启后人有书"汉代功臣裔、梁 朝帝子家"的美联,对此两族后人都为肖氏宗族的显赫而自豪。?唐末中和年间(881年),肖氏38代裔孙兰陵人肖曦,官拜唐刺史入闽知泉州太守始,为肖 氏入闽始祖。这在两族人的族谱中均有较详记载。??
谱 牒
注:以上是据道光乙酉年菊立修的《凤山肖氏族谱》,泉港肖厝泉港老协会有关资料整 理的。
第四十四章 赵 姓?
源 流?
一、溯源?
宋皇室南渡,把管辖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从河南归德迁往江苏镇江,再迁入泉州,"南外 宗正司"设置于今泉州市内旧馆驿(梨园剧团内)。南宋时期,元兵大兵压境,为了免受宋 元战火影响,大批皇族、士大夫、僧侣、商人、地主、农户、工匠、手工艺者纷纷迁入泉州 ,对泉州乃至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泉州的地位 成了事实上的"陪都"。?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建立赵宋王朝,但赵氏家族传至太祖已是第五代了,一世 祖为僖祖(赵 ),二世祖为顺祖(赵 ),三世祖为翼祖(赵敬),四世祖为宣祖,宣祖就是赵匡胤的 父亲赵弘殷。赵弘殷有五个儿子,长子曹王(匡济后更名为光济),次子宋太祖(匡胤), 三子宋太宗(匡义),四子魏王(匡美后更名为光美),五子岐王(匡赞后更名为光赞)。 曹王、岐王早亡,所以赵氏皇族分为太祖、太宗和魏王三大支派,一起繁衍到现在。?二、昭穆
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亲写御书,编立三派"玉牒"各立十四字,以为排辈之分,另立 遗嘱:"我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
太祖派十四字为德,惟,守(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太宗派十四字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派十四字为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十四字辈用完,必须又重新从头开始,这样从宋代开始已经循环了二次,又重新起始 ,一千零三十多年已历36代之多。?
鉴于赵氏子孙蕃衍人数众多,同一姓名者颇多(这在宋代宗正司管理时是不允许的) ,所以在明成化年间,太祖派后裔赵(惟) (字德用号古愚)和赵惟宪(号朽叟)重修族 谱时,曾把"玉牒"又增加十四字,称为新十四字,而把原"玉牒"十四字称为原十四字,仍 按三派区分。?太祖派新十四字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最,永,循。?
太宗派新十四字为原,本,懋,兼,思,尚,实;式,景,均,中,庆,以,充。?
魏王派新十四字为先,贤,廷,辅,文,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原十四字一直在海内外流传,除个别字辈有差异外,如宋史太祖派第三个 用"守"字,族谱则"守"、"从"通用,其他基本上一致。?
而新十四字并无传下,只在《天源族谱》中看到很多的名字是"原"和"新"辈并用。如 赵惟(纲) ,即古愚公,又如军事学家赵本学,原名赵世(建)郁。尚可举出一些,如从 鼎中,德溥养,惟纲祥,仲兼哲,士思夏,不尚明,承贤夏,克廷壅,叔辅之。这种三个字 为名,不是姓名,而是"原"和"新"字辈并用,这也是南外宗支系在明、清时的一个特点 ,原十四字辈是由宋太祖亲自御定,据传,新十四字辈的启用,赵氏人丁难以蕃衍旺盛,因 此,新十四字辈只是摆设,没有实际应用,现在,仍沿用宋太祖御定的原十四字辈循环。?三、入泉
靖康(1126)之后,高宗南渡,皇族宗室也大批南迁,"太祖次子德昭第五代孙赵子?随南 外宗正司迁入泉","泉之有赵自子 ,子 始也" ,乃宋太祖赵匡胤之次子燕王赵德昭派。?太祖派入泉始祖是赵子?、赵子 二人。据《南外天 源赵氏族谱》第一卷三载:"赵子?字南金,以建炎南渡福建泉州,绍兴初以锁换进士, 授承议郎翰林五经博士,赐绯鱼袋,出知建昌军,改大宗正丞,迁朝奉大夫,知封洮,有德 政,擢中奉大夫,同知 东都转运使司 事,改任福建都转运使,卒于官……葬南安县三十二都田丰里橄榄?山(今南安霞美镇霞美 村)。生子三人伯迭、伯鹮、伯逖。"宋史载:"表燕王房,中奉大夫赵子?,武节郎赵令 磅第八子"。一世为燕懿王德昭,二世为翼王惟吉,三世为滏阳侯守廉,四世为华阳郡公世 奉,五世为中奉大夫令磅,六世为中奉大夫子?(如上推至僖祖赵则赵子?应为第十一世, 下同)。关于南外正司设置时间,据《泉州府志·睦宗院》载:"建炎中,南外宗正司徙泉 。"根据以上记载赵子?是在建炎(1127-1130)中随南京外宗正司徙迁入泉,时间就在11 30年前后,赵子?和他的后代一直在泉州蕃衍,最后"卒于官",死后葬在发南安县三十 二都田丰里橄榄?山(今大霞美村)。?《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一卷:"赵子 ,字常履,授忠翊 郎,饶州司户,南渡入泉,葬晋江县三十八都复金山,生子八人,伯鹯、伯详、伯诚、伯评 、伯询、伯训、伯调、伯谕"。宋史载:"表燕王房,忠翊郎赵子 为嘉县防御使赵令耦次子"。一世燕王德昭,二世舒国公惟忠,三世从国公从蔼, 四世定国公世纲,五世嘉县防御使令耦,六世忠翊郎子 。子 卒于泉州,葬晋江县三十八都复金山(今洛阳桥南杏 厝,即福厦公路入河市公路2公里处)。?四、肇南?
南安赵姓都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后裔,随宋皇室入泉的,原居住在泉州的睦宗院, 在南外宗正司的管辖之下享受宋皇室的一切待遇。元灭宋,泉州南外宗正司的皇族受祸最惨 ,几乎全部男丁都被泉州市舶司提举阿拉伯人蒲寿庚所杀,人数有三千多人,个别因事外出 或被元(汉) 将抢救的孩童才幸而保住性命,泉州幸存的赵氏子孙就此沦为平民。?居南安柳城路水头的一支赵氏宗子,由泉州西街甲第巷迁居路水头,原居住在泉州睦宗院, 元灭宋时,适逢时任浙江监税官的赵与蕃公游宦于外,幸而获免祸,故克传世而有今日路水 头这支余脉。?谱 牒?
据《南外宗赵氏天源族谱》载:迁居南安柳城路江路水头赵氏皇室后裔系宋太祖赵匡胤之后 。宋太祖传--德昭--惟吉--守廉--世奉--令磅--子?--伯逖--师沆-- 希 系--与蕃--孟伟--由腾--宜贤--顺阳--德锦--惟亮--守(鼎)中--世(建) 鼎迁居南安柳城路水头。?路水头赵宋皇室后裔由泉州甲第巷分支而衍,出自赵子?入泉之后。宋景炎间公元1278年遭 蒲寿更屠杀,所幸时任监税官的与蕃公仕于外未遭剿杀,才有路水头赵氏皇室余脉,与蕃公 在泉苗裔变姓咽涕装欢,谨慎避祸,学文练武慨秘藏不露。明洪武所得散居泉州的赵族复姓 归宗,宋皇室苗裔合宋与明俱兴元魁世第显然光耀门楣。?太祖十八世孙建(世)鼎由泉州甲第巷迁居路水头,已历十几世。清康熙六十年间与经公稍 创路水头私谱,其支系颇明。民国十七年,太祖二十八世裔孙顺章等爰邀本乡诸房长,集腋 成裘,鸠捐资费,再撰修路水头私谱,续接于《南外天源赵氏族谱》,世世明亮,免尽红枝 牵连,一睹了然。?
第四十五章 廖姓 施姓?
第一节 廖 姓?
溯源
南安廖姓源出江西宁都县。宁都是中国廖氏的发祥 地之一,开基始祖是荣德公。崇德是西 晋左卫镇国大将军子璋的后裔,从子璋至崇德,共经历12世。崇德于唐太宗贞观庚子年(640 年)由科举中明经登第,官授虔化县令,后携家定居虔化(宁都),自迁宁都至今,已有1300 多年历史。?崇德后裔廖俨,字端庄,祖籍河南光州固台县,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父廖琼,唐 懿宗咸通初年榜眼及第,历任福州佐威武军节度使,漳州司马、爵光禄大夫。廖俨在唐僖宗 乾符二年(875年)高中榜眼,登上仕途,历任福建都团练散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御史中 丞等。他于公元909年携家定居安溪,由于组织领导有方,人民安居乐业。宋太祖建隆三年( 962年),廖俨病逝。?廖俨的大多数儿孙在安溪蕃衍,明清时期开始迁居南安。廖俨后裔衍传至今已1000余年,近 四十代总人口超地40000人。还有的迁往浙江、广东、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南安廖氏 主要分布在翔云头梅村、东田西坑村等地。头梅村有1576人,《武威堂廖氏族谱》内容十分 丰富,比较完整记载支系与分布,是廖氏家族的宝贵历史文献。?廖长官祠位于安溪县城凤山南麓,占地266平方米,祠高12米,四瑞三层,宫殿式结构。列 为安溪县重点保护文物。?
第二节 施 姓
南安市向阳乡马迹村施姓祖自先唐光启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与王审知入闽,居浔海(现属晋 江市龙湖镇衙口)历世传至少一公,由浔海而入延郡尤溪县四十三都(今属永安市青水乡), 於明天顺甲申年移迁永春八都(今属永春县连埔镇延寿村)传五世于明末清初迁入南安八都, 始奠开马迹施氏之族。?施氏字辈乃清康照御赐"百字歌讳行"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 ,恬澹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宗古朴,雅化尚温柔,黄中元吉迪,青简大名留,克已存 恭敬,定交允嘉谋,恩宽爱式广,善足泽常流,深藏抢伟器,远识抒全筹,河山铭竹帛,冠 冤绍箕裘,传芳长衍庆,锡祚历千秋。?施氏族谱自明弘治至今修而续者已达十次。
第四十六章 伍姓 阮姓?
第一节 伍 姓
伍姓族源于炎帝神农之后。参封于伍地,故以地为姓。灯号"安定传芳"。伍参生伍举,伍 举生伍奢,奢仕楚灵王为上大夫。?
宋代,伍仕登进士(1109年),官左拾遗,入籍福建莆田,为开闽始祖。?
元代,伍氏自河南固始县入闽择居安平(安海),为安平开基祖。后又分居安海、石井等地。 ?
族谱?
石井伍氏族谱于清康熙年间重修,雍正年间再修。1995年又再修。?
第二节 阮 姓?
仑苍镇大宇村阮氏相传明末约400多年前移居大宇新畲山麓--西坪、是最早迁入大宇境内 的一个族群。因野生林草茂盛、虎狼山猪多、庄稼、畜牧严重受害,后迁入现址。?阮氏源流因原有族谱失祥,解放后历经数年多处查询,未见其族谱中有明确记载,仅漳州市 南靖县山城镇下碑村阮氏昭穆,传说是十八世祖成定公制定的三十二字:?绵锦成章、扬辉启祥、敦仁耀德、英俊贤良,?
经伦用济、大义悠长、克绍芳典、奕世永昌。?
这是可以确认主源的唯一主要依据,但还没有正式认源。?
大宇阮氏是大宇村八个姓氏的第三大姓,人口800多人,还有迁往外地及华侨近300人,不计 在内。?
阮氏原拥有耕地肥沃,五谷丰登,只因毗邻西溪,屡患水灾之害,民不聊生,历来靠当长工 、小什工及打铁等小手工渡生,到现在全面发展手工业,成为省内闻名的瑞士式手工业村。 ?
第四十七章 褚 姓?
第一节 源 流?
一、溯源?
褚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宋恭公之子段被封到河南洛阳褚地为官,因其德可师号褚师,久而久 之即以褚为姓。至南朝时,褚氏人才辈出,将相公侯、皇后、驸马相继出于褚家,故《百家 姓》中称褚氏为望族。正如南安市官桥周厝褚氏祖祠大门楹联:"河洛域地是本家〓南 朝将相成望族。"唐朝褚亮博学多才,与杜如晦等世称十八学士,时人又称之登瀛州,后世 家人为纪念这位出自河南的家族名人,遂以"河南堂""河南瀛州"为堂号,以"河南郡" 为郡号。?二、入闽
唐朝褚遂良为相,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遂良公以先帝托孤顾命身份力阻直谏而被贬,其子 少卿公随公南下,居武荣之安海,自此时起,福建省才开始有了褚氏。传至六世祖崇德公开 始迁移至南安十二都蓬岛侍御山下,在此(即今南安市蓬华镇蓬岛村)拓土开基繁衍生息, 曾一度昌盛。?三、外迁?
明朝嘉靖40年(即公元1561年)是年永春大饥荒,族人褚铎参加了永春蓬壶吕 尚四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并成为该农民起义军的三大将领之一。义军曾发展至三万多人,后 因时局剧变,起义失败,义军首领吕尚四阵亡,褚铎被俘后又被杀,蓬岛褚氏族人面临里务 难当,为避祸逃荒,于是举族外迁。迁移至本南安市的有汤边(即今之南安码头褚厝)、大 嵋(后又二度迁移至水头劳光溪浦即青石宫),东田、丰田(今东田镇兰溪村),安溪。迁 居外州府的有永春、仙游、兴化(今莆田)福宁(今霞浦县、福鼎县)漳州、邵武(今光泽 县司前乡西坑村)、温州(今苍南县石砰乡)、处州(今浙江省丽水)。迁居至汤边(即今 码头褚厝)中的一支脉又二度迁居至福宁府霞浦县南门外及福鼎县石番溪乡旗杆村、永春县 太平(其中一部分又三度迁居台湾),民国及民国以前,南安码头褚厝褚氏宗亲中的一部分 先后到东南亚各国谋生,并在乔居地繁衍生息,目前在乔居国的褚氏宗亲达一千多人。而二 度迁居南安市水头劳光溪浦的有一部分分别三度迁居本市的官桥周厝和晋江市的安海镇及东 石镇肖下村;另有一部分三度迁居台湾省,现台北市北区(含台北县、桃源县)的褚氏宗亲 已逾二千人。而且目前在南安市境内的褚氏总人口达一千多人。因此,本省的褚氏宗亲,浙 江省的部分褚氏宗亲均由炎岱(今南安蓬华镇蓬岛村)迁出繁衍的。?四、昭穆
自蓬岛迁出的褚氏宗亲后代大部分仍沿用统一的行辈:甫班昭穆和敬宗 惟兴孙子有候公 忠孝克全遵祖德 永修人纪万年同。这正如官桥周厝褚氏祖祠厅堂中的一楹联:"莫道蓬岛 非蓬莱 却言宗亲出炎岱"(即蓬岛)。此联反映褚氏后代对祖居地蓬岛的怀念。?族 谱
晋江安海、南安官桥周厝、光泽县司前乡西坑村、福鼎县石番溪乡旗杆村、浙江苍南石砰乡 褚氏族人仍保留有族谱。南安码头褚厝、南安水头劳光溪浦、南安官桥周厝之褚氏族人分别 建有褚氏祖祠,南安官桥周厝褚氏祖祠由文质先生昆仲独资重建。其中南安码头褚厝褚氏祖 祠厅堂楹联:怀先祖立业齐家修身笃敬 勉后昆勤功致远睦里敦邻;此联乃族人褚朝用撰 文,原南安县长、书法家王重庆所赠墨宝。
第四十八章 凌姓 何姓?
第一节 凌 姓?
一、凌姓起源?
史料记载:"凌氏,姬姓,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姓氏考略 》)"康叔之子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元和姓纂》)"凌人掌冰,正岁、十月、二 月,令斩冰,三其凌。"(《周礼》)"康叔衍派,周官凌人"、"望出渤海、源为周官" (《凌氏宗祠楹联》)这些记载表明,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第九子康 叔封于卫,其庶子有人在周朝担任掌冰室(斩掘、储藏、使用冰凌)之官职,称为凌人,他 的后人便以官职为姓,遂为凌氏,始祖为卫康叔。凌姓在《百家姓》中居第155位。?历史上的卫国即现在的河北、河南一带,有渤海郡(今河北南皮沧县)、河间郡(今河北河 间献县)等郡望(郡望指本姓氏最初繁衍之郡地、之根源,为后世所仰望),距今大约有三 千多年的历史。当代凌氏主要还分布在湖南、江西、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昭穆与宗祠?
《锦霞凌氏族谱》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由安溪内园举人凌翰宗亲主持编 撰,昭穆起初沿用安溪内园的10个字:积(仰)尚世建复、仕望汝继志;后又续拟20 个字,文武怀忠孝,叙伦克友恭,家齐国有信,衍庆大周宗。《族谱》因文革毁损,于1 990年乡人重修。?锦霞一世祖凌积智当时在井仔头搭建祖厝和宗祠,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破烂不堪。192 1年(辛酉年)族人择"地接毫山灵秀,门迎霞溪碧水"之胜地重建"凌氏宗祠",仿古兴 修,巍峨壮观,春秋二祭,缅怀先人。宗祠解放初曾开办"毫光小学",教育培养出一批又 一批大中学生,后又辟为"文化活动中心",活跃乡亲文化生活。?宗祠楹联有:"河间衍派,锦霞传芳"、"河间衍派振宗功,锦霞传芳泽流长"、"河间源 流长允矣,锦霞笙世远宜乎"、"地接毫山钟秀色,门迎碧水泽流长"等。?第二节 何 姓?
何氏之本系韩源子姬,因周武王之次子同母弟唐叔虞之孙,食采韩源,号曰韩侯,世代袭之 ,后成为韩国,遂以韩为姓,到战国末年,秦王灭掉六国,韩之世胄孙咸者,韩国之将军, 因国亡家破,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又有旧将张良,两人共为报灭韩之仇,而阴蓄甘死之 士,要乘秦王出游偷击杀,误而败事,秦王疑是六国遗臣所为,密令捕役四处缉拿,咸公 亡渡黄河,及舟半渡,捕役执之而询姓,惶惶不能语,时在腊月,惟手河以示寒(韩)说姓此 ,捕役竟疑姓河,问曰傍水乎,答曰傍人也,遂登记为何姓,幸免于难。脱难过河后,流 亡于江淮,因惧秦虐,携妻羌氏遁于庐江县,隐于江东要津,造舟以渡行人及务农为生,自 太始祖咸公于秦初起,子孙世居庐江县是何氏开发祥地,故称庐江何,传至八代,因又遭难 ,无法再居住,遂徙他乡,数徙入江南,传至修公立为一世祖,修公的十六世裔孙曰佟公 生子德字定肃,号嗣韩,在公元665年嗣韩受推荐为河南省光州府刺史之职,遂择居固始 县,唐高宗初年,闽漳南蛮作乱,公元669年,高宗旨派归德将军陈政,率八姓官(陈何林周 郑胡詹吴)入闽靖乱,陈政表荐何氏始祖嗣韩公为军需财粮官,历征十年,方平定寇乱, 迁任泉州府食系惠安,公元688年武后帝封为光禄大夫,唐僖宗末年公元888年追封为安抚 节度使,宋高宗绍兴21年公元1151年朝旨追封为竭忠韩国将军。惠安何氏族谱记载,公的 长子白石公有两子,有三孙,至此无有衔接下来,因世远年湮,杳无佐证, 从始祖的裔孙何逖基公生于公元1217年宋宁宗庆元十年四月三日,卒于公元1275年宋恭宗 德佑元年三月十六日,逖基公生有五子,长子元镇公有七子,他的第三子添润公从惠安县移 泉州府东门好德里居住,经过二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有所发展,他的裔孙在明朝万历二年( 公元1574年)从泉州移南安县卅都杏田境沈林安居立业,原沈林何氏始祖及下属各代均有详 细资 料,资料来源是在1950年11月修理祖房从各神主扩录下来的准确名字,生卒时间,可惜这些 资料证据已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被拿烧掉,无法再取证。?字辈与泉州东街同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基裘恭冶,博竹云阳。
第四十九章 粘姓 童姓?
第一节 粘 姓?
一、溯源
粘姓源出黑龙江阿城市,满族。阿城是女真人的肇兴之地。先祖八世博温察儿,知河中府。 因家谱遭倭乱散失,事迹失考。后因世乱流寓江南,居晋江永宁杨丹,殁而葬于此。博温察 儿生子三人。传至十三世 ,字宜旺,号刚柔。清初,移居南安霞美梧坑。 ]生于明景泰庚午年(1450年),卒于明正德辛己年(1521年)。 明清,有不少粘氏后人迁往台湾。?郡号 浔海衍派?
三、族谱
清末至民国初年,粘汝祥执笔,修撰粘氏族谱。记载八世起粘氏发展状况。二十世纪九十年 代,粘氏再修族谱。记载至三十世粘氏情况。梧坑顶祖厝1914年冬修撰家谱,较为详尽。?四、宗祠?
粘氏宗祠建于明代,清中叶修建。二十四纪九十年代再修。梧坑粘氏四大支系,四座祖厝。 近年,迁徙台湾的粘氏后裔拟重修宗祠。?
五、人物?
二十二世粘德纯,名克成,字绮卿。乾隆甲申年(1764年)生,卒于道光辛巳年(1821年)。登 乡进士,历任宁德、诏安、嘉义、古田、平和等县学教谕。
第二节 童 姓?
一、溯源?
泉州童氏始祖翼正公乃明朝直隶和州含山县铜城乡东九都人,元季乙未年五月随从高皇帝举 义师,因功御封流官世袭泉州十代指挥签事(旧址泉州指挥巷),童氏祖屋解放初建一院时被 征用(内有翼正公塑像)。?二、分布
二世真公次子章监任浙江、湖州、德清县丞后立籍。?
三世瑜公之 次子袭职居泉州吴塔巷。?
三子开基同安下崎乡为始祖。?
四子开基泉州并德化县上洋乡。?
四世淳公之 长子文英公建基朋山岭后官洋等处。?
次子华禀贡生出身任汀州府连城县教谕后立籍。?
三子进士出身任浙江绍兴会稽县丞后立籍。?
四世齐公袭职,享年71岁,恭人杨氏、母舅杨三官人三人合葬在泉州翠屏山下。?
六世乾震公的功绩载入泉州府志。?
官桥曙光童氏从泉州分出居住同安县汀溪镇下崎(蔡坝)任佘石狮。部分从住处迁至南邑田坪 溪,后 定居内三乡(现南安官桥曙光村),现有人口1170多人。明末清初有179人(谱内记载)从内 三乡(曙光村)分出,族居台湾、金门等地。?三、童氏宗祠
座落于本村境内,1932年重修,1999年台胞童诗栋捐资8000元重修照墙。
第五十章 邱姓 赖姓?
第一节 邱 姓?
一、溯源
一,以丘亦作邱。《说文通训定声》引东汉应劭《汉书.楚元王传注》云:邱,姓也。后世 为避孔子(名丘)的名讳,将丘加邑旁改写为邱字。?
二,以地为氏,据《风俗通议》所载,周代姜太公受封于齐国,建都营丘(在今山东省临淄 县),其后有丘氏。?
三,据《后汉书.乌桓传》所载,东汉时,东胡别支乌桓部落说有丘氏。?
四,为南北朝时鲜插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献文帝七分国人,以次弟 豆真析为丘敦氏,魏孝文帝时改为丘氏。?
南安邱姓入闽约在唐末,据今一千余年。后南安邱姓迁往台湾、福清、漳州等地。?
二、郡望河南衍派?
第二节 赖 姓?
柳城街道办事处帽山居委会莲田宫尾角住有赖氏族人,现有人口150多人。据上辈人说,他 们是由福建古田迁居来的,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时,族里的人认定此处是个风水宝地 , 便在此定居生活,耕作繁衍,人口发展近1000人。后因重做祖宗风水,揭开"皇金"时直冒 白烟,族人隔三差五就有人死亡,他们认为是动到风水龙脉,此地难以居住,就全部搬迁, 往外地重新寻找生息之地(可能是流行瘟疫)。隔几年,族中的一位长辈带着自己子孙搬回到 此"顾祖",由当时的十几口人发展至今的一百多人。虽无笔墨记载,但从现该地保存尚好 明朝和清朝的赖氏祖坟看,不难推测出赖氏族人迁至此居居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传,泉 州大罗溪赖氏是从这里迁移而去的。100余年前,大罗溪赖氏族亲曾组织几百人到这里谒祖 认亲,但这里的族人未敢接待,故至今很少联系和往来。解放前曾有几户迁至泉州市石头街 居住,几户迁往南洋谋生。现南安仑苍丰富、省新、金淘、诗山等地均有赖氏族人居住,总 人口1126人。
来自:临风回眸 
南安姓氏人物(八)
唐末五代固始入闽姓氏考
海峡论坛参展族谱之尤氏族谱
寻根记:中国36姓正宗始祖都有谁?
南安姓氏人物(四)
南安姓氏人物(六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酸“硬核”

酸“硬核”
1)
詛咒當年不抗战
婦人阿斗毁江山
香江一息声长叹
打臉阿 Q视等闲
2)
盖世丰功犹抱恨
泰山壓頂鳴泉喷
麥城自绝奈留痕
人種阿蒙陪陸逊
3)
吳钩白马相辉映
足履流风北斗星
煙火人間惟好酒
乌江可有短長亭
4)
上下雕磨都是道
春秋砥礪盡成詩
高低進退青雲上
左右逢源折桂时
5)
此心吾与白鸥盟
落木千山瘦马情
青眼聊因横美酒
浊江一道月分明
6)
秋风大院苔侵阶
獨上层楼往事哀
一任珠帘闲不卷
晚凉天净月华开
7)
唐山有綠威大木
沧海催情浪白头
君喜東方升日起
誰知北斗未風流
8)
醉在方屏事费时
何人未晓腹中飢
蠶桑稻菽千機織
不老天公恨不奇
9)
四面千嶂烽火滞
风声落日孤城闭
秋来有计可施无
一息伊人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