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祖宇嘆咏調

杏塘祖宇
                          



              金鱗翹脊竪黑貓 國策英明亮絕招

              祖訓千秋魂魄在 子孫九百拄肩挑 

              麗陽五井長流水 崎峻山林茁壯苗 

              大块文章耕不輟 龍蝦出海鯤鵬飊

 對聯
銀杏生仁壯士子
金塘育鯉跳龍門 
祖宇嘆咏調

異地魂萦多少事
故鄉情結早生根

外一首

長侖寨頂松千樹  倚南公  積慶堂  白浪新溪中嶺路

逶迆崎峻  杏塘潁水  翹脊黑貓豎  土樓大宅烏衣布

志在四方人遠去  夢裡思鄉千萬度

不堪回首  家山卻在  情結心頭處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訴衷情

醒來猶記夢中游
仗劍且勾留
人生欲望奇蹟
壯志不能酬
秋風颯爽陽光笑
愛溫柔
遠飛大雁
時不回頭
水不回頭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祭母

祭母
母逝歸天不可尋
淚枯泣血悔猶深
唐山苦海終身誤
基督阿門一世心
劬祿半生兒女事
望穿焦土盼甘霖
回頭百載艱辛路
母愛追思報福音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媽.....天國好走!



歸去哉苦海中温良淑德            
歸來耶天堂上博愛英輝

媽媽撒手寰,告別塵世;爸爸孤燈獨坐,老淚潸然.不肖子未能盡孝,
錐心泣血.

媽自幼随母赴印尼定居,苦於眼疾,開始信仰耶蘇,眼睛從此明亮.

1952年間,爸爸媽媽帶着三歲姐姐和襁褓中的我,舉家回國.先居於廈門.其后再返故鄉詩山杏塘.由此開始,媽經歷無所不至,菇苦含辛,更百千萬億生而后成.尤其在''瓜菜年代'',''文革歲月''..上山伐薪,下田刈禾.飢寒交迫,生死一線.一切難以想象災難.媽以非凡毅力,堅韌不拔意志維持一家八口生存.媽默默記住耶和華.媽相信有一天會逃出天生.

1980年代初,我們母子飽受折騰,經過重重關卡,終於名正言順獲準來港定居.時值媽己屆甲子之年,窩居在鰂鱼涌一間斗室,生活迫人,媽每日透早就出門,趕車赶船到官塘制衣厰上班.爭分奪秒加班剪線头.在這期間,媽因不善辭令,受到某些人挪揄甚至欺凌.媽與人無爭,惟有默默承受.這一天,媽獨自來到維多利亞公园,捧起隨身[聖經]細讀,此時此際,一位姓許的姐妹看見,於是帶媽到[褔音堂]聚會.阿門!

上世紀末,媽又随我爸返廈門告老.媽還是念念不忘耶蘇基督,幾經周折,媽又結識一位做裁縫的姐妹.

煉罪自己,寬恕他人.媽今天怀着安祥心情,告別了苦海走進天國.祝媽一路好走!阿門.

(安息禮拜于西元2013.8.3下午在世界殯儀館1/F恆基堂舉行)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陳聯芬



民國廿五年廈門市國貨展覽會開幕陳聯芬致開幕詞

開幕詞

今天為本市國貨展覽會開幕之辰,本人得以參加這個最切實際救國運動的盛會,深感榮幸,對於國計名生前途更覺無限的希望,我們曉得一個國家的興盛衰替,其故雖非一端,而經濟力發展與否,厥為最根本的原素。因為經濟力是社會組織的基層,經濟力的發展倘若、受阻礙,整個社會組織的機構,亦將隨之而動搖,所以經濟的問題,可說是社會領城的基本問題。經濟問題不能徹底解決,一切的社會問題,也就無法解決,勢必至於險象環生,紛亂疊起,使國計名生,日趨於艱難窘迫之境,自然談不上生存於這競爭猛烈的世界。

中國是幅員遼闊,天產豐富的國家,最適合於經濟發展的條件,祗以過去全國的聰明材力,都集中於精神創造,對於物質文明,很少有人注意,致經濟力的發展,異常迂緩,數千年來,雖有不少朝代的更迭,而生產關係卻永遠停滯在自然經濟的基礎上面不能向前突飛猛進,自西歐產業革命以還生產手段急激的改良,並不斷地開拓了交通的利器,價廉物美的商品,衝破額所有落後國家的城壁,中國自甲午戰爭失敗之後,開關自守的鎖國主義,亦為其所摧毀,於是門戶洞開,帝國主義者價廉物美的商品,便源源輸入,並榨取我國的原料,運回加工製成精美的洋貨,再運到中國變賣沒,這樣一進一出之間,便剝奪我國無數的金錢,僅就貿易而言,每年入超的數目,恒達四五萬萬元以上,帝國主義者,復利用優越的政治勢力,強迫我國締結許多不平等的條約,把持關稅的特權,阻擾中國工商業的發展,此處更挾其雄厚的資本在我國各重要地方,建立工廠,利用我國低廉的工資,和原料品與免繳出入口稅款之便,籍以暢銷其商品,舉國同胞,受此蟬脂竭髓的榨取,已覺不勝其痛,而且帝國主義者,復常以優越的武力,勵行屠殺政策,以掩護其經濟的侵略,國人益加痛恨,於是接連爆發,好幾次的抵制外貨運動,以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

不過因為中國生產,名族工業極為幼稚,除船來品外,國內各重要的生產部門,差不都均操在帝國主義的手裡,國民衣食住行的日常用品,都要受帝國主義生產的支配,所以每當抵制甲國的貨物便去購買乙國的貨物,結果前門拒狼,後門進虎,於國家經濟的發展,絕少裨益,而且一般奴化的奸商,復憑藉帝國主義的勢力,肆意破壞抵貨運動,因此國人五分鐘熱度一過為水消雪融,依然屈服銷沉在帝國主義的獰笑冷嘲中而靜止下去,所以僅是消極的抵制外貨,還不是根本的辦法,必須以積極的整個的,有組織有計劃之提倡國貨運動,才是最徹底和最有效的具體辦法,茲特盤舉數點以作今後大家共同努力的參考。

(一)發展國貨工業:中國因受帝國主義經濟的侵略。致生產落後,國家建設,不能突飛猛進,迎頭趕上先進的國家,今後要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國得以獨立發展,厥唯集中全國的聰明才力,淬勵於國貨工業的發展,一面鼓勵國內的殷實富商賈及海外的富豪,僑胞,踴躍投資,一面要用政治的力量,剷除國貨工業發展的障礙,同時對於國貨的製造,尤須採用科學的方法,改良生產的技術,使其日新月異,精益求精。則出產豐富物質優美,國人自然樂於購用,銷路自必日臻暢通,自不難抵塞外貨之內流,挽回利權之外溢。

(二)養成國人愛用國貨的心理:國人一向之歡迎外貨,固然由於中國生產事業之不發達,日常生活的用品不得不仰給予外貨,可是大部份的國民,亦是為好新奇,尚奢華的心理所支配,以致推重外貨,和迷信外貨,對本國的出品不分好壞,一概加以輕視,這種謬誤的奴化心理,確是名族生存的致命傷,故今後要提倡國貨,必先打破這種迷信外貨的謬誤心理,同時尤要養成愛用國貨的習慣,我國工商業雖尚在幼稚時代,一時未能滿足個人生活,慾望,但各個人假能抱定寧可因陋就簡要用國貨,寧可出價稍貴要用國貨,則幼稚的工商業,便將因國人的爭相購用,而日臻於繁榮之境,應知今日中國的危機,全在國民經濟的殘破,國人果期救亡圖存,惟有致力於生產建設,以發展名族的工商業,凡屬中華民國的國民誰都有提倡國貨購國用貨的義務,總理說:普通國民對於別的事業不容易做到,至於不做外國人的工,不去當洋奴,不用外來的洋貨,提倡國貨,不用外國銀行紙幣,是很可以做到的這些話每個國民都應牢牢記住。

最後深望大家認識,當前的國難其嚴重的程度,已到了整個名族生死存亡的罐頭,提倡國貨既是最實際的救國運動,大家目應切實推行,勿徒敷衍了事,本市為華南通商的口岸,貨物轉運的樞紐,各界人士尤須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義,生產者努力製造國貨,商業者努力販賣國貨,消費者努力購用國貨,務使需供調劑,名族的工商業,日形發展國計民生日趨富裕,始可用國力於生存競爭的漩渦,以爭取最光榮的勝利,是所深幸雲。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陳碧珍

   安妥躁动的灵魂        ——读陈碧珍新著《想飞的鱼》     宋客

  認識陳碧珍在近期举行的一次笔会上。随着对她的了解,方知她是一个多年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才女。读她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文笔细腻生动,思想深邃辽阔,尤其是写亲情友情爱情,字里行间总有一种跃动的情愫,一种澎湃的激情埋藏在心底,灵动的句式令人喘不过气来。读她的文章,一如晶莹剔透的珠宝把玩在手心,淡淡的,散发着幽幽的亮光。
  这种幽幽的亮光,给人高贵的气质,给人温暖的情怀,给人追寻的心动。
  这种感觉,读完陈碧珍刚刚出版的仍散发着油墨香的《想飞的鱼》一书(海峡文艺出版社,2011),显得更加强烈。
  这是陈碧珍近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和网络的文章结集,与其说是作者在繁忙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余勤奋笔耕的结果,毋宁说是作者善于观察用心生活认真思考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我看得很慢,一页一页,还备根红笔,读到精彩处就信手在下面划上杠杠,怕个中闪烁的思想火花从我的眼前倏的消失。
  我喜欢读书中关乎亲情的文章。一个人由于所在的生活环境不同,就必然会有不同的思想、意志、情感。作者小时候生活在边远的工区林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溪流潺潺,树木争春,这样的环境,让人时刻喷薄出对大山的热爱,表现在行为范式上甚至是一种站在高山之上的大气。这种归田园居的环境,屋舍俨然,鸡犬相闻,丝毫不能掩没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同甘共苦的人间真情,面对大山的阻隔和命运的不公,他们逃离的唯一捷径就是抗争,顽强的抗争。一旦挣脱命运织成的隐形的网,回望,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园地!没有尔虞我诈的阴险,没有争先恐后的媚俗,没有互相排斥的攻讦,有的是家长里短,是鸡毛蒜皮,是用细小的快乐粉饰的一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在眼花缭乱的诸多选择且常常使人烦躁而迷失方向的时候,拥有这些,足矣!
  陈碧珍的书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这些亲情。既是对人间真情的向往,也是对人间真情的坚守。在书中,我看到了“母亲”的伟大善良,看到了“外婆”的隐忍顽强,看到了“父亲”的博大无私,看到了“公公”的磊落开明,看到了“婆婆”的坦荡宽容,看到了“女儿”的聪慧灵秀,看到了“家人”的豁达不羁,看到了“学生”的纯真朴质,看到了“同学”、“朋友”、“同事”无比珍惜的情意。一个情字,把这些人和事紧紧地串在一起,或说事娓娓道来,或倾诉如数家珍,或表达丝丝入扣,或揭示清澈见底,或思辩字字玑珠,那么清亮透彻,如夏日里吹来的一丝凉风,让人神清气爽,如饮甘饴,久久不肯释怀,安妥躁动的灵魂,成天有这些亲情包裹着,非常满足了,对于这个世界,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陈碧珍诉说的亲情,之所以耐读,耐看,耐久久品味,一方面是作者本身无比珍惜这份亲情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表达的技巧或能力的展示。读陈碧珍的文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行云流水的宁静,一种泉水叮咚的圆润,如天籁之声,环绕胸腔;有时又是一种骏马奔驰的呼啸,一种风驰电掣间激发的酣畅淋漓,让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她的文字总是富有弹性,干净得不落下半点拖沓,充满了想象的魅力,像是长在肥沃的池塘里刚刚拔起的白菱,质地鲜嫩,不受污染,沁人心脾!陈碧珍的古文功底亦胜人一筹,读着读着,一首古诗,一段古文,一句哲理悄然飘入眼中,既有灵气之美,又展示了文章的厚重之感,适时添加一些时尚的网络语言,又使一些篇什更具时代特色。
  读《想飞的鱼》,躁动的灵魂啊,我要安妥。
  (作者为福建省作协会员,《闽西日报》社 主任编辑)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鄉關故國

鄉關故國雙行淚       古樹楹聯一片情

自覺丑聯呼大氣       猶將殘對染斜陽

冷眼向洋觀世界       愚人袖手看文章

長空萬里聯和對       大地一川綠與青

蝸居板尺休思宅       涼夢樓臺請問天

天下文章幾人好       村前大樹環境寬

車到山前能拐路      事經炮后好鳴槍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詩山歐陽詹與莆田林氏兄弟


宋代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引录黄璞《闽川名士传》,提到唐时“有藻蕴横行、欧阳独步之语”。这里的“藻蕴”就是九牧兄弟中的老二林藻、老六林蕴,而“欧阳”就是中唐时的泉州晋江名士欧阳詹。

林藻、林蕴兄弟生长于莆田兴教里澄渚乌石村(今属西天尾镇龙山村)的书香门第。曾祖父林玄泰官瀛州刺史,祖父林万宠官饶州刺史迁高平太守。父亲林披,字茂则,以明经科及第,累官临汀别驾,知州事,卓有善政,后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因生性淡泊,厌于为官,正值中年便退隐澄渚乌石故里,志在兴学育才,诗礼传家。据《澄渚俞氏族谱》记载:“澄渚之地,为陈俞世族居也。自唐林蕴立券就陈暄市地,筑读书草堂于梯云斋之北,遂改陈为澄,改俞为渚。”盖因其村前有澄溪绿水环流,又以“陈俞”二字谐音改为澄渚,此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唐大历年间(766-779),林蕴在草堂埔创办澄渚书堂。它是莆田立县以后创办的第一所私家书堂。自此“父子兄弟,恂恂家塾,鲤庭有义方之训,雁行有礼逊之美。迨学业既成,出应大科,东堂折枝,折无虚岁,棣萼之辉,耸动闽区,万古歆羡。”(王琳《梯云斋记》)。林家九兄弟先后以明经或以进士及第,谱写了“一门九刺史” (官居州牧)的科举佳话,世称“九牧林家”。由于林家父子倡学兴教,滋兰树蕙,澄渚文风昌盛,早在中唐时即为精英荟萃、人文繁盛之地。三山之麓的澄渚书堂、福平书堂与城南灵岩精舍(后攺建为灵岩寺、广化寺)相辉映,成为莆田早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在九牧兄弟中,当推藻蕴兄弟文名业绩最为显著,自唐代就被载入正史及地方史志,百世传芳。

林藻,字纬乾,累官容州刺史、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刺史。据《唐史·人物志》载:林藻年轻时立志高远,个性疏狂,据载他“慨然欲自奋发于闾里,其言曰:‘张九龄生于韶阳,陈子昂出于蜀郡,彼何人?’”林藻与其弟著、晔、蕴、迈筑室读书于福平山。时李锜为福建泉漳汀州观察使,莆田县始兴学校。独孤及作新学碑中有“比屋业儒,俊选如林”之句,而藻蕴兄弟犹以碑文中“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语为憾,因题铭文于砚泉石,刻志业文。清源(今晋江)名士欧阳詹慕名前来与之同窗共读。藻蕴遂与欧阳詹决意率诸弟以应进士科举。藻蕴兄弟道经浦城梨岭,列名巨石发誓:“彼鹄彼鹄,睥睨在目,坚取乃速,矢鹄祇夺。”数载后,蕴、荐先后以明经及第,藻以词赋擢进士第,林藻为此还题了《登第后归梨岭有怀》诗,诗云:   

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

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岭头联影飞。

林藻于唐贞元七年进士及第,成为莆田立县以后考中进士的第一人。次年欧阳詹进士及第,同榜的有中唐大文豪韩愈,因为此科人才杰出,故有“龙虎榜”之称。当时藻蕴与欧阳詹文名并著,时人誉称为“藻蕴横行,欧阳独步”。

关于林藻参加省(尚书省)试,《莆阳比事》还记载:藻《珠还合浦赋》成,打盹时,仿佛有人吿诉他何不叙“珠之去来”之意,他醒来修改试卷曰:“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气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主考官杜黄棠称赞其“叙珠去来,若有神助”。

林藻不仅文名卓荦,而且以善书闻名,成为唐贞元时著名的书法家。林藻楷书“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直追晋人意韵。《书史会要》称其行书“遒劲浓纤,杂之魏晋书,未易优劣,唐人中丁丁者也。”其传世佳作《深慰帖》,宋徽宗赵佶亲自编录钦定的《宣和书谱》给予极高的评价。明初陶宗义在《书史会要》中称:“林藻行书,婉约丰妍,出入智永之域。”林藻的《深慰帖》是福建最早见载于史籍的书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林蕴字梦复, 少负奇志, 赋性鲠直,青年时期,他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在答题时就曾写道:“臣远祖比干,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表明了他以林氏先祖殷商忠臣比干自励、刚直爱国的志向。因“语大而肆”,受到主事上司的训斥。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林蕴以明经及第,授集贤殿校理。他关心政治时事,企图挽救危局。唐顺宗朝刘辟代韦皋为四川节度使,据地称雄,不受朝廷节制。受聘任推官的林蕴被聘,不顾杀身之祸,“遗书切谏”,辟大怒,欲杀之。临刑时,林蕴大呼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幸矣!”行刑者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来回磨动,逼他屈服。他怒叱说:“死即死,吾颈岂顽徒砥石耶?”因慑于其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刘辟终不敢杀害他,贬他为唐昌县尉。

刘辟叛乱失败后,林蕴以忠节名震京都。林蕴曾多次上书对如何“安边”、巩固唐朝统治,提出自己的主张。他接连写了《上宰相李绛李吉甫书》、《上宰相元衡书》、《上安邑李相公安边书》,指陈时弊,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他尖锐地指出:朝廷用人不当,建议量才委用,并任用正直之人;又主张“将帅有不用命者,许以军法按之”,要“三年考绩,能则优奖,否则孥谬。”他同情百姓,反对节度使兼并土地,敲诈勒索,残酷剥削农民。他同情士兵疾苦,提出对士兵要以“赤子保之”。这些政治主张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职微言轻,加上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林蕴的奏议最终没能被采纳。

唐元和十三年,林蕴受沧景节度使程权之聘掌书记。期间,他晓以大义,力劝程权献上四川版图向朝廷称臣,被程所采纳。他随程权进京,被宪宗授为礼部员外郎,迁邵州刺史。

林蕴因性格刚烈,“多忤时政” 且“嗜酒多忤物”,唐宝历二年(826年)因涉及一起命案获“坐脏”罪杖流儋州而卒。咸通十年(869),寃案得到平反,朝廷追谥“忠烈”,其后裔曾于湄洲湾北岸浮州埔建立“忠烈”牌坊以纪念,俗称“忠烈门”,今莆田秀屿区“忠门”地名即由此而来。

林蕴善书法,他所撰著的《拔镫法叙》为书论要典,有诗文集《林邵州集》一卷传世。

欧阳詹(756~800),字行周,晋江潘湖村(今晋江县池店乡)人。祖上和父兄曾任闽、粤地方官吏。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欧阳詹少年时曾在泉州城北清源山、南安丰州莲花峰、高盖山白云书室等处读书。他博览群书,“弱冠能属文”。 且文思敏捷,见解独特,“言秀而多思,多言人所未言”。

    为了进一步求学,欧阳詹于唐建中初年(781)只身来到当时教育比较发达的莆田(当时属泉州管辖)。他与林藻、林蕴兄弟先后读书于灵岩精庐和福平书堂。由于志同道合,他们共同研读了5年时间。因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欧阳詹成为莆田九牧始祖林披的女婿(部分九牧族谱曾有披公女适欧阳詹之说),建别墅(书堂)于福平山 (今莆田西天尾镇林峰村)。另据村中今存碑记载称,九牧墓前之积翠庵即“为先儒欧阳行周福平别墅之遗址”。 

    唐贞元二年(786),30岁的欧阳詹与林藻兄弟4人北上应试。途径闽北浦城梨岭(今名泗州岭)时,特地在岭头刻石留名,决心“射百步而期中,飞三年而必鸣”(《出门赋》)。他们沿嘉陵江入川,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西上长安。经过整整一年七千里的艰苦跋涉,终于在贞元三年(787)抵达京师长安。

到了京都后,欧阳詹利用候考的数年时间饱览附近的河山名胜,并以文会友,结交了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名士,更与韩愈“相知为深”,结为至交。贞元八年(792),欧阳詹与韩愈诸名士同榜联第,时人称为“龙虎榜”。

次年三月,欧阳詹特地到莆田吊唁阙下林大孝子林攒,并作《甘露述》一文以悼念。    

贞元十五(799)年,朝廷授予欧阳詹“国子监四门助教”之职。“四门学”虽是朝廷高等学府中最低的职衔,但闽人任此职却是破天荒,所以世人皆尊称其为“四门先生”。

如前所述,藻、蕴兄弟与晋江名士欧阳詹有同窗之谊,形同手足,彼此引为知己。可能由于性情投合,林蕴与欧阳詹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现存欧阳詹的作品中有多篇寄赠林蕴的优美诗篇,字里行间流露了两人超越兄弟的深情厚谊。

林蕴和欧阳詹同在长安时,经常一起参加各种聚会。唐贞元十二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林蕴、邵楚苌、陈诩、欧阳詹等福建名士联袂到永崇里华阳观举行一次赏月雅会。当是时,只见“埃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裴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值此美好的月色、敦厚的乡谊,大家心境极好,就推请欧阳詹作诗以纪之。欧阳詹挥毫疾书,写了《玩月》一诗,其中有“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的佳句。

林蕴与欧阳詹共处时的温馨,增添了他们别后的思念。有一年,他们结伴游历四川,途经嘉陵江时,听到山林深处传来鸟鸣,声音极像福建老家的鸟叫声,他们驻足同听,流下了思乡之泪。别后欧阳詹即以此为题写了一首声情并茂的七绝《越鸟》,表达对友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正是闽中越鸟声,几回同听暗沾缨。

伤心激念君深浅,共有离乡万里情。

欧阳詹又有《蜀门与林蕴分路后,屡有山川似闽中,因寄林蕴。蕴亦闽人也》一诗,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诗云:

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

无人相共语,独自故乡情。

   诗后原注云:“延寿,福平皆闽中川原之名。延寿,即蕴之别墅在焉;福平,即予之别墅在焉”。原注意谓欧阳之别墅在福平山,林的别墅则在延寿溪畔(九牧故里村前之澄溪即为延寿溪支流)。这首小诗写的是四川分别后欧阳詹独自一人散步时对林蕴的思念,以延寿、福平两个地名唤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将林与欧阳的高谊表现得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欧阳詹素有兼济天下之志。他任四门助教后,积极荐举人才,史评“唐自助教置官以来,善举职者,无逾于詹。” (《八闽通志》)。 贞元十六年(800) 欧阳詹上书宰相郑庆余,要求“使能必尽其材器”,量才破格录用;信中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举子的德才品性是难以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可惜不久欧阳詹却突然逝世,年仅45岁。

    英年早逝的欧阳詹笃于情谊,临终时特地遗嘱灵柩南归葬于年青时与好友林藻、林蕴兄弟的读书处——莆田广化寺灵岩塔北面。他的一些子孙也入籍莆田。旧志载明莆田“义井欧阳”即为“四门詹后”。由于欧阳詹与莆田的特殊亲密关系,莆田历代人士始终缅怀这位“四门先生”。黄仲昭《八闽通志》也把欧阳詹列为唐代“兴化府”人物之一加以介绍:“欧阳詹自泉山来莆田,与林藻、蕴业文于灵岩精庐,已而改卜于福平山下,卒葬灵岩浮屠之阴。其裔下错居莆田,曰仲、曰盼、曰清乡,俱登科。”

    欧阳詹逝世后,韩愈满怀深情地写了《欧阳生哀辞》,表示深痛的悼念。欧阳詹高才博学,著述颇富,所著《欧阳行周文集》10卷。《全唐诗》录其诗88首。

    综上所述,唐九牧藻蕴兄弟与泉州名士欧阳詹之文章道德、奋斗业绩确曾名标史册,辉耀古今,这是林氏家族永远值得铭记的的无尚荣光。九牧兄弟与四门先生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人间难得的温暖。遥想千年前如许文明的灵光,面对当今世道之浇漓,人情之冷漠,我们在感喟慨叹之余,应当引起深切的反思。窃以为,这对我们敦亲睦族,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大团结无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本文转载自《中国林氏宗亲网》 www.04138.com ,原文地址: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故鄉 ( 2 )

青山綠水映朝霞    雨露春風沐麗花  

不見當年楊柳樹    猶思不盡我家田


田宅強權錄奪先    天灰雨冷月光涼

吾今己是歸無處    況論宗親愛故鄉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中國雨傘城---詩山鎮

<>
中国雨伞城”诗山镇位于南安市西北部,地处南安、永春、安溪三县(市)交界处,面积96.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6万,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16万人,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南安西北翼中心集镇。诗山镇雨伞业自1985年由港胞引进的台湾先进管理和先进制伞设备进行生产加工,20多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诗山雨伞业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
目前拥有福建省内最大最先进的自动伞骨生产和烤漆生产线及先进技术装配的生产(加工)企业30多个以及配套行业企业10多个,从业人员1.2万人,有专业技术人员近千人。主要产品:生产以直骨、折骨、三节、手开、自动雨伞、太阳伞、海滩伞等10多种类型的系列产品,产品规格有几十个品种。年成品产量600多万打,产值6亿多元,连同配套企业产值4亿元,年产值超10亿元。产品主要出口欧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世界各国;国内销往昆明、石家庄、成都、武汉、上海、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


詩山的傘,詩山的詩
作者:樹葉莎莎響  來源: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28日
詩山的傘,詩山的詩
詩山的傘,是童年愛吹的蒲公英傘,
長在故鄉小河邊,開在遊子心坎上。
淡淡的香,淺淺的甜。
詩山的詩,是文廟裏飄逸出的唐詩,
結廬在高蓋山,題詠出一代代名流。
比比鄒魯,處處冠名。
詩山的傘,浪跡天涯。
詩山的詩,生生不息。
注釋:詩山鎮,位於福建泉州南安,素有“中國雨傘城”之稱。早在唐朝,歐陽詹便在高蓋山結廬攻讀,文人雅士紛紛登臨,留下眾多詩詞佳作;南宋朱熹慕名遊歷時感慨“此詩山也”。從此,“詩山”地名沿用至今。後人遂把其境內的溪流、村莊、學校都冠以詩名,於是有了詩溪、詩園、詩阪、詩鼇、詩南、詩口、詩門、詩鐘、詩宅等名稱。這裏曾留下歷代名流的足跡與題詠,湧現出戴廷詔、陳遷鶴、陳萬策、郭瑄第、戴鳳儀、吳瑞玉、盛九昌、陳聯芬、呂渭生、郭子仲、李剛、洪宇、黃宗漢、吳青田、劉再複等眾多知名人士。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陳維金

那個年代.走到惠書橋得知:成功中學近了.一班師姐師兄們在此迎接我們,還幫我們扛行李.(一張破棉被,一個用幾片木板釘的小木箱.)進了校園,如雷灌耳是大名頂頂的劉再複(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戴延斌(中國男排總教練).再後來就是陳維金.但是非類.就因為高班有位白白胖胖的女同學,用莫言語:屬''豐乳肥臀''.同學們背後指指點點,說她是''大土匪陳維金''的甚麼人.當時年少,對''匪''字並不太惡,我們村有個娶戴天貫(名匪)的四姨太的還是鄉長.當文革如火如荼時季,那位女同學還是被遭踏了.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除了這,還說她將''毛選''放在桌下墊腳.這不得了.革命小將(據說是同班同鄉的男同學)將她五花大綁,(那年女生沒戴胸圍)大熱天時,更凸顯珠圓玉潤......惜!...
(當年因為是新生,又被稱之消遙派.我們還是回家種田.這是多年后返校領取[東風中學]畢業証書時聽來的.)
南安民國縣長梁清鈞49年欲回詩山告老路上撞上陳維金.為此在鎮反中被共產黨拉去打耙.罪名是反革命分子相互勾結.今是因查閱宗親好多史料,發現''大湖戰役'',發現惠安回族英雄郭志雄,發現李良榮,發現''真人''陳維金.........!
[泉州文史資料庫]有如下記載:
    陈维金①又名陈为金,1909年农历七月初七日生于南安码头新汤村,从小受父亲陈贺熏陶。其父生长于清末民初,为避世乱,曾落发为僧,然实具有雄心壮志,结交方园一带豪侠,打盐馆,分钱分粮,周济贫民,颇得人民赞扬。
陈维金年少负笈就读泉中,嗣后又毕业于黄埔军校高教班16期。(筆者注:查閱''黃埔軍校''南安籍名冊,有''陳明金'',末知因年久月深,記載有誤.)因为初出茅庐,为了有英雄用武之地,却错投了民军,使青年时期蒙上了不光采的角色。主子陈国辉被枪毙,嗣后自己又颠沛流离,却锻炼了更稳重、更成熟的性格。
维金在彷徨徘徊,维金走投无路之际,经过多方摸索,最后决定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学习期间,正好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实现吞并全中国的野心,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这时的陈维金由于人在日本,由于初期受到日本政府反宣传的影响,一时受蒙蔽。到一毕业,明了日本侵略真相后,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驱使下,在全国抗日怒火的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下,毅然整装回国,立即投入全国的抗日的洪流中。
1939年1月,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在福建南平建立“军政部第十三补充兵训练处”(简称第十三补训处),旨在创建福建抗日新军队,这个补训处乃是训练福建抗日军队骨干最基层的机构,调闽籍(同安人)将军李良荣任处长。陈维金一回国,就投身到十三补训处,担任警卫连连长。
为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抗日队伍而艰苦练兵

陈维金担任警卫连连长、学兵队队长后,自知职责重大,任重而道远。这是一支抗日情绪强烈,战斗较英勇,来自五湖四海的中下层队伍。训练期间,陈维金坚决贯彻上级意图,以多年戎旅经验,结合几年来在不同学校所学的军事知识、技能,特别是将在日本士官学校所学的较现代化军事知识、技能,用来对付日本侵略者。正如中国古语说:“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学员他先从思想入手,晓以民族大义,然后进行严要求、多练习。具体做法:
(一)晓以同仇敌忾的教育:陈维金运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说明为了民族存亡、国家利害,凡是有血气的中国人,都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民族流血牺牲,在所不辞。只要人人作战,针锋相对与日本侵略者作坚决的斗争,抗战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为配合宣传抗日,组织学兵大唱抗日歌曲,训练基地歌声响彻。为了鼓动有时陈维金亲自领唱、指挥。所有学兵,起码都会哼几首歌,他们唱的如《保卫福建》、《到敌人后方去》……等。思想问题解决了,学兵们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人人思奋,再艰苦练兵也毫无畏难情绪。
(二)刻苦训练:训练期间,陈维金宣传战争千变万化,“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不但强调学好阵地战,而且也要学好游击战;不仅要学好白天的战斗,而且更要练好夜间的战斗,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每位学兵则严格要求:射击要准确,起码达到10圈;手榴弹投掷,要达到30米以上。特别是射击,陈维金认为:“射击如达不到10圈,就是不合格的战斗员。每个人在战斗中都要死里求生,而求生的本领就是射击要准,只有射击准打死敌人,而后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战斗的胜利”②。训练中陈维金以身示教,不厌其烦地讲解射击、投掷要领,凡是达不到标准的,一律加班进行训练。经过几个月的训练,面貌大大改观,将本来是一群来自各地的乌合之众,逐渐训练成为抗日的骨干力量。
(三)注重实战教育:为了使学兵能从训练中达到实战教育,往往把学兵份成两组,有计划地进行实地演习。每次演习进行认真总结,基本上能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并能及时予以纠正。
由于陈维金能严格艰苦地练兵,因此在他手中出来的班、排长和士兵,在日后抗日的闽海战场上,大显军事技术,作战勇敢,力挫强敌日军。对此,当时上司李良荣也曾给其高度评价:“陈维金练的兵,平时演习好看,战时打仗能战”③。正因如此,陈维金在闽海战役中,英勇善战,大大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的痴心梦想。
漈头顶、寨上关争夺战

1940年,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福建已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沿海形势十分紧张。为了适应形势的不断发展,李良荣及时报经国民政府军政部特许后,从学兵大队4个中队中选择优秀官兵,组建第一装备团,集中在邵武,加紧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装备团的组成是:团长萧兆庚(长汀人)、副团长郭志雄(惠安人),第一营营长陈维金、第二营营长庄子卿(惠安人)、第三营营长骆维藩(惠安人),连以下班、排长清一色是从学兵大队中训练毕业,经过挑选后充任的。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巩固和扩大其在台湾海峡这一重要战略交通线两侧的“安全范围”,以此作为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于是决定对我省进行侵略。4月19日,日本华南派遣军第48师团分六路从连江、长乐两地登陆。日军登陆后,立即向省城福州进犯。国民党福州守军第100军及其所辖第80师和75师,平时备战不力,面对日军进攻,不是一触即溃,就是不战而逃。所以日军很快占领连江、长乐、福清、闽侯等县,然后,日军向侧背大北岭直逼福州市。4月21日,福州第一次陷落。
面对国民党驻军的战斗力不强,日本侵略军气势汹汹,竟企图以少数部队深入腹地,直捣闽北战略要地南平。日军的疯狂入侵,激起李良荣于4月23日毅然电向福建省主席兼25集团军总司令陈仪请缨,愿率第十三补训处仅有的一个刚装备起来的补充团,开赴前线阻截敌人。这时陈仪正苦于无御敌之兵可调,接到李良荣电报后,如获至宝,经请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批准后,即按战斗序列派李担任第25集团军第1纵队司令,率第一装备团开赴前线,并负责指挥闽江左岸部队抗日。
5月中旬,第一装备团全体官兵在李良荣率领下,从南平誓师东进抗日,他分乘10余艘轮船沿闽江东下,在距白沙20里的大目埕登陆后,于福州与古田间的闽侯县大湖与日军遭遇。当时李良荣当机立断,迅速向大湖的蓝田乡推进,到达蓝田一个星期经过侦察后,又向江洋推进,李良荣将纵队司令部设在江洋。
当时敌强我弱,日军于4月中下旬分6路从福州一带势如破竹,顺利向南平方向疾驰,气焰十分嚣张。要对付这样强大的军国主义者,必须打一个有准备的仗。当我军与日军在大湖附近遭遇战时,担任第一纵队第一营营长的陈维金立即向李良荣建议,必须首先抢占海拨700米的漈头顶高地,继而从侧背抄袭退向福州的咽喉要道寨上关,以形成包围敌军的有利形势。
李良荣素知陈维金在民族危亡关头,能毅然投入抗日行列,大义凛然,而且又有丰富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不仅积累了黄埔、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军事知识,而且又有八年以上的戎旅阅历。再加上他具有超人毅力和严明纪律,他在战斗中能几昼夜不睡而毫无倦意,且能执法如山,宽严得当,赏罚分明。因此,李良荣听了他的积极建议后,就认为这个艰巨的重担,非陈维金莫属了,于是立即命令陈率自己全营士兵抢占漈头顶。但敌人已在5月22日,从福州派出一个加强联队分两队进犯大湖,以便“向古田进扰,震憾闽北”④。当陈率尖兵连到达山顶时,日军乘尖兵连只有少数兵力到达峰顶,立足尚未稳妥,便集中全力,数度向峰顶轰击。战斗十分激烈,日军再以一个大队投入战斗,把漈头顶包围起来,并以四门山炮、六架飞机向漈头顶袭击,掩护步兵冲锋。这时,陈维金身先士卒,在抢占漈头顶后的争夺制高点的战斗中,号召尖兵连“只有前进拼杀,没有后退脱逃”⑤。“两军相遇勇者胜”。最后,日军只好放弃夺取漈头顶的计划,在夜色掩护下,绕道窜往大湖方向。
与此同时,李良荣派副团长郭志雄率一支经过挑选会讲福州话而又机灵的战士20多人,组成敢死队,抢占从江洋通往大湖必经之地的寨上村和寨上关。这是围歼大湖日军的一个重要据点,郭志雄果断地带领这支20多人的便衣敢死队,迅速抢占寨上村和寨上关(因郭志雄副团长在抢占寨上关时,随即向东面的敌哨所攻击,不幸中弹牺牲,为纪念郭志雄烈士,于是把寨上关改名为志雄关),这是为随后胜利地围歼大湖日军创造了另一个重要条件。
大湖之战是抗日战争中福建省最剧烈的一次战斗,这个战斗的胜利,当然是李良荣的指挥有方,十三补训处装备团将士的英勇善战,但陈维金的建议和率部勇猛冲杀,功绩昭然。到了1995年4月,福建电视台与闽侯县委以大湖战役为题材,合拍成四集电视剧《威镇闽海》问世。
大湖之战不久,李良荣调任第80师师长,并允许按李的治军方法,对该师进行彻底的改组。经过整顿后,该师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有战斗力的新军。该师辖三个团:第238团团长罗达时,副团长陈维金,还有239团、246团,驻守福州、连江等地。
大、小北岭的战斗

1944年9月28日,日军第23混成旅团从连江登陆,再度进犯福州。第23混成旅团是一支由各兵种混合组成的加强旅团,兵力远较我军的师还多,火力也强得多。
当时任80师师长李良荣在驻防福州时,就以240团守大北岭,239团守小北岭,238团沿马尾、鼓山至福州布防,形成拱卫福州的崎角之势。
当日军从连江向福州推进时,就立即遭到守卫大北岭240团的顽强抵抗。当时李良荣的作战方案是:“诱敌深入,相机歼灭来犯之敌,最后把福州给日军当成包袱背。”具体部署是:驻防连江的240团,利用山地复杂地形,有计划逐次抵抗,边抵抗边向福州收缩,把敌军主力引至福州北面;由238团故作全力守备福州姿态,待日军准备全力攻城时,放弃福州,把主力转移到小北岭与决战部队会合,诱敌进攻小北岭,然后在小北岭与敌决战。
李良荣治军十分严格,一闻敌人登陆,他就亲自赶到前线,对240团进行督促和鼓励。战斗初开始,该团三营营长作战不力,没有坚守到李指定的时间,就私自离开阵地。李立即派人逮捕该营长,就地正法。经此伸张军纪,震动甚大,以后240团在大北岭战斗十分英勇,由于全线受敌猛攻,一个营长阵亡,一个营长负伤,其他连、排、班长及士兵伤亡无数。凶残的日军把俘虏和平民集中起来枪杀,至今大北岭还不时发现他们的集体遗骸。⑥
日军占领福州后,即在福州外围的五凤山、洪山桥、甘蔗、思儿亭等地建立数十个据点,拱卫福州,作为长驻福州之计。李良荣也把80师主力置于大湖,在小北岭设“前哨指挥部”,调陈维金往前哨指挥官。下面是陈维金任前哨指挥官对抗日的表现:
陈维金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了解,是比一般人更清楚一些。为了对付这群毫无人性的豺狼,陈维金别出心裁,采用国民党军队很少应用的战法,在连江大北岭、小北岭建立“便衣队”。这种便衣队不穿军装,只着普遍农民的衣服,带短枪。便衣队队员一部分来自当地的爱国青年,另一部分是当地散匪、游勇。这些人如放任,易被日军利用。陈晓以民族大义,使其成为战斗性强,日军难以对付的劲旅,骨干则是从部队挑选出来。如当时有一位排长叫郑金钩,就是从部队挑选去当排长的。郑是南安人,黄埔军校17期毕业生,后牺牲在连江县境内。
根据陈维金规定,这些便衣队队员,平时分散隐蔽在各个乡村,与当地保、甲长联系,搜集情报,破坏日军的通讯设施,活捉离队外出执行任务的日本兵。为了了解敌情,有的扮成小商贩,过路人……等等,侦察日军各个据点的兵力、火力、障碍物的布置情况。当时陈维金常对部下说:“要把驻福州的日本军队放在玻璃瓶里”,意思是要把驻福州日本兵活动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用军事术语叫做“知己知彼。”⑦
这些便衣队员,战时则集中使用,配合主力部队战斗。这种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为抗日作出贡献,而且又军民联合共同抵抗外国侵略者,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袭击敌据点,骚扰日驻军:当时五凤山是日军在福州外围的最大据点,驻有日军一个加强小队,主阵地设在山的最高峰,沿山布有地雷区、铁丝网、堑壕……等障碍物,易守难攻。夜袭前几天,便衣队会同当地保长,特地携带猪、牛肉,鸡、鸭、酒等东西,去“慰问”驻守此地的日军,进行实地侦察。当晚陈维金从主力部队抽调一个加强连兵力,配合便衣队夜袭。战斗一打响,便衣队就切断五凤山敌人与福州市内日军指挥部的电话线,使敌军无法联系。战斗从当天夜间开始至拂晓结束,歼灭该据点日军数十人后,主动撤离。⑧
与此同时,陈维金又先后袭击甘蔗、思儿亭、洪山桥等十多个据点。采用夜袭、围据点打增援,主攻一个据点,佯攻另一据点,以牵制日军等战术手段,使驻福州的日本侵略者,惶惶不可终日,侵略军从此再不敢单兵外出。
陈维金不仅袭击福州外围据点,甚至福州市内也发生袭击日军的短暂战斗。这种时时在各地发生的袭击,使日军驻在福州如处在炉火之上,终日不得安宁,迫使日军不得不从福州撤退。当然日军撤出福州还有其他因素,但陈维金的主动袭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陈任前哨指挥官非常重视这个工作,每次出击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常常是在袭击日军据点时,陈维金就在据点附近督战,指挥官亲临前线,大大鼓舞了士气,使官兵人人思奋,人人乐为效劳。
(二)抓“活舌头”:在敌人第二次侵占福州期间,日军受武士道思想的影响,我军从未抓到日军的“活舌头”,这激怒了陈维金,他宣布从当时起,如不能抓到一个活日军,他决定留全发(即留下头发、胡子)。近一年过去了,虽用奖赏仍旧毫无办法。幸好有一次,发现三个日本通讯兵正在电线杆上修理电话线,我便衣队一发现,马上包围起来。两个因反抗,当场被打死,一个被活捉押到指挥部。到了第二天,陈维金才理了发,从这可见陈维金抗日的决心。
(三)巧送“迫击炮”:第二次日军进攻福州时,由于集中在小北岭,238团留在福州一个班,根本无法顶住日军的进攻。在这千钧一发之时,班长急中生智,,不能把武器留给敌人,于是把仅有一门无法带走的迫击炮投入大池中。事后当该班士兵反映真相后,陈维金马上与便衣队一合计,必须迅速发挥这门炮的作用。于是便衣队利用夜深人静日军疏于防范时,稍稍捞起来,立即装在空棺木里,由便衣队员雇了一些妓女化装一下,男女披麻带孝以出殡形式,把这门迫击炮完整无缺送到该班士兵手中。从这可见,陈维金的机智和所组织便衣队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驻福州日军与我前哨指挥部经过较长期的较量,逐渐领教了这个指挥部的利害,也了解到指挥官陈维金的不同凡响。经过多方搜索,日本便利用陈是士官学校毕业生,驻福州最高指挥官长岭喜一便特地派军官到小北岭会见陈维金,联络、策动陈维金放弃抗日,停止战斗,遭到陈维金坚决拒绝。⑨从这可见,陈维金在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的。
闽东追击战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日军在太平洋各地受挫,节节后撤。作为前哨指挥官的陈维金事先得到情报,日军将由福州沿连江、罗源、宁德、霞浦等县向浙江方向撤退,于是立即向李良荣呈报。这就是闽海第三次战役,又称为闽东追击战。
5月间,李良荣根据敌情,对追击战的兵力部署是:调陈维金任239团团长(原团长萧兆庚时已调往江西铝山莲荷东南干训分团任教官),组成加强团(配以师属炮兵、工兵、通讯兵等兵种)为主力;同时调238团作为预备队,归陈维金指挥,从福州出发,当夜进抵连江县东,与撤退正在行进中的日军前卫部队相遇。这时日军前卫部队抢占道路一线高地,掩护其主力部队继续前撤。在这紧要关头,陈维金当机立断,立即指挥该团三营牵制日军前卫部队,自己亲自率该团一、二营抄近路猛追日军主力部队,于连江县与罗源县交界处与日军主力激战。日军主力如丧家之犬,不敢恋战,派一部分兵力掩护主力向宁德方向速逃。这次战斗缴获日军辎重包括枪枝、弹药、骡、马等军用品无数,还解救被强抓去作挑夫的同胞数百名。在打扫战场上可以看出,骄横凶残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这时丢盔弃甲,尸横遍地,幸存者争相逃命,连处理尸体都无暇顾及,充分暴露其狼狈相。⑩
这一追击战,一直追到霞浦县境的白马河附近。这里河宽水深,是日军退却的天然障碍,也是日军生死悠关之地。日军先抢夺渡口,继而抢占保护渡口几个高地,掩护其主力渡河。我军追击部队也陆续赶到,因此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军死伤惨重,残余日军由当时驻浙江日军的增援、接应强渡白马河,向浙江方向紧逃,闽东之战才告结束。
综上可见,陈维金虽在青年时期走错了路,做了一些错事,但在大敌当前、困难关头之时,毅然站在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上,坚决抗击日本侵略者。顾大局、识大体的行动,是他一生的主流。
陈维金在闽海三次战役中,在李良荣正确有方的指挥下,能以严格治军为方针,以机动灵活战术为手段,沉重打击凶残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他做出了较出色的贡献。


注:
①陈维金:抗战胜利后,担任过350师师长,后李良荣任22兵团司令,陈任1048团上校团长。1949年7月随李良荣辗转到台湾。三通后,陈多次返回祖国各地,还捐献家乡新汤小学教育基金台币20万元。
②③⑤⑦⑧⑨⑩翁腾敏先生提供的素材。翁腾敏:闽海抗日时,始终跟随陈维金,先后担任排长、1048团警卫等,是陈维金得力军官;现任厦门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
④《国民政府军政部战史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⑥尤汉辉:黄埔军校17期,参加闽海战役,该素材系他所提供。
本文承翁腾敏、陈永绵、刘瑞美、陈钗水、陈源生等大力支持,提供不少素材,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