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詩山歐陽詹與莆田林氏兄弟


宋代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引录黄璞《闽川名士传》,提到唐时“有藻蕴横行、欧阳独步之语”。这里的“藻蕴”就是九牧兄弟中的老二林藻、老六林蕴,而“欧阳”就是中唐时的泉州晋江名士欧阳詹。

林藻、林蕴兄弟生长于莆田兴教里澄渚乌石村(今属西天尾镇龙山村)的书香门第。曾祖父林玄泰官瀛州刺史,祖父林万宠官饶州刺史迁高平太守。父亲林披,字茂则,以明经科及第,累官临汀别驾,知州事,卓有善政,后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因生性淡泊,厌于为官,正值中年便退隐澄渚乌石故里,志在兴学育才,诗礼传家。据《澄渚俞氏族谱》记载:“澄渚之地,为陈俞世族居也。自唐林蕴立券就陈暄市地,筑读书草堂于梯云斋之北,遂改陈为澄,改俞为渚。”盖因其村前有澄溪绿水环流,又以“陈俞”二字谐音改为澄渚,此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唐大历年间(766-779),林蕴在草堂埔创办澄渚书堂。它是莆田立县以后创办的第一所私家书堂。自此“父子兄弟,恂恂家塾,鲤庭有义方之训,雁行有礼逊之美。迨学业既成,出应大科,东堂折枝,折无虚岁,棣萼之辉,耸动闽区,万古歆羡。”(王琳《梯云斋记》)。林家九兄弟先后以明经或以进士及第,谱写了“一门九刺史” (官居州牧)的科举佳话,世称“九牧林家”。由于林家父子倡学兴教,滋兰树蕙,澄渚文风昌盛,早在中唐时即为精英荟萃、人文繁盛之地。三山之麓的澄渚书堂、福平书堂与城南灵岩精舍(后攺建为灵岩寺、广化寺)相辉映,成为莆田早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在九牧兄弟中,当推藻蕴兄弟文名业绩最为显著,自唐代就被载入正史及地方史志,百世传芳。

林藻,字纬乾,累官容州刺史、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终江陵刺史。据《唐史·人物志》载:林藻年轻时立志高远,个性疏狂,据载他“慨然欲自奋发于闾里,其言曰:‘张九龄生于韶阳,陈子昂出于蜀郡,彼何人?’”林藻与其弟著、晔、蕴、迈筑室读书于福平山。时李锜为福建泉漳汀州观察使,莆田县始兴学校。独孤及作新学碑中有“比屋业儒,俊选如林”之句,而藻蕴兄弟犹以碑文中“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语为憾,因题铭文于砚泉石,刻志业文。清源(今晋江)名士欧阳詹慕名前来与之同窗共读。藻蕴遂与欧阳詹决意率诸弟以应进士科举。藻蕴兄弟道经浦城梨岭,列名巨石发誓:“彼鹄彼鹄,睥睨在目,坚取乃速,矢鹄祇夺。”数载后,蕴、荐先后以明经及第,藻以词赋擢进士第,林藻为此还题了《登第后归梨岭有怀》诗,诗云:   

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

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岭头联影飞。

林藻于唐贞元七年进士及第,成为莆田立县以后考中进士的第一人。次年欧阳詹进士及第,同榜的有中唐大文豪韩愈,因为此科人才杰出,故有“龙虎榜”之称。当时藻蕴与欧阳詹文名并著,时人誉称为“藻蕴横行,欧阳独步”。

关于林藻参加省(尚书省)试,《莆阳比事》还记载:藻《珠还合浦赋》成,打盹时,仿佛有人吿诉他何不叙“珠之去来”之意,他醒来修改试卷曰:“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气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主考官杜黄棠称赞其“叙珠去来,若有神助”。

林藻不仅文名卓荦,而且以善书闻名,成为唐贞元时著名的书法家。林藻楷书“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直追晋人意韵。《书史会要》称其行书“遒劲浓纤,杂之魏晋书,未易优劣,唐人中丁丁者也。”其传世佳作《深慰帖》,宋徽宗赵佶亲自编录钦定的《宣和书谱》给予极高的评价。明初陶宗义在《书史会要》中称:“林藻行书,婉约丰妍,出入智永之域。”林藻的《深慰帖》是福建最早见载于史籍的书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林蕴字梦复, 少负奇志, 赋性鲠直,青年时期,他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在答题时就曾写道:“臣远祖比干,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表明了他以林氏先祖殷商忠臣比干自励、刚直爱国的志向。因“语大而肆”,受到主事上司的训斥。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林蕴以明经及第,授集贤殿校理。他关心政治时事,企图挽救危局。唐顺宗朝刘辟代韦皋为四川节度使,据地称雄,不受朝廷节制。受聘任推官的林蕴被聘,不顾杀身之祸,“遗书切谏”,辟大怒,欲杀之。临刑时,林蕴大呼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得死幸矣!”行刑者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来回磨动,逼他屈服。他怒叱说:“死即死,吾颈岂顽徒砥石耶?”因慑于其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刘辟终不敢杀害他,贬他为唐昌县尉。

刘辟叛乱失败后,林蕴以忠节名震京都。林蕴曾多次上书对如何“安边”、巩固唐朝统治,提出自己的主张。他接连写了《上宰相李绛李吉甫书》、《上宰相元衡书》、《上安邑李相公安边书》,指陈时弊,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他尖锐地指出:朝廷用人不当,建议量才委用,并任用正直之人;又主张“将帅有不用命者,许以军法按之”,要“三年考绩,能则优奖,否则孥谬。”他同情百姓,反对节度使兼并土地,敲诈勒索,残酷剥削农民。他同情士兵疾苦,提出对士兵要以“赤子保之”。这些政治主张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职微言轻,加上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林蕴的奏议最终没能被采纳。

唐元和十三年,林蕴受沧景节度使程权之聘掌书记。期间,他晓以大义,力劝程权献上四川版图向朝廷称臣,被程所采纳。他随程权进京,被宪宗授为礼部员外郎,迁邵州刺史。

林蕴因性格刚烈,“多忤时政” 且“嗜酒多忤物”,唐宝历二年(826年)因涉及一起命案获“坐脏”罪杖流儋州而卒。咸通十年(869),寃案得到平反,朝廷追谥“忠烈”,其后裔曾于湄洲湾北岸浮州埔建立“忠烈”牌坊以纪念,俗称“忠烈门”,今莆田秀屿区“忠门”地名即由此而来。

林蕴善书法,他所撰著的《拔镫法叙》为书论要典,有诗文集《林邵州集》一卷传世。

欧阳詹(756~800),字行周,晋江潘湖村(今晋江县池店乡)人。祖上和父兄曾任闽、粤地方官吏。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欧阳詹少年时曾在泉州城北清源山、南安丰州莲花峰、高盖山白云书室等处读书。他博览群书,“弱冠能属文”。 且文思敏捷,见解独特,“言秀而多思,多言人所未言”。

    为了进一步求学,欧阳詹于唐建中初年(781)只身来到当时教育比较发达的莆田(当时属泉州管辖)。他与林藻、林蕴兄弟先后读书于灵岩精庐和福平书堂。由于志同道合,他们共同研读了5年时间。因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欧阳詹成为莆田九牧始祖林披的女婿(部分九牧族谱曾有披公女适欧阳詹之说),建别墅(书堂)于福平山 (今莆田西天尾镇林峰村)。另据村中今存碑记载称,九牧墓前之积翠庵即“为先儒欧阳行周福平别墅之遗址”。 

    唐贞元二年(786),30岁的欧阳詹与林藻兄弟4人北上应试。途径闽北浦城梨岭(今名泗州岭)时,特地在岭头刻石留名,决心“射百步而期中,飞三年而必鸣”(《出门赋》)。他们沿嘉陵江入川,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西上长安。经过整整一年七千里的艰苦跋涉,终于在贞元三年(787)抵达京师长安。

到了京都后,欧阳詹利用候考的数年时间饱览附近的河山名胜,并以文会友,结交了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名士,更与韩愈“相知为深”,结为至交。贞元八年(792),欧阳詹与韩愈诸名士同榜联第,时人称为“龙虎榜”。

次年三月,欧阳詹特地到莆田吊唁阙下林大孝子林攒,并作《甘露述》一文以悼念。    

贞元十五(799)年,朝廷授予欧阳詹“国子监四门助教”之职。“四门学”虽是朝廷高等学府中最低的职衔,但闽人任此职却是破天荒,所以世人皆尊称其为“四门先生”。

如前所述,藻、蕴兄弟与晋江名士欧阳詹有同窗之谊,形同手足,彼此引为知己。可能由于性情投合,林蕴与欧阳詹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现存欧阳詹的作品中有多篇寄赠林蕴的优美诗篇,字里行间流露了两人超越兄弟的深情厚谊。

林蕴和欧阳詹同在长安时,经常一起参加各种聚会。唐贞元十二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林蕴、邵楚苌、陈诩、欧阳詹等福建名士联袂到永崇里华阳观举行一次赏月雅会。当是时,只见“埃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裴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值此美好的月色、敦厚的乡谊,大家心境极好,就推请欧阳詹作诗以纪之。欧阳詹挥毫疾书,写了《玩月》一诗,其中有“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的佳句。

林蕴与欧阳詹共处时的温馨,增添了他们别后的思念。有一年,他们结伴游历四川,途经嘉陵江时,听到山林深处传来鸟鸣,声音极像福建老家的鸟叫声,他们驻足同听,流下了思乡之泪。别后欧阳詹即以此为题写了一首声情并茂的七绝《越鸟》,表达对友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正是闽中越鸟声,几回同听暗沾缨。

伤心激念君深浅,共有离乡万里情。

欧阳詹又有《蜀门与林蕴分路后,屡有山川似闽中,因寄林蕴。蕴亦闽人也》一诗,读来令人倍感亲切。诗云:

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

无人相共语,独自故乡情。

   诗后原注云:“延寿,福平皆闽中川原之名。延寿,即蕴之别墅在焉;福平,即予之别墅在焉”。原注意谓欧阳之别墅在福平山,林的别墅则在延寿溪畔(九牧故里村前之澄溪即为延寿溪支流)。这首小诗写的是四川分别后欧阳詹独自一人散步时对林蕴的思念,以延寿、福平两个地名唤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将林与欧阳的高谊表现得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欧阳詹素有兼济天下之志。他任四门助教后,积极荐举人才,史评“唐自助教置官以来,善举职者,无逾于詹。” (《八闽通志》)。 贞元十六年(800) 欧阳詹上书宰相郑庆余,要求“使能必尽其材器”,量才破格录用;信中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举子的德才品性是难以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可惜不久欧阳詹却突然逝世,年仅45岁。

    英年早逝的欧阳詹笃于情谊,临终时特地遗嘱灵柩南归葬于年青时与好友林藻、林蕴兄弟的读书处——莆田广化寺灵岩塔北面。他的一些子孙也入籍莆田。旧志载明莆田“义井欧阳”即为“四门詹后”。由于欧阳詹与莆田的特殊亲密关系,莆田历代人士始终缅怀这位“四门先生”。黄仲昭《八闽通志》也把欧阳詹列为唐代“兴化府”人物之一加以介绍:“欧阳詹自泉山来莆田,与林藻、蕴业文于灵岩精庐,已而改卜于福平山下,卒葬灵岩浮屠之阴。其裔下错居莆田,曰仲、曰盼、曰清乡,俱登科。”

    欧阳詹逝世后,韩愈满怀深情地写了《欧阳生哀辞》,表示深痛的悼念。欧阳詹高才博学,著述颇富,所著《欧阳行周文集》10卷。《全唐诗》录其诗88首。

    综上所述,唐九牧藻蕴兄弟与泉州名士欧阳詹之文章道德、奋斗业绩确曾名标史册,辉耀古今,这是林氏家族永远值得铭记的的无尚荣光。九牧兄弟与四门先生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人间难得的温暖。遥想千年前如许文明的灵光,面对当今世道之浇漓,人情之冷漠,我们在感喟慨叹之余,应当引起深切的反思。窃以为,这对我们敦亲睦族,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大团结无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本文转载自《中国林氏宗亲网》 www.04138.com ,原文地址: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故鄉 ( 2 )

青山綠水映朝霞    雨露春風沐麗花  

不見當年楊柳樹    猶思不盡我家田


田宅強權錄奪先    天灰雨冷月光涼

吾今己是歸無處    況論宗親愛故鄉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中國雨傘城---詩山鎮

<>
中国雨伞城”诗山镇位于南安市西北部,地处南安、永春、安溪三县(市)交界处,面积96.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6万,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16万人,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南安西北翼中心集镇。诗山镇雨伞业自1985年由港胞引进的台湾先进管理和先进制伞设备进行生产加工,20多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诗山雨伞业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
目前拥有福建省内最大最先进的自动伞骨生产和烤漆生产线及先进技术装配的生产(加工)企业30多个以及配套行业企业10多个,从业人员1.2万人,有专业技术人员近千人。主要产品:生产以直骨、折骨、三节、手开、自动雨伞、太阳伞、海滩伞等10多种类型的系列产品,产品规格有几十个品种。年成品产量600多万打,产值6亿多元,连同配套企业产值4亿元,年产值超10亿元。产品主要出口欧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世界各国;国内销往昆明、石家庄、成都、武汉、上海、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


詩山的傘,詩山的詩
作者:樹葉莎莎響  來源:  更新時間:2012年11月28日
詩山的傘,詩山的詩
詩山的傘,是童年愛吹的蒲公英傘,
長在故鄉小河邊,開在遊子心坎上。
淡淡的香,淺淺的甜。
詩山的詩,是文廟裏飄逸出的唐詩,
結廬在高蓋山,題詠出一代代名流。
比比鄒魯,處處冠名。
詩山的傘,浪跡天涯。
詩山的詩,生生不息。
注釋:詩山鎮,位於福建泉州南安,素有“中國雨傘城”之稱。早在唐朝,歐陽詹便在高蓋山結廬攻讀,文人雅士紛紛登臨,留下眾多詩詞佳作;南宋朱熹慕名遊歷時感慨“此詩山也”。從此,“詩山”地名沿用至今。後人遂把其境內的溪流、村莊、學校都冠以詩名,於是有了詩溪、詩園、詩阪、詩鼇、詩南、詩口、詩門、詩鐘、詩宅等名稱。這裏曾留下歷代名流的足跡與題詠,湧現出戴廷詔、陳遷鶴、陳萬策、郭瑄第、戴鳳儀、吳瑞玉、盛九昌、陳聯芬、呂渭生、郭子仲、李剛、洪宇、黃宗漢、吳青田、劉再複等眾多知名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