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七絕句集結

一夜白髮,一發難收,一下湊了百首七絕,留下鳳山寺上善篇,陳國輝紀及維園花展等尚有近百首,這先複製上,手機木電矣!哇噻... ...
七絕句集結

莊嚴古寺繞馨香
我見詩山碧水間
暮鼓晨鐘非凡響
神靈正是少年強

天柱峰高暝色新
一朝飛去不留痕
凌霄楨幹同松柏
應有清奇共嘗文

古寺秋高嶺月明
聽松聽罷天落星
遊人借得東風力
卻勝琵琶萬里行

姓氏已知傳宇宙
且同花下醉芳尊
東風吹香趁流水
尚有餘音道者風

山橫水掩路亦斷
柳暗花明又一村
白首功名無尺寸
洗空衣上十年塵

無心還似水東流
任運還同不系舟
不肯信受寒山語
獨吟歌曲絕無憂

集杜牧句
彎弓征戰作男兒
賢哲難教俗士知
商女不知亡國恨
丹青空見畫靈旗

包羞忍恥是男兒
梅徑香寒蜂未知
楚國大夫憔悴日
使君回馬濕旌旗

閒聊點贊廢光陰
一寸光陰一寸金
望卷苦思難下筆
昨天不讀怨何深

人在江湖不自由
若施上善水如流
土豪地主金娃睡
他年一樣化灰留
十一
一語天然萬古新
一池草色百蛙鳴
一間古廟千家敬
一葉一枝總關情
十二
詩山山鎮鳳山寺
今日更贏昔日時
功德傳播洲海沸
心田種善是良辰
十三
一寸相思一寸灰
鄉音無改鬢毛衰
勸君更盡一杯酒
珠箔飄燈獨自歸
十四
世事磋跎成白首
人間亦自有丹丘
身多疾病思田裡
故壘蕭蕭蘆獲秋
十五
男兒未了功名債
颯颯英姿幾度秋
青春歲月高低步
可惜時光不肯留
十六
日日他鄉恨不歸
紅塵滾滾白絮飛
鐵衣遠戌辛勤久
力盡關山未解圍
十七
百戰沙場碎鐵衣
年華世事兩迷離
紅髯碧眼知何意
深盼回春國手醫
十八
偷閒一刻是乘涼
無數峰巒遠近間
燕子不來花又落
小苛才露角尖尖
十九
州橋南北是天街
遠上寒山石徑斜
願叫青帝常為主
琵琶別調為誰淒
二十
越女如花受重名
岳陽樓上望郎君
枕中雲氣千峰近
坐看牽牛織女星
二十一
土豪美女酒金杯
堵在紅樓醉不回
舞倒華燈明月夜
熏風吹起數聲雷
二十二
古寺鳳山聖火紅
詩人牧子少年功
文明自信恆心頌
文化傳承意念中
二十三
自然給力誰能借
大地無言主席曰
笨鳥先衰麻雀打
前人種惡後人嗟
二十四
天山野渡是仙鄉
雲水梯田倩影前
大地青春糟蹋遍
自然美境別人間
二十五
白城門上偶一休
演武拼書大海遊
勤業芙蓉讀改變
鳳凰學子樂悠悠
二十六一
忙忙碌碌上網狂
天馬行空天地寬
空色色空聊盜趾
有還有借易循環
二十七
農工白髮三千丈
歌德煙花一萬重
嫩翼迷嶂飛不進
東方升起太陽紅
二十八
大腳天生難自棄
大山美麗不能移
大人命運滄桑度
大地偏心骨內離
二十九
熱血丹心怒可真
誠痴芬香貴如神
芳山秀色江河遠
妙筆生花畫世人
三十
總為浮雲能蔽日
黃山舊繞漢宮斜
平陽歌舞新承寵
世事空知學醉歌
三十一
御前清客南音唱
五少芳賢孟昶郎
文化傳承珠妙曲
共君斷約意情長
三十二
寒來暑往廢光陰
一寸光陰一寸金
手捋蒼絲思往事
勤耕細讀怨何深
三十三
莫唱嘔心大風歌
民間最是惡銀河
大山村子親人別
敗瓦殘牆老淚多
三十四
我自橫刀向天笑
老夫習慣怒濤聲
春風又綠江南岸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十五
人有幾回悲往事
口開不笑亦自私
吾生希望安樂死
打滾翻騰痛自知
三十六
勞動人民究可哀
誰知手大笨無財
今生使命分明在
可惜時光不再來
三十七
百考青春學子哀
人生幾度可從來
年華老去情猶在
捲捲詩書卻不開
三十八
人間惡咒多白痴
少女情懷總是絲
無可奈何花落去
朝朝暮暮彼一時
三十九
殘菊飄零滿地金
餘年後事最關身
從今別卻江南日
直道誠痴事不成
四十
青天白日當頭上
高舉紅旗掃舊塵
一寸山河一寸血
全國結心打敵人
四十一
一輪明月雲中出
兩岸青山綠水來
百戰人生千載業
萬分灌溉兆花開
四十二
木棉花紅紅艷艷
英雄紅樹美紅顏
嫣紅颯颯紅山染
紅展紅裝立頂天
四十三
窮困學生好讀書
人民名利好貪污
翻身農奴把歌唱
手段出奇不認輸
四十四
草藤綠竹宅邊生
雞崽牛羊狗吠聲
坑上微微爐火暖
打工上學在凌晨
四十五
微信空間寫首詩
可憐不慣害相思
紅裝素裹稱漢子
拼搏今天事業時
四十六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憶君飲泣滂沱雨
白首思郎只自傷
四十七
隴上農民夜笛吹
隴天大雪粟難肥
隴頭水缺幹流淚
隴下人家雁不歸
四十八
雲橫秦嶺家何在
草木知春不久歸
羌笛何須怨楊柳
鄉音無改鬢毛衰
四十九
此去自然物理中
無求不必恨重重
那天成就輝煌日
大笑三聲逗陳翁
五十
一生能有幾多愁
仰望當飛夢上樓
且道親親無對錯
不如夜夜抱溫柔
五十一
老漢推車不忍看
下坡更比上坡難
瓊樓玉宇琳瑯目
大道青天雪滿山
五十一
願有前程奔可赴
曾經歲月不回頭
扶貧路上悲歡事
改變堅持創豐收
五十二
暮色蒼茫看勁松
桃花不識笑春風
真空任性年年是
往事依稀在夢中
五十三
不去歌功德是閒
不圖勢利任聊玄
不平管笛笙簫響
不惜來生又種田
五十四
踏碎人生千道坎
成全今世兩情緣
天長地久無時盡
願作鴛鴦不羨仙
五十五
万泉河水涓涓好
娘子軍旗舉得高
綻放瓊花經典照
芭蕾舞志載英豪
五十六
多情自古空餘恨
雲雨巫山枉斷腸
蠟燭有心還惜別
一生數盡幾滄桑
五十七
少年壯志美言多
字字珠璣不必愁
步入人生容易錯
天增歲月想層樓
五十八
華髮空山血未收
一時東望泣同舟
雄師抗日扶民願
要洗炎黃一代羞
五十九
天涯地角有窮時
莫待無花空折枝
衣帶漸寬終不悔
人生不可害相思
六十
農民田事最關情
頂笠披蓑冒雨行
萬苦千辛衣食住
望穿秋水盼收成
六十一
農工飯量本來粗
卻是天天飲麥糊
碗飯難為無米煮
滴油更似勝珍珠
六十二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世上無常事不歡
眼裡蒙塵三界窄
心中放亮一生寬
六十三
家仇國恨定存亡
博浪橫椎憤擊秦
細柳營中嘶萬馬
八年生死浴腥風
六十四
有幸此生有此情
亂弦無送亦無迎
偶書斷句殘章憶
點贊浮雲逝水聲
六十五
窩居寂寞最清明
慈母深恩載感情
懷念入心人易困
何時看破這紅塵
六十七
杏花綻放詩山美
塘靜深流潁水芳
大祖小姑情義重
陳門故事耀宗光
六十八
多情自古空餘恨
雲雨巫山枉斷腸
蠟燭有心還惜別
一生數盡幾滄桑
六十九
人欲從天竟不疑
非關宋玉有微辭
玉郎會此通仙籍
卻是襄王夢覺遲
七十
辛苦最憐天上月
騷人擱筆費評章
滿園春色關不住
莫負青山大自然
七十一
百獸之王上舞台
看官打腐坐前排
花花綠綠迷人眼
我手我心我愛才
七十二
論劍香江泰岳恆
西邪東毒惡一場
揚揚沸沸終圓局
天下英雄是女郎
七十三
林陰泉水石猶珍
偏向山行勿近人
竹節茶香氣味遠
雲中月影幾時明
七十四
水中撈月竹籃擔
勞累一生命運姦
是苦是甜惟自享
夜涼不必再憑欄
七十五
大命生來六十年
魂夢分明又是煙
風流逝水誰留下
濁酒一杯路黃泉
七十六
秋來冬去又逢春
野草鮮花雨露風
起舞不因天亦曉
月明非照夜行人
七十七
知識追求紙上觀
不能透頂望難穿
幾人田野寬頻路
始覺平生好眼光
七十八
滿面風霜冰火伴
雄關漫道步跨欄
天堂美好遲些上
老驥揚鞭趕戰場
七十九
最是無情帝王家
從來宦海浪淘沙
爭奶奪米親自殺
在位全憑權力揸
八十
綰絲素手繡紅箋
正茂風華拼少年
妙筆難言人世俗
清流逸韻徜君前
八十一
西遊水滸儒林路
三國紅樓楚漢圖
自古深情留不住
做人最好扮糊塗
八十二
夕照揚天火炎紅
爐峰映月話情濃
人生得意青雲上
歲月風流逝水中
八十三
處事終為誠所累
真情未必合時宜
吾人不索長生藥
求借丹方可解痴
八十四
蒙眼女神洋蓋帽
群妖共舞挺長矛
歌功頌德年年搞
莫怪虎須被火燒
八十五
垂柳闌干盡日風
江南應是又逢春
群芳過後西湖好
幾度青山月一輪
八十六
法官蓋帽大洋頭
走狗奸人特別多
獅子精神哀墮落
男兒何不帶吳鉤
八十七
林沖雪夜上梁山
關羽揠刀走麥城
豪傑英雄扛鼎力
千鈞四兩太陽能
八十八
仰天大笑出門去
欲渡黃河冰塞川
遙望洞庭山水色
春風不度玉門關
八十九
饅頭紅肉菜鴨湯
千里馨香拜聖公
文化鳳山揚四海
傳承接力友情濃
九十
寸寸相思寸斷腸
十年生死兩茫茫
天長地久情難悔
蠟盡成灰淚始幹
九十一
天地垂青巴與蜀
秦時明月漢時關
孤帆遠影碧空盡
瀑布遙看掛前川
九十二
天地壯觀剎那間
大江澎湃去不還
凌雲萬里先生志
吾願眾心德繼傳
九十三
風流風月又風塵
景象紅樓樹有根
鳳姐晴雯都是恨
再回頭已百年身
九十四
寒風刮透正三更
窗外乒乓爆竹聲
夜半難眠何堪激
拼車可惡發神經
九十五
赤艷紅妝少女羞
豪筵盛宴喜相酬
風雲際會千鈞力
好漢英雄眼淚流
九十六
風迫寒窗夜未眠
冷戰單衾盼日晴
海闊涼心翻滾浪
岸邊白髮杖丁零
九十七
女媧煉石補雲天
黑手高懸霸主鞭
大哉昭君真善美
捨身為國女人先
九十八
白城演武我南強
勤業芙蓉折桂香
美酒一灣騰醉浪
青雲學子盪迴腸
九十九
再讀春蠶絲作繭
又燃蠟燭血凝斑
繁華世界情原罪
使命人生死更難
一百
長恨人心水不如
輕裝最好背糊塗
輝煌燈光柵欄處
造化自然不異殊
一百零一
物慾橫流百度憂
歺歺日日稻糧謀
刮風下雨平常事
世上煙波更是愁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闽南民间信仰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及其作用 作者:李天锡

关键词:  福建 民间信仰  


    闽南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福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学者杨浚在《四神志略》中列出的妈祖(即“天上圣母”)、广泽尊王、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四位福建主要神,即是闽南民间信仰神明的主要代表。随着闽南华侨的出国,闽南民间信仰也传播到海外。本文拟就以上四神等闽南民间信仰在海外传播的有关情况及其作用略作探讨。
                                     一

    闽南是福建省的主要侨乡。闽南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随着闽南华侨华人的足迹,闽南民间信仰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如上所述,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是闽南民间信仰的主要代表,即闽南主要民间信仰。可是,妈祖林默却出生于莆田湄洲屿,不属于闽南范围。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宋代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才有兴化军的行政建制。在这以前湄洲岛是泉州府的管辖围内。林默娘是公元987年去世的,她只当了六年的兴化军人。默娘死年28。据此可知前22年是在泉州府入籍的。从严格意义上说,她是泉州府人。”【1】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妈祖之成神和泉州有极大的关系,没有泉州的海外交通,妈祖就没有可能成为伟大的神”【2】。泉州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就在城南建造了顺济庙(天后宫)。这是继莆田县以后福建最早建筑的妈祖庙之一。此后,妈祖信仰就在泉州,以至闽南地区蔚成风气。因此,称妈祖信仰为闽南民间信仰是无可厚非的。据学者研究,目前全世界有妈祖庙135座。【3】但据笔者估计,这必定是指主祀妈祖者,若包括附祀者必定不止此数。这些妈祖庙当然很多是莆田、广东、海南等地华侨华人所建造,但闽南华侨华人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比如,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印尼泉州华侨即参与创建了中爪哇南旺的慈惠宫,奉祀妈祖;马来西亚永春华侨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马六甲永春会馆中建造了天上圣母殿,等等。

    广泽尊王(923—938年),又称“郭圣王”,俗称“圣王公”。他原名郭忠福,福建安溪县人,后迁居南安诗山。据传他生前侍母甚孝,殁后被乡人尊为神灵,建庙奉祀,后宋理宗敕封其为“广泽尊王”。因该庙所在之山形状如凤,故称“凤山寺”。由于据说广泽尊王灵迹显著,因而闽南出国华侨便把其信仰传播到海外。目前见之于史籍记载的海外最早的广泽尊王庙,是1836年新加坡南安华侨梁壬癸发起的侨居地创建的新加坡凤山寺。接着,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的广泽尊王庙也纷纷建立。缅甸、荷兰、加拿大等国也建有供奉广泽尊王的庙宇。据载,目前海外各地的凤山寺共达100多座。【4】

    清水祖师(1037—1101年),俗称“祖师公”,俗姓陈,名普足,永春小姑乡人,自幼落发为僧。他祈雨禳旱,施医济药,修桥造路,为民众所景仰。后驻锡于清溪(即“安溪”)张岩(即今“蓬莱”),因见岩之左右清泉四时不竭,乃把“张岩”改名为“清水岩”。他也被民众尊为“清水祖师”。圆寂后,被民众奉为神灵,希望他庇佑大家四时安康。于是,闽南出国华侨也把清水祖师信仰传播到海外。公元1574年(明万历二年),华侨就在泰国北大年建造庙宇,供奉清水祖师,称“祖师公祠”后来,因为该祠增供林姑娘,才改名“灵慈宫”。【5】这座祖师公祠是较早的华侨庙宇之一,也是东南亚最早的清水祖师庙。此后至清代中期以前,海外是否再有清水祖师庙出现,未曾见有确凿史料。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地又陆续建起了不少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仅新加坡就有金兰庙、蓬莱寺、镇南庙及天公宫等庙宇主祀或附祀清水祖师,而马来西亚主祀清水祖师的“蛇庙”更是名闻遐迩。由此可见,清水祖师信仰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是很盛行的。

    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大道公”等),姓吴名本(从“大”从“十”,音“滔”),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出生于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今属漳州市龙海县),自小立志行医济世。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殁后乡人即为其建庙塑像奉祀,【6】后获明成祖敕封“万寿无极保生大帝”。于是,保生大帝信仰更加深入人心。明天启三年(1623年)日本三江帮华侨便在刚创建的兴福寺中附祀保生大帝。后来,保生大帝的神像或香火又不断被迎往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奉祀。不少华侨华人还在家中供奉保生大帝,新加坡华人史学家邱新民先生在介绍20世纪50-60年代新加坡华人在家中奉祀的神中,即有保生大帝一尊。【7】保生大帝信仰在华侨华人中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除了以上四尊主要神之外,闽南一带的陈元光信仰、泉州通淮关帝信仰、石狮城隍信仰、惠安青山王信仰、晋江镇海宫六姓府信仰、青阳石鼓庙顺正王信仰、德化石牛山法主公信仰、三平祖师信仰等等,也都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广泛流传。限于篇幅,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二
    闽南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它在华侨华人开发侨居地的过程中,以及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且在当地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联络乡侨共同奋斗
    闽南华侨把祖籍地的民间信仰神带到侨居地以后,一般都建庙奉祀。由于供奉同一神灵的华侨,一般都是来自同一地域的乡亲或同一宗族的宗亲,因而供奉神明的庙宇便成了他们聚会的地点、联络的场所。
    新加坡早期漳泉华侨创建供奉福德正神的恒山亭,主要用来办理乡侨丧葬祭奠事宜,但其时闽侨比较严肃的集会和议事也都在这里举行,事实上已经成为闽籍华侨的总机关。1842年主祀妈祖的天福宫建成以后,福建帮总机构便由恒山亭移至天福宫。1860年,福建会馆成立后,初也附设在天福宫里,1915年华民政务司登记为豁免注册社团时,也写为“天福宫福建会馆”。
    不少宗亲会、同乡会的成立也有类似情形。《新加坡南安会馆史》写道:“凤山寺之在青山亭附近兴建,无异为邑人聚会联络之场所。……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邑人为应时代需求,正式发倡创立南安会馆。”此处所言,凤山寺为南安会馆之前身也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我们从不少宗亲会、同乡会(即会馆)与寺庙同处一所的情形,也可以想象到庙宇在会馆成立过程中的作用。例如,马六甲安溪会馆四楼的蓬莱殿中供奉着清水祖师。缅甸旅缅晋江公会大楼直称“旅缅晋江公会城隍庙”,底层供奉石狮城隍及城隍夫人等神明。菲律宾华峰同乡会会所镇海宫大厦四楼镇海宫即供奉着家乡主神新代巡,事实上,“镇海宫和华峰同乡会可以说是二位一体的综合机构。”【8】
    从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寺庙在各种会馆成立过程中是发挥过不可忽视作用的。我们知道,华侨华人宗乡社团等各种侨团组织是促进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各种寺庙(即民间信仰)在联络乡侨共同奋斗以推动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发挥过很大作用的。
    (二)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 
    华侨身居异域,心怀故国,时刻思念自己的祖籍之地、桑梓故里。由于他们所供奉的神明都是从祖籍地带过去的,因而他们对神明的信仰就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而且也成了他们对故土思念的象征。闽南华侨也是一样。新加坡漳泉华侨在《建立天福宫碑记》中写道:“我唐人食德思根。”【9】就是很好的说明。
    同时,我们从他们在建筑寺庙时的一些行动以及有关祭祀活动,也可以进一步窥见他们这种不忘故国的心境。漳泉华侨在建筑新加坡天福宫时,所需材料是从故乡运去的;而在建筑印尼中爪哇供奉妈祖的南旺慈惠宫时,建筑工匠均从家乡聘请而去;泰国普吉福元宫的庙貌与闽南宫庙几乎一样。新加坡凤山寺“所供奉的神像及香炉,皆来自南安凤山寺。”【10】其“仍名曰凤山寺,不忘本也。”【11】华侨华人还如在故乡时一样,在他们所供奉的神明诞辰或其他纪念日举行庆祝活动,借以联络乡亲情谊。由于华侨华人把建筑庙宇的一木一石、建筑形式、神像香炉、庙宇名称乃至庆祝活动都与故乡联系起来,可见其故国情怀之深厚。民间信仰的纽带作用也于此可见。基于此,闽南民间信仰经由国内传播到国外以后,又由国外反馈到国内,即不少华侨华人捐资前来国内修建有关庙宇。早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华侨甲必丹郭天榜等人就捐款赞助修建厦门海沧青礁供奉保生大帝的慈济宫;光绪年间(1875—1908年),又有华侨捐资赞助修建石狮永宁城隍庙,等等。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华侨华人捐资前来闽南祖籍地修建庙宇者就更多了,如泉州天后宫、泉州通淮关岳庙、石狮城隍庙、晋江深沪宝泉庵、青阳石鼓庙、德化石牛山石壶殿等,皆有华侨华人捐资参与修建。不少华侨华人还在此基础上进而前来中国投资创办企业。因此,目前继续运用华侨华人民间信仰这一纽带,借助他们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来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在当地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闽南民间信仰随着华侨出国,传播到海外各地以后,在华侨华人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当地社会的过程中,某些部分已经逐渐与当地宗教信仰互相融合,并为当地居民所接受。例如,泰国普吉主祀清水祖师的福元宫,“到庙祭祷的除了华侨华人以外,还有暹罗人。”【12】在菲律宾马尼拉大千寺农历八月廿二日举行庆祝广泽尊王谒祖圣寿大典时,包括菲律宾副总统在内的许多达官贵人都送来花篮以表祝贺。【13】1954年,全世界天主教在菲律宾举行祈祷大会,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隆重为妈祖加冠。【14】我们于此可以清楚地看到闽南一些民间信仰的影响是何等广泛、深远啊!当然,随着华侨华人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某些传统的民间信仰已经逐渐被冷落,甚至被抛弃,例如大伯公信仰等。这是由于随着第三、四代华人的出现,这些信仰难以满足他们在生活上、事业上的更高追求的缘故。然而,作为闽南民间信仰主要代表的妈祖信仰(这也是福建以至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代表)等,由于它们传播的范围非常广泛,影响深远,仍然具有较高的品格,因而能够继续流动,继续传播,甚至渗透到当地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之中。如上所举天主教教皇对妈祖的褒封、并为其加冠即是例证。因此,笔者以为,随着妈祖等神明民间信仰对海外各地宗教文化影响的日渐深入、扩大,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有可能产生出一种新的信仰。也就是说,以妈祖为代表的闽南民间信仰正在逐渐走向世界。
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沈桂生:《从海神庙看泉台关系》,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129页。
【2】陈泗东:《妈祖成神和泉州海外交通》,黄炳元主编《泉州天后宫》,第1页。
【3】陈鹏:《妈祖信仰在海外的传播》,黄马金主编:《妈祖研究与民间信仰》,汀州天后宫文物古迹修复协会、汀州妈祖文化国际交 流协会,第133页。
【4】李辉良:《寺镇凤山香火红》、《南风》第11期,南安市文联主办,2001年10月12日。
【5】郭志超:《泰国华侨华人的清水祖师崇拜》,《泉州文博》(安溪专辑)第3期,第42页,福建省泉州市博物馆编,1996年9月。
【6】《延陵吴氏通谱》。
【7】邱新民著:《东南亚文化交通史》,新加坡亚洲研究会、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4年8月版,第610页。
【8】施振民:《菲律宾华人文化的持续——宗亲与同乡组织在海外的演变》、《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上册)第170页,(台湾)正中书局印行1985年版。
【9】转引自韩槐准:《天后圣母与华侨南进》,《南洋学报》第二卷第二辑,第70页。
【10】张清江:《星洲有寺名凤山》、《石?古迹》,林孝胜、张夏帏、柯木林、吴华、张清江、李奕志合著,新加坡南洋学会出版,第76页。
【11】《新加坡重修凤山寺序》,陈荆和、陈育崧编著《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第102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出版。
【12】同【5】。
【13】陈衍德:《菲华道教与文化传播》,《亚洲文化》第18期,第85页。
【14】宋元模:《妈祖信仰在菲律宾的传播》,《莆田乡讯》,福建省莆田县莆田乡讯社出版,1987年10月25日。
                 (本文转载自:《闽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第6-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