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集福堂百年滄桑

百年滄桑—集福堂

根之本;水之源。剪不斷,揮不去,别有一番滋味在纏綿。鄉愁,鄉戀,越是去想越是凌亂。近鄉情怯,拉不回的從前。朋友:無論您是遠望當歸;還是衣錦還鄉,請分享:百年滄桑—集福堂。

集福堂記憶

楹聯
集大成人能出息
福多厚德可為師

集山有水雙溪滙
福地宜居後輩賢

杏塘陳氏源流
杏塘陳氏,燈號為『潁水流芳』。
貞格二世祖祖武公字元亨,公弼公之子,永春小岵始祖校尉公十五世孫,模公派系八世孫。蕃衍傳承至今六百五十余年之悠久歷史。直至十二世孫益潮公擇地杏塘分居,拓家建業,是為杏塘肇基祖。
杏塘肇基祖益潮公字孚潜號甘山。
[以上資料源自《詩山杏塘陳氏族譜》]

杏塘
銀杏大名垂宇宙
塘深靜水水長流
長侖寨頂松千樹
五井瀾清祖訓鎏

杏塘位於詩山鎮西部,境內有一個大池塘,塘邊種有杏樹,“杏塘”由此而來。
小時候聽老人們說:咱祖先帶著小孩從永春岵山一路走來,到“磨槳”這地方,想留下,但小孩一直哭,大人想:磨漿!有磨才有漿。肯定辛苦,再走到貞格,小孩不哭矣,於是就住下來。
杏樹咏
銀杏:稱之國樹,冰川紀年至今。
秋風金甲舞雲天
倒溯流光两億年
國樹英姿心力健
歷盡蒼桑格外堅
外一首
鄉愁無限詞千闕
杏樹冥思望月朗
若可扶苗親手種
今生不負醉一場

集福堂
青石紅磚翹厝脊,
雕樑畫棟皇宫式。
磚廳石庭雙頭護,
主人不愧大手筆。

杏塘集福堂主人陳遠紮係甘山公十一世裔孫。
大厝建成,果然不同凡響,七湖内聞名,人稱一堅二紮,(堅指下新溪鐵門主人)。
陳遠紮建造集福堂,確有一翻意想不到的艱苦歷程。其父陳錦慈,因受鴉片毒害,家中物業變賣貽盡。十幾歲的陳遠紮年紀輕輕就挑起起家庭重擔,做生意又缺本錢,只好挑搖鼓擔為生,賣的是普通針線、兒童物件及日常用品。后經鄉人搭伙往印尼謀生,几經艱苦奮鬥,生意逐步起色以至興旺發達,名聲遠播事業有成之后遂決定回故鄉起厝。然,俗語說,金厝埕銀厝角,經幾十次宴客極力周旋,終於用換地加數倍金錢,始買到三畝地,建起集福堂。

杏塘過溪學堂室與集福堂

過溪厝是毅齊公派下(二房三),有二幢大厝:頂厝叫學堂室,下厝叫集福堂。學堂室為書房翻新成三進二護大屋。規模龐大:有房三十六間,大小九個廳堂,土木結構相當牢固!主墙用夯土,隔房用蘆葦杆塗泥巴,經曆三百多年依然堅挺。從這大厝再分支發展貞坑,人口數百眾。集福當也是由此繁衍而来

集福堂大厝二進頂下護,有房二十間,大小廳八座,下護厝加樓台,石徹花雕磗牆柱碒,麒麟松鶴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大厝材料全是當今少有之巨石巨木!巨無霸大石,取於石礱由水路運到碼頭;幾人合抱之「福杉」,先由福州運至泉州再漕運至碼頭。當時並無公路,這些數十米長數十噸重傢夥,全靠逢水搭橋逢田開路,幾百人馬日夜兼程,幾經艱苦才運來建筑。 

學堂室與集福堂两座不同建築模式,且富有文物非遺之特色大厝在本世紀公路擴建被錄奪拆毁太令人嘘唏。

集福堂建成後,曾两度遭受土匪打劫及綁架,歷盡驚險,經此一役,他身體大不如前,不久去世。據鄉人記憶:陳遠紮喪事十分轟動,送殯隊伍達數里之長,霞宅黄埔軍校三期陳拨萃上校騎馬前吊喪並致祭文,尚有時任國民黨中委,福建國民黨主委陳聯芬宗親,各村官商紳賈,周圍幾十個鄉裡男女老幼,各村各姓的村民,自發性前來參與殯儀。

當年建造集福堂,也請許湖二舅来看風水,取之*門對青山筆架,眼觀两水滙流,雙溪洗筆*之格局。
門對青山千古秀
窗明两滙水常流
潁川集福堂芳地
筆架居前好文章

集福堂名人—陳鴻鈞(陳遠紮次子,稱之二伯公。)
生於一九○六年六月初十。卒於一九九二年十月十六。一九一三年在杏塘學堂室(私塾)求學。
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七年在集美中學求學。
一九二七年八月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山大學。
一九三三年七月畢業。(畢業論文【論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
一九三六年在廈門中學任教。
一九三八年廈門淪陷,處於失業狀態;積極參與抗日工作。
一九三九年到屏南縣任財政科科長。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任同安、晉江稽徵處處長。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經陳聯芬介紹,出任廈門田粮處處長。
一九四九年原定香港大學任教,其後改變主意回國。
陳鴻鈞先生為官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風,正氣凛然!

集福堂經歷一世紀,繁衍一百多子孫,有旅居香港,東南亚一带,尚有中外慈善名人蔡世亮先生也是集福堂外甥,早於清代,集福堂先人也因救災有功而受朝延封號賜匾。

有道是:
*雲龍風虎際會常懷怎奈壯志未酬祗贏得湖海生涯空山歲月;
幻影曇花身世如夢何妨豪情自放無負此陽春煙景大塊文章。*
無論是哪個世紀之僑胞,他們都是克勤克儉,唐山過大海,含莘菇苦,九死一生,篳路藍縷,建功立業,輝煌騰達,乃不忘故鄉,貢獻家鄉。
時至今日,尚聽到一些上年紀的鄉人讚譽:集福堂當年男人全都出外謀生,留下的娌妯姑嫂,她們長年累月都在挨米挨粟来接濟鄉親。

后記
拜祖尋根老少回
山山水水路徘徊
層層疊疊明月望
延續親情集福歸    
2017年7月21日至8月4日印尼成章叔的三個兒子,兩個媳婦,兩個孫子,四個女兒一行十一人回鄉探祖。

2017.2.1初稿
2018.9.2二稿
2018.9.3三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