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一年高中逸事

 忆高中那一年二、三事


(一)往事思诗

(二)千里行军急

(三)无书读百篇

(四)有泉皆化酒

(五)月是故乡圆


(一)往事思诗

重泉掩泪见征王,

泣血䳄鹃只自伤。

凭借伟灵如在世,

愿身千臂臂千枪。


匪夷所思也,过了半世纪有多,这诗竟然还清楚记得。

君知否,那年代,想找本书读可有多难。


记忆中浮现的新华书店,是在街道中部,近菜市,方圆几十里內仅此一家。平素只有一个年青店员,看上去十七、八岁吧。他该是大有来头的,三代贫农,或革命后代?彼时唯有那样身份的人才配得做这样工作!


当年阳由贫协代表推荐,得以寄宿就读诗一中高中部。每个周末他都要长途跋涉数小时往返家和学校。路上经过新华书店,阳每每驻足逗留许久。书店的书架隔着柜台,读者自己可是拿不到书的。好在有位同学与店员相熟,凭着这层关系,阳可相烦店员取书 “蹭读”,久而久之,有人白眼渐显。阳知尴尬,虽求知心切,无奈知难而退。



几十年后的今天,阳在当时读的书中,始终记得读的最多的是《南方来信》、《越南南方战斗故事》这类书,讲的是抗美援越时越南人民奋勇抗敌的故事。本文开篇那首诗就是其中一位烈士的遗作。“杜鹃啼血”说是一位好皇帝死后变成杜鹃鸟,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亦化用此说。“征王”,说的是征氏姐妹,这一对英勇战斗,反抗霸权的姐妹是越南人心目中的英雄。彼时中越交好,“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是当时最新潮的流行语。那年代书店架上的书廖廖无几,除了毛选、语录,抗美援越的占多,所以这些书出现在南方小乡镇倒也不甚稀奇。


近六十年啦,阳始终念念不忘,几经周折,最近终于在书库里找到这诗的原文。作者是位称为“丁夫人”的南越妇女,那“䳄”是“雌”的异体字。


(二)一夜行军急

要到多年以后, 阳才知道自己是属七一届的。阳是在1970年春季入学的。那时阳读的是四排(排,即现的“班”),前三排的都是早阳半年入学的。他们都属于贫下中农后代,或者是红五类子女,用现在的话说,那是“天之骄子”。


虽说四排不在“天之骄子”之列,但无论如何,阳还算是可继续上学。可实际上,阳家中弟妹多,生活仍然是以在生产队出工劳动赚取工分为主,毕竟是想维持一家人的生存,就须靠工分换口粮。而说是读书,其实连课本也没有,干的都是挖地洞、挖战壕、拼刺刀练大刀舞等“大事”。


阳某天回到学校,恰巧碰上长途拉练。入夜就出发,一路跋涉,经过一处叫“磨浆”的地方。听老人说,阳的先祖几百年前帶着家眷曾到过此地,想住下来,但小孩却哭个不停。又听说这地名叫“磨浆”——有磨才可出浆,苦也! 后来阳的先祖再走了几十里,小孩终于不哭,于是住下来,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披荊斩刺,开荒种地,几百年来繁衍了几万人口。先人可有伟大理想或高瞻远瞩? 阳无从得知,阳知道的是先祖必须生存,而赖以生存的就是那片土地山林。活着就得耕耘,收获也必须有。


行军动作必须快且隐蔽,所以队伍抄山路经“五枞松柏”。此处原有五棵古松树,巍然屹立,树干之粗,几人都合抱不过来,惜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全给砍掉了。眼下这地儿,密影婆娑,清清冷冷,古代时有大虫出没,也曾是”剪径“之地(即拦路抢劫也)。早年,一位安溪老人外出卖鸡鸭,途径此地,被三男一女打得遍体鳞伤。事后肇事者辩称说他们本意欲去西天取经,奈何在这五枞松柏遇上“妖怪”,因此合力灭之云云。当地人于是乎疑心,这四人莫不是在这妖瘴之地”走火入魔“了?后来那三个男的被判刑入狱了,女的有孕在身,判缓刑。

眼前此景可谓:


无尽山闻靜,

苍苔石壁深。

黎明星火闪,

草木叶森森。


这时已近天亮时分。再走些时辰,登上隘口一望, 终于到了此行目的地——华美大队。此地名”水美“,有一湖静卧 ,山光水美, 草木葱郁,简直天堂一般。据说古代官员经过这里,立马下轿,问左右:“可有大人物也”?当地人说这里是风水宝地,连八仙也曾在此吟诗作对煮酒论英雄。


曾有文章写到:“蓬华地形奇特,四周是八座大山环抱,就像八仙化身。中间刚刚好有32座小山,就像一盘象棋,山形有的就如虎豹狮象,有的好像旗锣鼓枪,从天柱山和将军山发源的小溪,在华美村口汇合,恰似楚河汉界,由东向西,再由西转向北,水流向北,天下罕见。”


有诗为证:

奇山雾海春光就,

避暑风凉老树幽。

望远登高天柱杖,

英雄煮酒一湾悠。


目睹无限风光,苏老师诗兴大发,立马口占一首:

千里行军急,

平湖云海揖。

蓬莱客是仙,

天柱风流浥。

吳老师见此亦不甘落后:

青山抱绿洲,

东水返西流。

昨夜行军急,

今朝仙境酬。

......


(三)无书读百篇

拉练之后的日子,学校依然处于军事化管理中。学生们晚上必须持上了刺刀的五四式步枪站岗,防止阶级敌人破坏。某晚午夜时分,果然听到动作,哗啦啦响。全体师生立刻紧急集合追击!哦,原来是周边生产队集体来偷学校公厕大粪.....


这所学校前身是一所师范学院。学校里有个很大的操场,据说是民国一军阀的飞机场。还有一排排的琴室,钢琴都不见了,门窗也沒了,现被充作浴室。学校周边是小山,被挖了一道道战壕,远看有如八卦阵。偶尔有大胆男女同学偷偷在里面约会。原先学校里女学生凤毛鱗角,一排五十多个同学,女同学只有七八人。后来与邻县一所中学交流,一下来了几百个学生,女学生差不多有一半多。想不到他们更开放, 使得战壕晚间这一道风景更加亮丽。


日常还是军训多, 练队列, 拼刺刀,射击,实战演习等,还进行过一次仪仗队训练,说是准备迎接大人物。实弹射击训练中,每人三发子弹,只是不給阳和另一位陈姓同学参加,说他俩是华侨成份海外关系,有里通外国之嫌。但每次练对杀拼刺刀,总是让阳出列, 因阳操练起来相当有气势,有如泰山压顶。期间阳写了篇习作,引用了《打靶归来》歌词:

“日落西山红霞飞

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

风展红旗映彩霞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mi sol la mi sol

la sol mi do re

......”

一时老师愣住了:“暂且勿用!”


这军训练期间,班上有位同学偷偷帶来一本《八年抗战》,这《金陵春梦》一套八册、 分别为《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和《大江东去》。当年这套书属于禁书(其实是地下党人在香港写的专门揶揄蔣介石之书。)这套书阳早已读过半数,,因此很快读完便还了。这位同学又借給一位姓吳的同学。吴同学是贫下中农后代,根正苗红。那晚吴同学正读着,不小心被巡逻的训练首长发现。但除了全校集合通告外,倒不见处罚。不料此等“大事”给上头听闻了,仪仗队训练也就此偃旗息鼓了。


(四)有泉皆化酒

当年除了学军, 还学农,学工, 就是沒有学商。


先说“学农“, 四排是迟一学期才进校的,不是像前三排那样的嫡系,所以先被分配到到社南大队。他们被安排住宿在空置的祖厝里,在地板上铺些稻草就当床了。那时他们负责培育“卷秧”:在水泥地板上拉上草绳,隔成一个个小方块, 每个小方块倒进烂泥浆,抹平,撒上四两尿素,再撒上谷种,盖上塑料薄膜。帶他们干活的几位老农, 撒尿素不遗余力,有的半斤,有的甚至更多。学生们都说不可,老农们驳斥“吃盐多过你们吃米,过桥多过你们走路!”。几天后揭开薄膜,学生播种的都长出绿油油的秧苗,而老农们播的全部烂掉。


至于“学工“,阳分配到打铁组。打铁这事,对阳来说轻车熟路。在阳老家的祖厝,每逢农闲时节,都有永定来的打铁师傳帮生产队打制、翻新铁耙。师徒三人齐上阵,生意不错。至于工钱,生产队缺少现金,就用现成的谷子抵了。阳看打铁看多了,学上来得心应手,与师傳一来一往,虽是滿头大汗,没多久功夫一把镰刀就打好了,这令阿煞是激动。学校还向附近医院借了架制造药丸的机器,制起药来。学校这些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省报记者、纪录片制作人员都来了,当然最重要是多位领导亦莅临视察。这些很快摄录成影片,用现在流行语说,学校很快成了“网红”!


后来他们又被分到到邻县农械翻砂车间。翻砂是件又苦又累又脏的差事,理所当然由四排来干。每天,阳和同学们需要不断翻动几十吨重的铁砂,以备工人使用。翻动时灰尘漫天,而他们什么防护也没有。在车间,阳还观摩到了裝模、浇注、倒模、打磨等,这些样样都是技术活,尤其是浇注,铁水温度高达一千多度。这种高危的活,阳他们当然只有看的份。但整体来说四排干的不错,老师要大家写心得报告总结。大家交了文章,吳老师阅了,篇篇评语:都是沙!


在农械厂翻砂期间,阳和同学们还经历了一场”世纪“大场面。当年这县城是全国小型水利发电典型,因此国家水利部长亲临县城影剧院演讲。那场面庄严肃穆,令阳真正领悟了何谓《咱们工人有力量》,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节奏,领略了共产主义世界的奇妙。演讲后第二天,他们又被带到水电站工地参加劳动,这次让阳感到切切实实贡献了一分绵力。


至于上过的几堂所谓”文化课“,却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唯一记得是一位生物老师在黑板上教种地瓜,以及所谓”马尾巴功能”。这些学生们刚受过“大字报大批判”洗礼,懂得“事理”,所以这种教授方式,简直要驱使大家把这位老实腼腆的老师轰下台去。想不到后来电影《决裂》中还看到了一模一样的场景。


记得某位学者说过,社会也是一本大书。这一年来,阳也算多多少少见识了一些吧。


(五)月是故乡圆

阳读上高中那年, 周边大队山林发现松树长了松毛虫,且滿山遍野尽是。受此虫害,一大片一大片茂密的松树林倾刻枯萎。学校原教导主任卓老师负责培养一种菌苗来杀虫。菌苗要在高压锅炉里培养,阳和上文的吳同学受命通宵看守。几天后,培养出来的菌苗大派用场,効果奇佳。据说卓老师家庭出身地主官僚,当时“靠边站“,只能负责一些粗重工夫。他把图书馆钥匙交給阳,让阳负责派发唯一的报纸——《福建日報》,以及各种学习文件到各个班级。当时高中有四个排,初中有八个排。于是有同学就叫阳“小卓x”。可惜图书馆藏书几乎給毀完了,连一本字典都找不到。


学院本可容纳几千人,但那个时代全校仅有数百师生,空间尚多,所以当时政府经常借此办“学习班“。有一次办的是全县卫生系统人员学习班,来参加的学员都是所谓必须“坦白从宽“者。还有些个戴红袖章的积极份子,他们是来揭发批判那些不良分子的。”学习班“是全封闭式的,学员不彻底”交代“清楚可过不了关,什么时候结业全靠自己觉悟。恰好阳村里的医生也来了,还骑来辆破自行车,一时无处摆放。阳于是自告奋勇借卓老师之处给予安置。大概两个多星期村医才得以结业,这期间那辆破自行车由阳支配,算乐事一桩。须知那时节的一辆自行车相等于今天的“宝马”哦。


四排的这些学生,学习仅一年多就算“高中毕业”。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练刀枪,挖地洞,而其余活动阳实际很少参与。他多数时候在生产队劳动赚工分。


某日同学把阳帶到科学楼与校领导见面,阳说家里缺少劳力,准备休学。但那位洪老师挺好,尽力劝阳读完这学期。洪老师文学功底了得,又写得一手好字,尤是粉笔字,简直是凤凰舞龙蛇动,非一般的潇洒,颇有一种意气风发的劲儿。阳终于还是坚持下来了,虽则在这一届所谓高中,他实际在校不到百天吧。


很快毕业节到了。那天晚上学校特別杀了一头猪加菜,让四排的五十多位毕业生们大餐了一顿。第二天清早,阳赶回家出工,洪老师还站在台阶上目送。正所谓:

曾经诗学梳泓水,

亦到山中舞镜前。

忆得骚文人靜后,

回江还是夜來船。


阳的高中生活就此落下句号。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当年阳出生在南洋。父母为了让他能接受良好教育,将尚在襁褓中的他抱回祖国。可惜历史开了个玩笑,阳倒是一年就读完了高中,不知道的还以为阳天赋异禀呢。


行文到此,这些平庸的文字零乱无章地记录了些阳的人生片段,确是希望读者能从中闻到些许乡土味道。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辛亥人物.詩山林書晏

 林书晏(字联参)

籍贯:福建南安县十一都溪东乡(今南安市诗山镇声东村)

1884年出生。林书晏少年时便前往菲律宾谋生,从布店学徒逐步成长为侨界实业家。他早在辛亥革命前就投身革命活动:1909年参与发起普智阅书报社(实为同盟会革命机关)。1911年积极筹办《公理报》,并加入同盟会,利用媒体宣传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募集物资和传递信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书晏积极投身救亡运动:作为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委员,他牵头组织侨胞募集钱款、转运物资,支援祖国抗战。1942年4月,日军占领菲律宾后,因坚决抗日,林书晏与陈水盛等28名华侨领袖被日军逮捕,并被判处20年监禁。他被关押的地点从菲律宾大拘留所到“文陈俞豹”大狱。在狱中,他始终坚贞不屈。1943年,因日军所谓“纪念日”(提及“天皇诞辰和明治维新纪念日”),林书晏等人才获赦出狱。

抗战胜利后,林书晏选择定居上海,投身新中国建设,凭借对民族工业的贡献,被列为“上海十大红色资本家”之一。林书晏是一位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始终如一的爱国志士。他作为菲律宾侨领,在抗战中因组织抗日活动被日军逮捕,经受牢狱之灾而始终不屈,展现了海外侨胞的爱国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