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南安傅氏源流

傅姓 源 流

一、渊源

傅姓始祖傅说,生于殷商时期,其稳居处,俗呼圣人窟。今山西省平陆县圣人涧。其时,常 遭洪水泛滥之灾。傅说参与规划、版筑修护(发明版筑治水)。傅姓族望因标版筑。(这是傅 姓住宅大门匾上所书的"版筑传芳"的由来)。商高宗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 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帝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 傅险。见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 ,号曰傅。历史上一举贤相,必称伊尹、傅说。自殷商至今,子孙蕃衍,已历三千余载,裔 传一百多世,传至傅实为六十九世。傅姓开闽始祖傅实,字仲诚,行十一,生于唐咸通七年,丙戍年(公元866年)正月初五日, 卒于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十一月初九,享年61岁。祖籍山东济州,因黄河改道,迁居 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梓里村。傅实之从兄傅笋,登会昌六年进士一甲二名,历阶至昭义军 节度使。按唐朝后期惯例,节度使缺位或不能治事,可推本使之子弟或部将为留后。然后, 朝廷正式授之。傅实因此得承节度使之职。唐僖宗皇帝,耳闻傅实,年少英俊,文韬武略, 特旨召见。僖宗见傅实,年龄与自己相仿,仪表风姿秀整,一见倾心,遂授予威武军节度招 讨使,建州都押衙,并赐唐太宗的画像一帧,以示荣宠,而慰远行。当时福建是唐中央恃为财富来源的重要地方之一,必须安抚、稳定。唐室敕赵国公镇入闽, 镇举实为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傅实奉敕入闽。适泉州刺史,骄傲不法,纵其徒为 郡人患,傅实即进兵泉州逐之。一剑南来,闽疆平乱,干戈永息,威震宇内。唐王敕赐银印 青绶,衔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这是傅姓住宅大门匾上所书的"银青衍派"的由 来),傅实初建第于泉州仁风门外,皇山南麓东湖之滨。旋于中和间聘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 为夫人(敕封为咸宁郡正一品夫人,生于咸通丁亥年(公元867年)七月初二日,卒于后唐天成 五年(公元930年)九月初五日,享年六十四岁)。傅实偕夫人,带队伍入南安,驻扎于武荣之 周井堡,卜地建第于莲花峰背面之莲花湖。并建唐王宫,供奉唐太宗的泥塑雕像。每早按仪 朝拜,元宵节,亦按长安(唐王朝帝都)结灯仪式,点缀升平,与民同乐,祝圣天子万年,以 答谢浩荡之皇恩。年复一年,延续至今。谱写了福建元宵点灯,始于南安丰州桃源的悠久史 篇,傅实,还建莲花岩,法华寺,重修延福寺,龙兴寺,欧阳行周书室,九日山傅笋读书处 。有赋赞曰:一剑南来,安民定疆。武荣播泽、版筑传芳。傅实,为福建傅姓一世祖。子八。长曰:居中,官左侍禁,居晋江安海傅林别业,后徙阳山 、内砦(今赖厝),分派泉州后城承天池亭;次曰:居献,官左侍禁。居南安丰州桃源周井堡 ,分拓晋江仓前、坎井、永春、惠安、广东南韶关、福清、同安、厦门、金门。南安金淘 、朵桥、崎兜、田头观音亭:罗东的潭溪、梅山的新兰傅厝、九都的街仔傅厝、南安美林办 事处的月埔、俊后、横山;柳城街道办事处的东山、水头镇仁福傅厝、东田镇的凤巢、丰州 镇的溪口、浦头、大坑、霞美镇的西山、锦堂、田后、康美镇的过沟、小坂、东山后、庄内 、?后内、塘仔岸、泉州鲤城的大锦田、山后傅、蔡塘坑;三曰:仁远,居晋江石湖分派瑶 湖、祥芝、前殿、东店港前;四曰:仁裔,官金吾左卫大将军,居仙游罗峰(今仙游赖店)衍 派尤溪、福清、广东,五曰:仁济,居仙游腊村,徙居江西建昌军,分派光泽、建阳、上杭 ;六曰:仁坦。居漳州长泰,分派安溪洋内,登虎榜、广东潮州、海阳、仙乐;七曰:仁和 。居连江后溪。分派福州、浙江、建宁;八曰:仁育。居漳州白蕉湖、分派漳平、广东。其 后绵绵世胄,子孙蕃衍,为簪缨昌盛之族。仅宋代,载于府、县志的进士九十三人,文天祥 为书"忠孝廉节"以彰之。"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尚临摹于桃源傅姓大宗祠里的墙壁上。 明朝登进士三十六人、举人三十四人(其中武举人五人),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戍科会元傅夏 器、御称:"弱冠已破万卷,文章前所未有。"南安知县伍?定撰联:"泉山名姓无双本, 南邑文章第一家"。清朝、登进士十五人(其中武进士四人),举人七十六人(其中武举人二 十八人)。傅姓桃源大宗祠里的一幅楹联:"公候将相忠贞奕世留青史,唐宋明清科第联魁 步玉台。"1995年元月,由南安、泉州、仙游及其海外的版筑宗亲成立了"泉州海内外 版 筑宗 亲 联 谊 会 "。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为联络海内外宗亲、振兴中华、和平统一祖国大业繁荣家乡、 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服务。该会由德高望重的爱国侨亲傅仰〖SX(B-*6〗〖HT7,5〗水〖 〗石〖SX)〗〖HT〗先生担任理事长。南安市区、泉州市区也先后分别成立了"版筑宗亲 联谊分会"。

二、昭穆

傅姓始祖傅说,生于殷商时期,蕃衍至傅实(第六十九世)。傅实,字仲诚,衔银青光禄大夫 上柱国尚书左仆射。唐朝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奉敕带兵入闽,初建第于泉州,后播泽 于武荣周井堡(现丰州桃源)傅实,为傅姓开闽始祖,裔传至二十三世。南安、晋江、安溪等地傅姓,从二十三世起,编修昭穆次第(二十二世为夫)即:夫卿理世朝士侯伯若维孙子仰承 懋绩于以昭之尚其有及修和肇启景瑞斯兴裕文建武奕祀恒升。仙游、尤溪等地傅姓,从三十一世(光)起,按昭穆次第相承。即:光宗祚永树德祥兴世隆学 懋爵绍祖绅公忠建绩景运贤臣厚汝福庆谦和为先文明富有应万斯年。

南安趙氏源流

 
赵 姓

源 流

一、溯源

宋皇室南渡,把管辖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从河南归德迁往江苏镇江,再迁入泉州,"南外 宗正司"设置于今泉州市内旧馆驿(梨园剧团内)。南宋时期,元兵大兵压境,为了免受宋 元战火影响,大批皇族、士大夫、僧侣、商人、地主、农户、工匠、手工艺者纷纷迁入泉州 ,对泉州乃至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泉州的地位 成了事实上的"陪都"。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建立赵宋王朝,但赵氏家族传至太祖已是第五代了,一世 祖为僖祖(赵 ),二世祖为顺祖(赵 ),三世祖为翼祖(赵敬),四世祖为宣祖,宣祖就是赵匡胤的 父亲赵弘殷。赵弘殷有五个儿子,长子曹王(匡济后更名为光济),次子宋太祖(匡胤), 三子宋太宗(匡义),四子魏王(匡美后更名为光美),五子岐王(匡赞后更名为光赞)。 曹王、岐王早亡,所以赵氏皇族分为太祖、太宗和魏王三大支派,一起繁衍到现在。

二、昭穆
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亲写御书,编立三派"玉牒"各立十四字,以为排辈之分,另立 遗嘱:"我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
太祖派十四字为德,惟,守(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太宗派十四字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派十四字为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十四字辈用完,必须又重新从头开始,这样从宋代开始已经循环了二次,又重新起始 ,一千零三十多年已历36代之多。
鉴于赵氏子孙蕃衍人数众多,同一姓名者颇多(这在宋代宗正司管理时是不允许的) ,所以在明成化年间,太祖派后裔赵(惟) (字德用号古愚)和赵惟宪(号朽叟)重修族 谱时,曾把"玉牒"又增加十四字,称为新十四字,而把原"玉牒"十四字称为原十四字,仍 按三派区分。太祖派新十四字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最,永,循。
太宗派新十四字为原,本,懋,兼,思,尚,实;式,景,均,中,庆,以,充。
魏王派新十四字为先,贤,廷,辅,文,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原十四字一直在海内外流传,除个别字辈有差异外,如宋史太祖派第三个 用"守"字,族谱则"守"、"从"通用,其他基本上一致。
而新十四字并无传下,只在《天源族谱》中看到很多的名字是"原"和"新"辈并用。如 赵惟(纲) ,即古愚公,又如军事学家赵本学,原名赵世(建)郁。尚可举出一些,如从 鼎中,德溥养,惟纲祥,仲兼哲,士思夏,不尚明,承贤夏,克廷壅,叔辅之。这种三个字 为名,不是姓名,而是"原"和"新"字辈并用,这也是南外宗支系在明、清时的一个特点 ,原十四字辈是由宋太祖亲自御定,据传,新十四字辈的启用,赵氏人丁难以蕃衍旺盛,因 此,新十四字辈只是摆设,没有实际应用,现在,仍沿用宋太祖御定的原十四字辈循环。

三、入泉
靖康(1126)之后,高宗南渡,皇族宗室也大批南迁,"太祖次子德昭第五代孙赵子?随南 外宗正司迁入泉","泉之有赵自子 ,子 始也" ,乃宋太祖赵匡胤之次子燕王赵德昭派。太祖派入泉始祖是赵子?、赵子 二人。据《南外天 源赵氏族谱》第一卷三载:"赵子?字南金,以建炎南渡福建泉州,绍兴初以锁换进士, 授承议郎翰林五经博士,赐绯鱼袋,出知建昌军,改大宗正丞,迁朝奉大夫,知封洮,有德 政,擢中奉大夫,同知 东都转运使司 事,改任福建都转运使,卒于官……葬南安县三十二都田丰里橄榄?山(今南安霞美镇霞美 村)。生子三人伯迭、伯鹮、伯逖。"宋史载:"表燕王房,中奉大夫赵子?,武节郎赵令 磅第八子"。一世为燕懿王德昭,二世为翼王惟吉,三世为滏阳侯守廉,四世为华阳郡公世 奉,五世为中奉大夫令磅,六世为中奉大夫子?(如上推至僖祖赵则赵子?应为第十一世, 下同)。关于南外正司设置时间,据《泉州府志•睦宗院》载:"建炎中,南外宗正司徙泉 。"根据以上记载赵子?是在建炎(1127-1130)中随南京外宗正司徙迁入泉,时间就在11 30年前后,赵子?和他的后代一直在泉州蕃衍,最后"卒于官",死后葬在发南安县三十 二都田丰里橄榄?山(今大霞美村)。《南外天源赵氏族谱》第一卷:"赵子 ,字常履,授忠翊 郎,饶州司户,南渡入泉,葬晋江县三十八都复金山,生子八人,伯鹯、伯详、伯诚、伯评 、伯询、伯训、伯调、伯谕"。宋史载:"表燕王房,忠翊郎赵子 为嘉县防御使赵令耦次子"。一世燕王德昭,二世舒国公惟忠,三世从国公从蔼, 四世定国公世纲,五世嘉县防御使令耦,六世忠翊郎子 。子 卒于泉州,葬晋江县三十八都复金山(今洛阳桥南杏 厝,即福厦公路入河市公路2公里处)。
四、肇南
南安赵姓都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后裔,随宋皇室入泉的,原居住在泉州的睦宗院, 在南外宗正司的管辖之下享受宋皇室的一切待遇。元灭宋,泉州南外宗正司的皇族受祸最惨 ,几乎全部男丁都被泉州市舶司提举阿拉伯人蒲寿庚所杀,人数有三千多人,个别因事外出 或被元(汉) 将抢救的孩童才幸而保住性命,泉州幸存的赵氏子孙就此沦为平民。居南安柳城路水头的一支赵氏宗子,由泉州西街甲第巷迁居路水头,原居住在泉州睦宗院, 元灭宋时,适逢时任浙江监税官的赵与蕃公游宦于外,幸而获免祸,故克传世而有今日路水 头这支余脉。

谱 牒
据《南外宗赵氏天源族谱》载:迁居南安柳城路江路水头赵氏皇室后裔系宋太祖赵匡胤之后 。宋太祖传--德昭--惟吉--守廉--世奉--令磅--子?--伯逖--师沆-- 希 系--与蕃--孟伟--由腾--宜贤--顺阳--德锦--惟亮--守(鼎)中--世(建) 鼎迁居南安柳城路水头。路水头赵宋皇室后裔由泉州甲第巷分支而衍,出自赵子?入泉之后。宋景炎间公元1278年遭 蒲寿更屠杀,所幸时任监税官的与蕃公仕于外未遭剿杀,才有路水头赵氏皇室余脉,与蕃公 在泉苗裔变姓咽涕装欢,谨慎避祸,学文练武慨秘藏不露。明洪武所得散居泉州的赵族复姓 归宗,宋皇室苗裔合宋与明俱兴元魁世第显然光耀门楣。太祖十八世孙建(世)鼎由泉州甲第巷迁居路水头,已历十几世。清康熙六十年间与经公稍 创路水头私谱,其支系颇明。民国十七年,太祖二十八世裔孙顺章等爰邀本乡诸房长,集腋 成裘,鸠捐资费,再撰修路水头私谱,续接于《南外天源赵氏族谱》,世世明亮,免尽红枝 牵连,一睹了然。

南安周氏源流

周姓 源 流

一、溯源

现存最早的战国史官所撰《世本》及各种辑本记载周氏均从后稷开始,西汉初年,司马迁写 《史记•周本记》也是以后稷写起,史料都认为后稷是周族的始祖。黄帝次子玄嚣生子娇极,妖极生帝喾,帝喾元妃邰氏姜〖HT5,7〗女〖KG-*3〗原〖HT〗生 子后稷,为周族始祖。

后稷的十二世孙故公?父由原来的豳南(今陕西省的彬县,旬邑县一带)迁到漆、杜之间的岐 山之阳的"周原"以周原为京城,后人称之为周族或者周国,其后古公伎父裔孙周文王以国 为氏。所以历史上有"岐阳启姓"之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周公旦在京辅佐武王、成王,他的采邑在周原,周公旦次子也留在京辅 佐周天子,其采邑也在周原,按照古代宗法理论;周公旦次子以周为姓。成为岐山周姓始祖 ,次子的长子成为周姓大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平王少子烈,食邑于汝坟,后迁至汝南,以周为姓,为 汝南周姓始祖。

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朝最后一个皇帝周赧王次子迁徒沛郡(江苏北部)改姓周,南 北朝至唐朝的"长安"周氏都是周赧王之后代,这一支为沛国周氏。所以周姓的绝大多数是在周朝前后,由姬姓分出来的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八大姓,现代的第 九大姓。

岐山村(原名高山村)周氏宗亲始祖广德公,系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从唐将军于公元八 九二年来闽封为中议大夫,居于龙岩双第社。

广德公的三继世荣达公始居双第社再迁清泉后乔迁浦邑为卿。

荣达公之五世安道公的第三子克一的长子立章生四子--端节、端平、端传、端仁;瑞仁公 生五子--大异、大哲、大义、大经、流劳。

大哲公,号后丰,于明隆庆壬申年(公元1572年)从浦邑图为卿挈子入泉开基南邑廿九都,地 名上霞(今岐山村上畲)。 仑苍联盟村湖西周氏祖可安公同其子廿七郎公号卓周,一同来到竹园(即今安溪县虎邱镇竹 园村,把卓周二字分开,以卓元为村名,以周为姓氏。其灯号仍旧不变,可用"武功衍派" 或"芦山衍派"。湖西开基祖德成公,系竹园二房人因感竹园族人多,家庭清淡,故在明代嘉靖庚申年率妻带 子来湖西开基,卜宅建产,开拓良田,兴修水利,以为今后子孙长久发展之计。后来人口逐 渐增多,盗贼四起粮食又不足供应,一些青壮年相继学习打铁,下乡流动打铁於附近地区。 有的迁往外地居住,如溪美、官桥、水头、石井、安海、石狮、厦门等。到清代末叶,往台 湾及南洋群岛的也不少。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几千人。目前在厝人口只有1200人。加上外迁人 口1000人,总数达2200人。

二、入闽

周姓入闽时间远久,漳州历史上第一个开科进士周匡物就在唐朝元和丙申科。而福州的周朴 中进士也在唐朝。说明唐朝以前周姓就有迁入福建。庄顶周姓入闽时间较迟。明永乐年间, 敏斋公由金陵入闽居住在崎口村,建祖厝、开古井,历居数代,后分居到溪美、庄顶、露江 一带。其中庄顶村人口较多,现在庄顶村又有分居到莆田、晋江、泉州、三明、永安、厦门 、漳洲、海外的印尼、新加坡、香港、台湾等等。总人口在5000人以上,以上周氏都是"歧 山衍派",而南安另一支较大的周氏东田岐山村的周姓也都是"歧山衍派",所以南安周姓 绝大多数属"歧山衍派"。谱 牒

湖西周氏宗谱是在清乾隆12年修编距今250多年,已破损不堪,纸张失落不整,於2001年组 织修编委员会,资金由群捐献,由各房搜集材料,以裔孙志民为主编,贤游仲献为副主编, 慈云为封面题字。瑞进仲宪文忠为顾问,历时半年才完成,由安溪印刷厂承印。


南安雷氏源流

雷姓 源 流

一、 溯源

雷姓分布很广,起源有三:①相传黄帝有个臣子雷公,他的后代称雷氏。②上古时有个部落 叫方雷氏,黄帝曾经娶方雷氏的女子为妻子,生下儿子青阳氏。方雷氏的后代后来以部落 名为姓。单姓雷,称雷氏。③历史上羌族姓氏之一,也称雷氏。关于雷姓的来源,是见诸《姓纂》一书中所说的:"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盖 古诸侯国也,汉有雷义,蜀有将军雷同,望出冯翊,豫章。"另外,《通志氏族略》也持同 样的看法。那位为黄帝妃的方雷氏女,有人说她是头一个发明养蚕织布,功在民族进化的嫘 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则在素来重视所谓"嫡庶"的中国人看来,雷氏始祖玄嚣既为黄帝 所嫡出,当然是平添不少光彩。不过,也有人说,嫘祖是西陵氏之女,究竟孰是孰非,由于 年代久远,实际情形就不得而知了。然而,雷氏实际上并非仅仅是传自方雷氏的一家,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到了东汉末年 以及五胡乱华的时期,距今1800年以前,居住在南方的蛮族和羌族,就有了以雷为姓的人, 可见雷姓是多民族共有的姓氏。而不同民族对雷姓起源的说法也不一样,如畲族雷氏的始祖 溯源至上古的高辛帝时代,说是〖SX(B-*6〗〖HT7,5〗般〖〗木〖SX)〗〖HT〗瓠因战功而 被高辛帝招为驸马,〖SX(B-*6〗〖HT7,5〗般〖〗木〖SX)〗〖HT〗瓠与公主生有三子一女 ,长子赐姓盘名自能,次子赐姓蓝名光辉,三子赐姓雷名臣佑,招赘女婿姓锺名志深,畲族 盘蓝雷锺四姓由此而来。

雷姓最多的地方,根据《姓纂》的记载,是冯翊和豫章二地。冯翊,就是现在陕西省大荔县 ;豫章,则是现在江西省南昌,换言之,后来各地的雷姓人家,应该主要也是从陕西或江西 分支出去的。雷姓郡望为冯翊或豫章,有"学精易理,忠播睢阳"郡望佳话。学精易理指的是元代建安雷 德润与其三个儿子雷机、雷杭、雷〖HT5,7〗木〖KG-*3〗共〖HT〗俱以精通《易经》而著 名,有专著行世,人称"雷门易"。忠播睢阳指的是唐朝将领雷万春血战睢阳城,英勇抵抗 安禄山判军的历史故事。、 肇基南邑

晋代豫章雷焕,任丰城令,得龙泉宝剑。焕第二十三世孙雷鸾,唐天复二年避乱入闽,居建 安璜溪(今建瓯房道镇),为璜溪雷氏一世祖。雷鸾第十九世孙雷机,元朝延佑五年进士, 仕宦泉州。雷机子雷灿仕元,为泉州涂岭巡检。灿有三子,长墉,次政,幼堪,雷政仕明, 为指挥使,卜居泉州西隅,璜溪雷氏落籍泉郡自雷政始,其兑雷墉弟雷堪仍居建安。雷政有 三子,长成后分居三处,长子雷思颜徙居南安十六都城山(今坑内),次子雷思斌居南安三 十五都白石,幼子雷思文徙居晋江内坑橘里,时在明洪武年间。明朝成化间,雷思斌后人离 开白石再度迁徙,依雷思颜后人在城山定居。雷思文后人有一支由内坑迁徙南安丰州庙下。

三、 派衍城山

明洪武初,雷思颜由泉州西隅徙居南安十六都城山石门坑(今坑内村),到了成化年间,其 曾孙雷徽已经成立,家境渐好。期间,雷思斌之孙雷魁携侄儿雷庆离开南安三十五都白石乡 举家迁居城山,与雷徽一家合爨共居,共谋发展。后来,雷徽有子五,雷庆有子二,俱为雷 机八世孙,族兄弟七人成立之时,雷徽已去世,遂由徽妻黄氏主持分家,写下"慈惠温良恭 敬信"七个字号的阄书,财产配置一视同仁,由七兄弟各自抓阄均分,所抓到的字号即作为 本支房号,于是城山雷氏有"慈惠温良恭敬信"七个房派,繁衍日炽,成为当地一大族姓, 于今,雷氏国内外人口已逾万人。今在南安码头镇,雷氏主要分布于坑内、丰美、锦林、铺 前、店口等相邻的几个行政村或自然村落,俗称"五雷",现时国内人口有七千多人,侨居 世界各国的也有四五千人,定居港澳台地区的近千人。四、 堂号昭穆

城山雷氏祖先由丰城而建安而刺桐城,历经三次迁徙最后落足南安城山坑内,遂以"城山" 作为本支派堂号,南安境内雷姓均属城山衍派。城山雷氏尊雷机为一世祖,明弘治间修谱定 昭穆,从第九世排起,行次为二十个字:"子君道卿伯,侯尔祚其昌,泉源绵世远,丰宝砺 重光。"清末续谱改"世"为"永",又去"砺"字,再加十二字:"秀毓灵锺,家庭瑞启 ,慈孝友恭"。码头城山、丰州庙下和晋江内坑的雷姓昭穆字行是一致的。

五、 播迁外地

历史以来,因出仕、战乱、谋生等原因,城山雷氏族人播迁外地者为数不少。根据谱乘记载 ,明代中后期为数不少。根据谱乘记载,明代中后期以降,陆续有族人迁徙到本省的永春 、大田、尤溪、永福、福州、漳州、福清、光泽以及江西省广信府等地发展。明末清初,雷 氏第十三世有雷复露、雷伯辰等一批族人迁居台湾。清末,族人纷纷远涉重洋前往东南亚 各国谋生,以后亲亲相引,出洋者日众,在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印尼、菲律宾都有雷姓华侨分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原来聚居越南西贡的大批雷姓华人 成为难民,星散世界各国,而今,美国、加拿大、澳洲、英、法、德、瑞典、荷兰等国都有 雷姓族人的足迹。近代以来还有不少族人移居厦门、泉州、三明等城市。

族谱家乘

雷氏于明代弘治年间修纂族谱,上承建安璜溪,溯源豫章丰城,世系表从丰城一世祖雷焕列 起,焕第二十三世孙雷鸾入闽,为璜溪一世祖,雷鸾第十九世孙雷机仕宦泉郡,为城山一世 祖,木本水源,支分派衍,均记载十分清楚,以后又历次续谱,最后一次重修是民国十三年 ,还有各支派的宗谱家乘,保存着内容丰富的家族史料,然而,经历"十年动乱",谱牒散 失,残缺不全。1980年代,建瓯璜溪雷氏族谱重新整修翻印,给城山雷氏送来了完整的一套 ,收藏在磨内寨宗祠。1998年,城山雷氏重新整理翻印从一世祖雷机至第八世始分"慈惠温 良恭敬信"各房派的谱牒以及一至十三世的世系表,使谱牒散失的部分基本上补齐,为日后 全面重修做好了准备。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詩山歐陽氏

欧阳姓

源 流

一、溯源

欧阳氏为夏禹苗裔少康之庶子无余,封于会稽以奉禹国号越,传二十余世至勾践之子,号来 于欧山之阳,因以欧阳为氏,数世至洵公为唐宏文馆学士,工书法。贞元三年勒修家谱,其 子通亦工书,官礼卿纳言,为江西湖广分派之始祖。

二、入闽

通子昌挈眷范氏由江西入闽,为泉通判。遂家泉晋江潘湖里。生子三,长暮为安固县丞, 次巩为潮州司仓,三詹为唐贞元八年闽之首登进士科第。

詹赏读书作诗于南安高盖山顶,有诗山读书处,故名诗山。后又读书於龙头山常泰里 今甲第宫后巷,是其故址,现有塑像,并建不二祠在泉州城北大城隍后与小山丛 竹毗连,唐宋元明间文学大盛,而在潘湖科第者三十余人,詹次子萌分居兴化莆田,能 文,三世均举进士,传数世而至仪时,洪武二年遭变乱,仪公诸子散居各处。潘湖欧厝祀堂 始于宋天圣二年,号欧阳府第,后改建为欧阳宗祠,至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黄氏外孙 前来接管外祖物业,次殿欧阳外祖故名曰潘湖宗祠。

三、肇南

明朝洪武二年,因遭变乱,仪公诸子散居泉州各地,锦君迁同安乌屿,隆安迁南安内坑,晋塘边,应期徙南安东田,开泉公迁北门外欧厝,三泉公迁白水营浮桥。迁江公徙居蚶江山 院,汝禄公徙居漳州龙溪,万一公迁居同安鼎美。

南安蔡氏源流

蔡姓 源 流

蔡氏之本,出自黄帝第二十八代孙,即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姬叔度。

叔度原姓姬,周武王十五年,(公元前1027年)武王东征灭商,叔度监纣王之子武庚于河南省 汝学府(今汝南县)上蔡县,以地名为国名,即蔡国。后姬叔度改姓为蔡,乃蔡氏始祖。传至 蔡炉仕于唐,为济南府尹,故灯号"济阳"。公元前492年,吴国派兵助蔡国徙居下蔡县,(今改为河南固始县)。

官桥镇漳里村蔡氏祖先原居河南上蔡地区,后迁入福建莆田一带居住。始祖系宋代庆历熙宁 (1023至1077)年间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公传至三世之伸公迁居晋邑东石四世九翁公,居住 东埕衍至十九世之庸治公,于明代弘治八年即(1495乙卯年)迁居洪邦为本族开基一世祖。堂号:济阳衍派。

美林东坑蔡氏昭穆

仰思乔日迪 仁义礼智信

纲常皆克己 奕世少通卿

堂号:西湖传芳

入 闽

唐末僖宗光启年间,即公元885年,蔡彦礼之子蔡用元、蔡用明随王审知入闽,举家南迁, 入居仙游县赤湖蕉坑,故灯号称为"莆阳"。蔡用明自莆田迁居青阳,故灯号为"青阳", 实为济阳一派。蔡氏族人迁徙情况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济阳--莆阳--青阳。另据郭正 中论《蔡襄家世及渊源考》认为蔡氏入闽途径是:河南上蔡--陈留考城--江苏镇江-- 浙江钱塘--福建泉州。何说正确,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论证。蕃 衍

蔡氏入闽至今(2004年)已有1119年,子孙蕃衍已遍布闽省各市县,其中尤以晋江、石狮两市 屈居首位。目前两市蔡氏人口约三十万左右。以我市情况,目前大宇人居南安蔡氏首位, 有四千多人,(包括安溪县南山头蔡氏分支)如果包括早期徙居台湾、南洋群岛或居于港、澳 及国内各省者,计将近万人。大宇位于本市西部,东邻黄甲村,西接安溪县南连园美村,北毗丰富,蕉坑两 村。至今全村人口7700多人,蔡氏人口占一半以上。居住区方圆约1.5平方公里,人多地少 ,历来靠外出谋生。蔡氏一世平方公里,人多地少,历来靠外出谋生。蔡氏一世祖蔡子祥, 除留下长子肖塘在大宇开拓外,不久即携其次子南塘,三子仰塘徙居浙江温州平阳县。传至 七代,国节、国庆、国贺及八至九代举房、举家迁往台湾者甚多。由于生活所迫,战乱诸多 原因,清末民初纷纷迁往南洋群岛。近几年来又陆续迁成全国各大城市。谱 牒

大宇蔡氏约于明朝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由安溪县溪内乡徙居大宇,距今已430年。有据 可查者于光绪戊寅年(公元1878年)曾修族谱一次,但谱残缺不全,且相距三百零叁年,发 现不少谬误。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年)重修,时间相隔58年。1995年,大宇蔡氏各房 柱自续房谱,相距刚好六十年。大宇蔡氏的昭穆各十六字,自三世起

下列为"昭"即辈序

一用士玉 君国成家 宗祖传守 子孙式光

下列为"穆"即"字"或"号"

伯仲昭烈 孝友忠贞 敦仁为美 明德推馨

民国乙亥年新编昭穆如下,前十六字为昭(辈序)后十六字为穆,即"字"或"号"

创垂功伟大 启迪知深长 云眜承远泽 奕世庆其昌

骏业鸿基建 诗书礼义兴 贤才膺盛选 龙凤绍英声

从辈序看,大宇蔡氏从安溪县溪内乡迁入,一、二世未启用辈序,三世开始则有辈序,这说 明大宇蔡氏可能从二世或三世有一次修谱工作,但至今没发现当时的旧谱册。自蔡用元入闽至同邑传二十代,安溪县至迁入大宇传六代,大宇至今传十九代,计四十六代 。(四十六世)

蔡叔度传至蔡用元为六十一代,蔡用元入闽至今传四十六代,蔡氏始祖至今在大宇传107代 。

洪邦村蔡氏族谱始自道光廿五年(即1845乙巳年)由十世裔孙远泮,远文主持始修第一次族谱 (可能以房柱修),继于光绪七年(即1881辛巳年)仰高、德佑和族外甥庄岁首再行补缺补漏, 整支延至民国珍午年(1906年)由世悦倡仪召集各房长公推应梦秉笔,再行校核谱牒编撰至民 国十六年(即1927年)完善,民国廿四年(1935乙亥年)重修第二次族谱。经海内外众宗亲共同 努力,于1993年进行第三次修谱。

南安謝氏源流

谢姓 源 流

一、溯源

姜姓谢氏,溯源可至公元前3200年(至今5200年)。据《史记-正义-帝王世纪》 载"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今山西涓水之支流岐水)……"在此之后的母系氏族时 期,姜分四支为齐、吕、申、许。西周时,宣王姬静执政出现了"宣王中兴"盛世,宣王 舅姜申伯扶助有功,被封于谢地,称申国南阳(今河南唐河吕台乡谢家庄)。从此,这支姜 姓先人,便由姜申氏改为姜姓谢氏。这年约在公元前825年(见《诗经•大雅》)谢氏诞生。 姜申伯为谢氏元世祖。

二、演变

先秦时,申国亡,谢氏子孙被逐至淮河上、中游,但仍有部分留于中原,出 现以巨鹿太守谢夷吾为代表一支。至魏汉时,在北方出现了曹魏典农中郎谢缵一支。 这段 时期系谢氏初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以谢缵一支(北支)出现贵宠无比,尤以东晋中叶的谢安及谢玄、谢石、 谢琰等共同指挥了关系国之存亡"淝水之战"而名闻天下,与王姓同称为"乔姓望族"。此 时,更有谢氏76贤任国中要职,而且累世与各望族联婚,盛况空前,晋时"三小谢"谢灵运 、谢惠连、谢眺之谢家诗与"三王"合称"王家书法谢家诗",诗云"王谢风流满晋书"。 隋唐五代,谢氏在中原及东南沿海均有分布,随着民族大融合,谢氏南北两支融合,并 出现了会稽、陈留两大望族。唐末,谢氏有所衰退,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 家"。但此时,在祖国的西边云、贵、川三省出现"三谢蛮"大族。宋元明清时,谢氏有较大发展,人口进一步增多,分布广泛至全国,政治地位得到恢复 ,此期,诞生了许多著名家族和知名人物,如浙江富阳谢,浙临海谢,闽长乐谢、赣临川谢 、乐安谢、山东德州谢等,名人有:宋谢涛、谢绛是文学家,谢良佐是儒学家;谢逸、谢莲 为著名诗人,谢勋官至太子少师,谢谔系工部尚书,谢方淑、谢深甫官至宰相……泉州谢氏 参加郑成功收复台湾有数百人,其中著名四将有谢贤、谢岩、谢吉、谢理等。新中国以来,谢氏迎来大发展,据《人民日报》1987年5月2日电,按人口多少先后排列 ,谢氏居新百家姓第24位。按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谢氏居泉州人口排列第17位。在现代, 谢氏亦人才辈出,如文学家冰心(谢婉莹)福州人;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理事长谢汉儒、泉州 市国税局局长谢燕南、华侨大学教授谢友福、厦门大学教授谢银飞均为南安东门人,还有各 行各业优秀拔尖的谢氏子弟。

三、入闽

1、据《谢氏族谱旧序》载"入闽八大家而谢氏居一粤稽御史大夫鸗公(申伯56世)服官于 闽,四傅至曾孙微公仕,宋为金紫公禄大夫,宠遇恩泽,赐第清源而谢氏于泉始盛。"又据 东门谢氏族谱载"鸗公,字珍,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进士,历官福建御史大夫, 上柱国太师,赠卫国忠肃公,唐末,避诸蕃镇兵乱于闽泉州晋江遂家焉。"所以,唐末,谢 氏与其他姓自光州入闽,谢鸗为入闽始祖。2、据《东门谢氏族谱》载"溯我祖自唐八姓自光州入闽,吾宗子姓均属一派,而晋之金鱼 房与南之东门派始于鸗公六世祖,至七世祖兄弟有三……次讳帮基,官尚书知禄大夫,即我 东门所出之祖","自晋入南肇于十四都忠孝境后巷街(现为东门村后土楼)子荣也",子 荣系帮基之裔子,现奉为东门谢氏一世祖(申伯69世、鸗公14世),为元末明初人。3、东门自帮基至子荣计六世,而自子荣一世祖始至公元一九二八年最后一次修谱,共传至 二十一世(即申伯90世),而自一九二八年至今又有三世,至今传至申伯93世。四、蕃衍

1、自鸗公入闽后,其七世子有三,长讳帮宁,官荆州知府,裔不详;次讳帮基,官至尚 书知禄大夫,为东门派之祖;三讳帮哲,官承事郎,为鲤城金鱼派及洪濑后库之祖。2、由东门移居浙江苍南藻溪镇上九保村的先祖繁衍至今亦有四千多人。

3、由东门移居浙江温州现有数千人。

4、由东门移居福鼎县前街现有700多人口。

5、由东门移居台湾现主要聚居在台湾台雄左营谢氏宗亲有数千人。

6、由东门及鲤城、晋江移居香港、澳门宗亲近二千人。

7、由东门移居海外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各国的谢氏先人, 为当地的社会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在现代也涌现出许多知名人物和商界名人,如谢长岁、 妇音夫人(谢叶素娥)、谢汉星、谢瑞成、谢振酬、谢泉俗、谢庭坤、谢和宗、谢文字、谢 家珍、谢黎耕等,他们都为南安及家乡各项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8、1957年,政府号召移民,东门很多人移居龙岩、建宁、同安、南靖、漳州等地,亦有因 工作、调动、经商移居全国各地。

五、昭穆

昭(字行)穆(号行),据《浙南谢氏宗谱》载,申伯81世起名行共有二百字,据《 东门谢氏宗谱》载:昭(28字):君子林懋道维世,百年孝友绪肯继。逊志时敏允不兹,前 后彰传美克济。穆(不全):一国学孕,肇修人纪持守中,正思存义里宣昭,令德斯文进起 。码头镇石古林(杏东)谢氏

杏东谢氏族人系申伯五十六世谢韬所传。宋朝韬公因"赐弟清源",即金鱼巷,故其子弟有 "金鱼世弟"之美誉。后一宗支由金鱼巷迁至漳浦,由漳浦迁至杏东(石古林),至现在历经 七十多世。蕃衍人口250多人,合280多户。谱牒、祠庙

一、谢氏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编修的宗谱、族谱、家谱颇多,但由于年代久远,所存无多, 现有: 1、《浙南谢氏宗谱》一部1462页。

2、《南安东门谢氏族谱》一部计十九卷,重编1928年农历12月。

3、《重修后库祖肯肯居》序及跋多篇。

二、祠庙:

1、莲花祖宇,座落于东门莲花穴,因地传出水莲花而得名,祖宇首建于清朝康熙十三年( 公元1673),先后历经四次重建,原祖宇屋后有"桂花宝树"一株,大厅有"明经"、"进 士"、"会魁"等牌匾。埕前有莲花池。1989年由海外谢长岁、好音夫人、谢振酬、谢瑞成 、谢泉裕、谢庭坤、谢汉星等宗亲慷慨集资进行重建,在保持原基原样的基础上使旧貌焕新 颜,现新祖厝二进双护。大门楹联为"地卜莲花祥呈高盖,支分宝树瑞献华林",庭前联" 宝树庭前新雨露,乌衣巷口旧家声"。东门霞霖宫,始建不详,1966年毁于"破四旧",19 84年5月族人集资兴建,供奉东门恩主赵府元帅,宫坐虎穴,巍峨屹立,背负洋山,绿竹葱 葱,前迎三狮,雄视全境。宫内有"龙飞凤舞"四个斗大行书,极为壮观,大柱楹联为"忠 孝矜仁里越里门无非资善地,霞霖称蕊宫绕宫阙尽是宝树家"。2、东门东房祖厝,始建不详,供奉东门东房祖及普安公,位于莲花祖北侧,面向东边红林 岩。

2、东门石狮祖宇,始建不详,重修于1986年,因307张公路拓宽,于2002年由侨亲谢瑞成捐 资 易地重建。现石狮祖建筑精细,流光溢彩,用于供奉石狮长房先祖及谢安王,大门楹联"宝 树枝繁千古茂,石狮气振五星荣",偏联为"金紫蜚声远,乌衣载誉长"。

3、东门三房祖厝,重建于1999年,由族亲谢福林等人筹资捐建,供奉东门西三房先祖,该 祖宇 二进大厝,泥金大漆,构造清细,威严端坐于莲花祖西侧,门迎高盖,背负莲座,祖之所蕃 ,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大门楹联为"莲埔锦地人文秀,高盖朱缨世代芳",偏联为"乌衣 衍派宗声远,莲花分支世泽长"

4、洪濑后库祖祠紫山庙,始建于康熙年间,面向杨梅山,背负灵蛇穴,又名肯肯居。

杏东谢氏祖茔有公祖墓一块,座落在石古林爱门外"蜘蛛结网",传说以前,每当夜幕降临 ,常有似灯两盏,若明若暗,有"石鼓响,石钟鸣"的美丽传说。谱牒有《石古林谢氏话谱 》一卷。杏东谢氏近代迁徙:1、旅居菲、印、新、马南洋及港、澳、台约二千多人。2、1962年响应 政府号召,由沿海向山区移民约二百多人,均集中在建宁县、华安县。3、①永春一 都近百人。②浙江平阳县现发展近2400多人。③永春五里街现发展300多人。④福清现 发展二百多人。

南安梁氏源流

梁姓 源 流

一、溯源

(一)氏前远祖

黄帝有子曰昌意。昌意传世至伯益。

伯益,(有记伯翳)号大费,(时约为纪元前23世纪)助禹治水有功,赐姓羸,传世至非子。

非子,名成,(时约为纪元前9世纪间)周孝王召为主畜,封于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四传 至秦仲。

秦仲,(时约为纪元前9世纪末)为周宣王大夫。奉命伐戎殉职。传有五子,请王命,率兵马 七千,破戎复土,立功边陲。其少子康,封为"忠孝伯爵侯",邑为"梁国"。(二)以国为姓

康,讳寅,字秦庆,号梁伯,谥康。破戎复土,立功边陲。周平王(纪元前770-前720)封为 "忠孝伯爵侯"(约为纪元前8世纪中叶),食邑夏阳之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邑为"梁国 ",称康为"梁康伯"。康立"梁国",世裔袭爵,传百余年,时处春秋列国(约于纪元前7世纪中叶),"梁国"疆 土被秦穆公吞并,"梁国"子孙奔晋(今山西太原一带),因怀祖,"以国为姓",即"梁氏 ",尊"康伯"为梁氏始祖。梁康伯为本支梁姓始祖,夏阳为本支梁姓最早封疆地和发源地,故史有"夏阳缵绪"之志载 。

(三)安定衍派

梁康伯传世至梁都、梁桥父子。

梁都,名褚,字子都;其子梁桥,号谈。父子巨富,徙居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一带),后又 于汉哀帝、汉平帝(约于纪元前后)归安定(今甘肃平凉县),时为望族之一,其子孙即为安定 人。嗣后,人口不断增加,由于居官任所诸因,居住地点逐渐向外播迁,均以"安定"为郡 望,尊梁都为安定梁支系始祖。是故史有"安定梁氏"和梁氏有"安定衍派"之标识。梁都传世至晋代时,有梁芳、梁芬(芬为晋怀帝岳,封为国公,愍帝拜为司徒)。因晋室乱, 梁芳率族随愍帝渡江(约于公历315年前后),散居于钱塘、合浦间(今浙江杭州一带)。梁芳 之孙曰梁遐。谱牒堂号

一、谱牒

(一)象山支系

象山梁氏支系谱牒,历经四修:

一修 28世时(其祖代早播居于)安溪县官桥岩头梁朝挺字吸泉,安邑庠生。"观谱见简帙错 乱不驯慨然有纂修宗谱之思""大惧先德就〖HT5,7〗冫〖KG-*3〗民〖HT〗遂决意 纂修",不辞劳苦,翻山越岭 ,回籍搜集人文资料,"历五十年",于明•崇祯庚辰(公历1640年)间"乃克成兹谱"。二修 29世时的前山梁景〖HT5,7〗王〖KG-*3〗必〖HT〗字道思号尔侯,清•文林 郎,主笔修纂"受尽艰辛",于康熙丙子(公历1696年)修成。

三修 35世联魁、如金等,联手主笔,"自甲戍修至戊寅"历五年,于清•光绪戊寅(公历1 878年)修成。

四修〓37世的前山后能字其才别字希贤官章国栋号鳌峰,清•光绪甲辰科(公历1904年)邑庠 生。届临花甲,主笔修纂,毕三年功力,于民国戊辰(公历1928年)告竣。名《象山梁氏家谱 》。四修本《象山梁氏家谱》,内容序、英、图、志四要悉具,集象山梁氏史地人文之大成。册 以地支为序列,一式两套,分由左房前山、右房东山收藏。公历1966年"文革"期间,右 房收藏那套被收缴焚毁。左房收藏那套,至1993年发现10部,缺失"申""酉"2部。2002 年补竣合12部基本完整。此外,各房祧保存着与四修同时自立的私谱有:前山长房三外光内《才南公派下家谱》、岭 头肖山公派《岭头家谱》、道轩之"家先簿"、长房四•四房《朴斋公派谱牒》并于公历19 64年(岁次甲辰)添入至斯时部分相关史料;东山梅庄景弼公谱牒、狮美潭《成远公派下家谱 》、东山•外东山志贤公派《东山长房家谱》、云道崇平公派《云道梁姓家谱》霞轩振东公 派"家先簿"、梨树兜东文公派"家先簿"和美寮《象东寨顶私谱》等。(二)黄埔支系

梁氏黄埔修、续谱简介:

明朝•崇祯庚辰年(公元1640年)手抄本第一次记录族史闻世,继有"景时"记录。

清•康熙壬子年(公元1702年)第二次继续修纂族史传世。

第一次 清•乾隆戊寅年(公元1758年)亨为公始集大成,上承下继,修志凤坡,第一次族谱 印本垂世。

第二次

清•光绪甲申年(公元1884年)〖HT5,7〗火〖KG-*3〗昆〖HT〗肇公续修第二次族谱 。

第三次

民国丙寅年(公元1926年)山肇公重修第三次史志(族谱)所谓重修,即较为系统详细修纂。

第四次

欣逢盛世,于1996年,海内外宗亲热心输将,使第四次续谱完满厥成。

(三)溪边支系

溪边梁氏谱牒,几经修编:

清•道光庚戌(公历1850年)始修;

清•光绪壬辰(公历1892年)重修;

民国庚午(公历1930年)重修,王以贤、梁少〖HT5,7〗犭〖KG-*3〗酋〖HT〗联手主 笔;

公历1995年(岁次乙亥)续修,肖光洋主笔。

(四)后浦支系

后浦梁氏谱牒,清季、民国各修一次,20世纪80年代,由张少伯依照民国旧本复抄一部。

南安呂氏源流

吕姓 源流

一、渊源

1、姓源

吕姓之源者三。

其一,据《族谱》记载,吕姓出自炎帝神农。炎帝神农育于姜水(姜水是渭水的支流,在今 陕西岐山县),以地为姓,故姓姜氏。起于烈山,又称烈山氏。烈山在今湖北隋州,隋州神 农架相传是神农尝百草之原始林区,神农氏子孙数十代皆称首领为炎帝,何代神农氏活动于 隋州,史无明载。烈山即连山,以九峰相连,山连山,故古称连山、烈山、列山、厉山等, 取其音。炎帝之后共工氏,帝尧时其从孙伯夷掌礼、编掌四岳,号太岳。伯夷曾佐禹治水, 因功封赐于吕,遂以国为姓。吕者,膂(脊骨)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吕国封在蔡州(今河 南南阳市西部),这个古老诸候国历夏、商、周三朝,世有国土,至春秋初为楚所灭。商末,有吕尚字牙,其先姓姜,伯夷之裔,河南汲县人。韬略雄才,避世而垂钓渭水之滨( 遗址在今陕西宝鸡县东南秦岭山脚下),周文王往聘,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子平又称太 公望。吕尚佐周灭纣,封於齐,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西周穆王时,吕侯入为司寇 ,宣王时改吕为甫。吕齐二十传至康公贷,逊齐于田氏,失国后,吕氏宗室族人或散处海滨 ,或散居韩、魏、鲁、秦、楚之间。秦末,有令户吕青,从汉高祖有功,封信阳侯,遂居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县),其子吕臣者, 为司徒,吕氏郡望"河东"始于此。河东人吕湮者,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拜相,地以人重 ,郡望生辉。河东吕后来成为吕姓主干。其二,据《姓源》载,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晋大夫吕奇、吕相,皆出自 魏氏,其子孙为吕氏。

其三,据《魏书•官氏志》等书载,南北朝时北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复姓叱吕氏、比丘氏 ,及后周三字姓俟吕陵氏,皆改为吕氏。

2、吕氏分支姓氏

出自姜吕之后,有齐、南、申、纪、许、向、芮、卢、高、柴、崔、丁、封、龚、国、丘、 骆等等四十多个姓氏。

后世聚居南安石井港湾滨海一带的居民,为了生存和发展,结成了吕、卢、高、纪、许五个 姓氏的宗族联盟,这联盟称之为"烈山五姓会",至今在东南亚,"烈山五姓金"活动依然 频繁。3、郡望、堂号、门额

郡望:河东郡(公元前221年秦朝初置,辖相当于今山西黄河以东地区)。此外,还有淮南郡 、东平郡、金华县、晋江县、南安县。

堂号:渭滨堂、东莱堂。

门额:渭水流芳、河东衍派、中原文献。

("中原文献"门额来由:吕季玉长子惠卿著《老子道德真经》4卷、《庄子义》10卷盛行于 世,宋神宗赐札曰"性与道契、文为词宗",其与王安石父子合编之《三经新义》,成为从 熙宁八年至元〖HT5,6"〗礻〖KG-*3〗右〖HT〗二年前后12年间全国所有学宫的唯一教科 书,精熟者辄上第;又,据族谱载,吕季玉曾孙吕之才,号洪溪,崇宁五年(1106年)丙戌科 探花,年二十一岁,官资善大夫、崇伯学士,故老相传,帝称其家学渊源为"中原文献"。 族谱摘泉州旧《郡志》:"甄西山曰,公所所'中原文献'也,其所阐绎洛之淑言也,扶持 绝学有千载之功,教育英才有数世之泽"。其后,吕氏祠堂有副与此门额相配的楹联:"四 世六登元辅;十子八捷南宫。"上联指吕氏宗族,四世中有六人在宋朝拜相,这六人为:吕 蒙正、吕端、吕夷简、吕公著、吕惠卿、吕大防。下联指吕季玉的十位成丁儿子有八个中进 士,这八人为:惠卿、德卿、温卿、和卿、虞卿、康卿、谅卿、升卿。)
 

二、入闽

吕侯太岳之后人南迁始于汉末,先徙浙江,再徙入闽。

吕癏后裔竞茂,讳占,唐光启元年岁次乙己(885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佐王潮兄弟入闽 ,居泉州晋江七都曾埭吴坑(今晋江安海西安村)。吕占为福建吕氏始祖。三、肇基

吕占六传至天申,讳晏,荐为泉州府助教,任泉州相公巷。七传至季玉,讳癵,号心节,宋 景〖HT5,7〗礻〖KG-*3〗右〖HT〗元年(1034年)进士,历官,终授光禄寺卿,赠镇 国公。吕癵时而侨寓西安,旋而移居泉州相公巷,后因姻亲曾公亮之母欲求吕府侨寓西安地 归一,重新为曾府,乃听地师黄应钟言,再择南安朴乡(今南安水头朴里)而家。朴乡与安海 相距仅数华里,隔海相望,北临瀛溪水,南纳小昆仑(亦称太湖山、大丰山,今名塔仔山), 旁官道而近大盈港口,地势宽阔,水陆交通便利。吕癵择居于此,奠定吕氏望族的千年基业 ,使朴乡成为闽省吕姓的发祥地。

四、蕃衍、外迁
癵生二十九子,登进士者八人(见 上述)。惠卿生七子:渊、汴、游、潍、淮、河、汉,德卿子:法、洵,温卿子:液、洞, 康卿子:浚,谅卿子:洌,升卿子:源;暹字天德,子三:明、昭、杰,杰子二:修卿、仁 卿;言字天恩,子二:信、造,信子三:明卿、荣卿、裕卿,造子二:乔卿、夏卿。赵宋王 朝时,吕氏儿孙昌炽,衣冠盈门,簪缨奕世。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而仕者,各随寓而家,偃而避难者,则散居各地。康卿及渊居毗陵(今 江苏常州),虞卿居衡湘(今湖南衡阳一带),仁卿居成都,修卿居浯州(今金门岛),淮、河 迁漳郡,夏卿及汴、游、汉、潍等留居泉郡之晋江安海及南安朴乡、杨山。游(惠卿第三子) 居朴乡,游生秉文,秉文生克广,克广生大奎、大贤。大奎生四子:温、和、正、直。宋季,吕大奎(字圭叔)因念诗书甲第着代谊,拒署蒲寿庚降檄而彼杀于浯江(今金门岛),蒲 氏同时捕杀在泉之赵宋宗室及士大夫族人,史称这事件为"圭叔之难"。时吕氏族人星散四 方,有隐姓埋名者,有易他姓者,亦有遁僧者。今南安石井许氏,石井溪东部分李氏及晋江 内坑吕厝蔡姓等,皆吕姓胤裔,元初易姓者。斗转星移,清初朝廷的迁界令,强迫闽浙粤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安海、朴乡、扬山是迁 界之重点范围,自是被夷为废墟。二十三年后,迁界令解除,原籍人丁或就迁地繁衍生息, 或另择他处居住、或返故土。今江西九江、浙江温州、平阳、苍南、广东揭阳及三明、宁德 等处的吕姓居民,即这段期间从朴乡迁出。现朴乡吕氏居民为大奎派下:二甲为温之裔,称使舍房;九甲为和之裔,称宗千房;一甲为 正之裔,称侯舍房。大奎弟四子直之裔称解元房,现居东田南坑,今眉山境内吕氏,则为南 坑迁入。现诗山衢门吕氏居民,系惠卿第二子汴之派下,汴生庭坚,庭坚生克导,克导生大方,大方 次子甫,甫避难逃往衢门,为衢门吕姓始祖。

南安其他处族居吕姓,皆从朴乡衍出。

五、昭 穆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进士吕日登、举人吕廷仪等邀请竞茂、文穆(蒙正)派下诸族亲在 泉州府甲第巷上邦巷,编出福建吕氏统一字辈。有名行诗六十字,字行诗六十字以明辈份。 从二十六世始使用六十字辈(吕占为一世始祖)名行诗

肇启原悠裕,承基尚振荣。

联辉培吉士,济美树芳声。

惠迪仁为质,因心义以行。

礼真谦则益,智远静斯清。

广业宜修德,光前在显名。

嗣徽余庆集,永序自观成。

字行诗

尔甫希贤哲,于兹毓俊良。

子孙敦本实,伯仲炳文章。

若汝忠惟允,如余孝有常。

立廉存素志,秉节植宏网。

登仕才猷著,经邦体用彰。

云眜循组法,奕世锡嘉样。

谱 牒

吕姓自唐末竞茂入闽肇基,数传而家族兴旺,门庭生辉,人才济济,尤其吕夏 卿是《新唐书》宗室、宰相世系表的编撰者,故谱牒本应齐全。但历宋元更迭之"圭叔之难 "、明中叶倭乱、清初之迁界,族众星散,致使谱牒残缺不全,舛误颇多。明万历间,吕大 楠修《浯江吕氏家乘》、吕震夏修吕氏族谱(称《震夏谱》)、吕古林修吕氏族谱(称《古林 谱》)、厦门吕姓宗贤所修族谱称《嘉禾谱》,以上谱牒至今仅存谱名而已。现存族谱有两种版本,为《吕氏大宗谱》、《吕氏族谱》。

《吕氏大宗谱》又称《丙午刻本》,系吕日登、吕廷仪、吕观我、吕天芹等人修编,清乾隆 丙午年(1786年)付梓。此谱科目参照郡书,世系考证较详(见上述),但由于条件限制,难臻 完善。今朴里新修吕氏小宗族谱则以此本为依据,参照出土墓志铭整理而成。《吕氏族谱》应是《震夏谱》之翻版,该谱将吕占世系与河北幽州吕端家族及河南洛阳吕蒙 正家族并混,似有借光之嫌,丙午刻本对此早已提出异议。

南安吳氏源流

吴姓源 流
  一、渊源
  在古谱中出现许多吴姓的人物:有《路史•国名记》中记载的炎帝之臣吴权、黄帝之母吴枢 ;有火神祝融氏吴回;有曾与羿比射的神箭手吴贺等。这些吴氏的来源,固然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在吴氏史料中十分罕见。而现在吴姓的人绝大多数是泰伯、仲雍的后裔。郑樵《通志 •氏族略》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起源出自姬姓:黄帝,有熊氏国君,号有熊。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名轩辕。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是历史上第一个姬姓的人。黄帝有四妃,共生子二十五子,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黄帝去世后,玄嚣继任。并继承了黄帝的姬姓,吴姓即从玄嚣这一支脉递传而来。史称姬姓吴氏,故追溯本源,黄帝是吴姓的初祖。黄帝以降,经玄嚣、娇极,帝喾至五世为后稷。名"弃"。善农耕,播五谷,建功于天下, 被尧帝命为农官,受舜帝封于邰(今陕西武功)。成为我国农业始祖,后被后世遵为"神农" 。吴姓旧谱载:"吴氏之先,始于后稷",指明后稷是吴氏的先祖。开氏于泰伯、仲雍:后稷之后,传十二代至古公亶父,(下简称古公),几经迁徙,已由封地 转移至 (今陕西西彬县和甸县一带)。古公继承和振兴了后稷等祖先的事业,积德行义,深受民众拥戴。时值商殷之世,西北戎狄游牧民族也逐步强大起来。经常搔扰古公的辖地,因不堪戎狄侵凌,古公便率众离南迁岐山山麓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定居,同时建立国家统治管理机构。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因所建的诸侯国地处周原,故称周人,诸侯国也称周。古公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传说季历贤而其子昌(即周文王)有圣端,深得古公宠爱。古公有意传位于季历,以便今后能传位给昌。但因碍于当时氏族王位长子继承的传统而苦恼。泰伯、仲雍体察到古公这一心意,为了顺从父亲的意愿,兄弟俩决定自动引退,以逊位于季历,于是托辞为父采药,结伴南奔衡山,且一去未返。这样,季历被立为太子。但古公去世前仍留下遗嘱,要季历让位给泰伯以遵氏族传统。泰伯、仲雍回国奔丧时,季历遵 照父亲遗命,要泰伯继承王位,泰伯却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几经避让不成,泰伯只好再次 偕弟南奔荆蛮,为了表示义无反顾之心,泰伯、仲雍回荆蛮之后,即举族南迁,兄弟俩辗转 来到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吴地(今无锡梅里村一带)落脚,并改从当地吴人断发纹身之俗,以成 "刑佘"之人。表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籍以回避季历。泰伯、仲雍此举,不仅顺从父意,使季历因而登上王位,而且开创了吴氏的谦让家风。其崇高品德,深为后世敬仰。孔 子在《论语》中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认为泰伯的品德已到了至高的境界,这就是"至德传芳","至德"堂号的来源。司马迁在《史记 》中把泰伯列为《世家》之首。
  泰伯、仲雍到江苏吴地之后,不畏艰辛,开山辟水,教民农桑,积极改造环境,"数年之后 ,人民殷富,远近民众相率归附者千余家",于是泰伯兴建国家,国号"勾吴",族人以国为姓,改姬姓为吴。泰伯从而成为吴姓的开氏始祖,无锡梅里成为吴姓的发祥地。《赵宋百家姓》载:"纪吴之郡海",盖舆地志云"渤海者,东海之通称也"。所以吴姓统称" 渤海传芳"。由于泰伯无嗣,泰伯去世后,王位传于仲雍,今日吴姓乃仲雍所传,仲雍是为 吴姓的传代始祖。后来传至泰伯十九世孙寿梦,吴国始称王。吴王寿梦有五子:长诸樊,次余祭,三夷昧,四 季札,五厥由。由于季札最贤,吴王要传位于他,他坚辞不受,寿梦死后,才决定以兄弟次 序传位,最后传给季札。可是,季札仍旧礼让不受,后来索性避居延陵(今江苏武进),二兄 余祭无奈,只好把延陵封给他作属邑,因此世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但继承了"让德"高风的高尚品质,而且以高度的文化素养称贤于世。季札去世时,六十五岁的孔子亲自为他题写墓碑:"于戏有吴延陵季子之墓",世称"十字碑"。传至泰伯二十一世孙吴王夫差,至公元 前四七三年被越王勾践发动的对吴国战争中所打败。夫差失国,绝大部份的吴姓子孙被赶出 家园,流亡他乡,散居各地,甚至流落国外。其中除季札四子中的子玉一支留守延陵外,其 他的则"散处吴楚、闽越间"。季札的后裔另称延陵,以别渤海,郡号"延陵郡"此后还析 出"长沙郡"、"濮阳郡"。吴姓一族以"谦让开拓"的特有家风,生息繁衍,丕显昌盛, 成为望族,据最近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吴氏族人有二千多万,在十九个大姓中居第十名。海 外吴氏后裔有四百六十万人,占华侨总数的百分之十五。二、入闽
  福建是吴姓分布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崇安、建阳、浦城、福州、连江、莆田、泉州、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同安、厦门、漳州、云霄、龙岩、宁化、连城、上杭等县市 。南北朝至德三年(583年),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吏,后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图元,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先住福州古桥头,反又迁居尤溪,子孙又分衍大田、漳平、安溪等地。唐僖宗中和二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仁禄唐开成进士,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因避广 明之乱"耻再受乱朝爵令",徙居惠安大吴。至今已一千余年,传四十世,誉为"名宦乡贤 裔,忠臣孝子家",繁衍蕃盛于闽南各市县和台湾、浙江、广东、四川、江西、辽宁等省, 以及东南亚诸国。子孙数百万人,泉州黄龙、晋江磁灶、石狮三宗,乡殷富昌荣,菲律宾" 让德堂"和印尼"延陵公会"以及泰国、星州等的吴氏族姓社团,对侨居地和祖国贡献巨大 。宋代惠安九世十三人登进士第,宋旌表吴德章为孝德大孝子,清光绪庚寅,晋江吴鲁钦点 状元。其所著《百哀诗》为亲睹八国联军侵华罪行之纪实。痛责清廷腐败卖国之爱国史诗。唐僖宗中和四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祭字孝先,随王审知入闽。同行的还有其堂兄弟:发、 兴、瑞、良、斌等五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称为吴氏六祖。宋末元初(1249年),状元宰相安徽吴潜之十一世孙吴薪,从浙江兰溪以孝廉征为龙岩令入闽,为官清正,未三年即得迁秩,改判潮州,莅任时途径海阳探访祖迹,不幸染疾,其子徙居漳下坡,后裔丕振蕃盛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东南亚诸国,至今繁衍二十多万人 ,其中尚寨派裔孙吴锡璋,清乾隆四十年乙未科高中一甲一名武状元,钦点殿前侍卫,晋封四品武德骑尉。浦城城吴氏显荣于宋仁宗朝,礼部侍郎吴待问生:育、京、方、亮四子均进士及第;吴育大魁天下,与弟吴充先后任仁宗,神宗宰相,调和鼎鼎,家声大振。迁入上杭的吴氏有两派,一属江苏无锡常州延陵郡;一属渤海郡。衍居全国各地子孙以四川为多,连江吴氏,其始祖吴省元,于宋代因避乱由南京迁居连江东塘,至今已发展三十一世 ,其裔孙吴运追随孙中山革命,为黄花岗烈士之一。宋进士文林郎吴宥由江西南丰迁宁化,成为后世闽、粤客家吴氏始祖。子孙分衍于台湾、两广、香港等地。
  安溪县厚安吴氏,其始祖子原公,于明代永乐年间迁入安溪剑斗开发创业,至今五百余年, 人才昌盛,其子孙散居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仅安溪剑斗镇就有子孙一千余人。福建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吴姓的清官廉史,在宋代就有知惠、潮二州的惠安吴达老;有古田尉,积阶朝散大夫莆田的吴公诚和尚右郎官,大理少卿吴叔告;有史称"真廉吏"的建阳古田尉,攸县丞,融州节度推官吴居仁以及长乐世称"吴铁面"的著名监察御史吴实。此外还有 南宋进士、大教育家、惠安吴岗治学舍以经学指授峡邵二州,夷陵学子始第春官。三、肇南
  吴姓也是较早迁居南安的族姓之一。两晋时期,中原汉人为辟战祸,纷纷南来,沿古南安江而居,特别是唐宋、中原板荡,北方大量民众南迁入闽,移居南安。唐代诗人韩盄隐居南安时,在《秋郊闲望有感》诗中就有"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的诗句和《南安寓居》中有"天近函关屯紫气,水通吴甸浸晴霞"诗句,说明南安一带早有地名"吴乡"及田地"吴甸"。据有关史料记载,吴姓移居南安主要支派有:黄龙族礼孙公裔下;漳州南靖吴薪公裔下;还有吴伯谦裔下;灵水清溪支派,肇基公,燕翼公裔下;还有从龙岩、漳浦等地迁入其他支派,他们在南安开山辟水,艰苦创业,蕃衍昌盛,至今人口达58170人,为南安第七大姓。四、蕃衍
  黄龙吴氏:大约于宋嘉定(公元十二世纪)纷纷迁入南安,黄龙一族迁入南安开发的村落有: 码头诗口村、诗坂村、龙溪村、营园村;洪濑有湖美小路村、进坑村;溪美有顶溪美、溪美 街、莲池村(赤口);柳城有浦头村、鹭江大埕村、下都、杏莲、三堡、八尺岭东山村;彭美 下房村;金陶有鼎美村、吴板村、内寮村、盖溪跳坑村、金墩吴厝村、镇山墩头村;罗东有 潭边村;水头有湖内村、田中村、托坂村;石井有后店村;丰州有素雅东门、南门、港吴; 霞美有邱店、许厝后村、下福村、埔头村、麻山村、金鸡村、云台村(小部分);康美有东坂 吴厝村;诗山吾丰古宅村。美林有溪州、省新的林头、库内、梅胜、埔顶;历经八百左右年 来,如今黄龙族的南安后裔,广播闽、浙、赣、粤、港、澳、台,并侨居海外,星、马、泰、菲、印尼、欧美等地,瓜瓞绵长,人才辈出,簪缨显宦,名贤博士,商贾富豪,遍及海内外。黄龙吴氏开基祖礼孙,其先祖吴琚以下几代是:吴琚--吴安仁--吴仕骧--吴爽-- 吴礼孙,自礼孙起至今已传二十九世,衍居于海内内数十万人。一世礼孙,配陈氏,生三子 :长景政,居黄龙祖地传世;次景善,分居南安诗口;三景兴,分居晋江、石狮、蚶江及锦里。二世景政,配蔡氏妙清,生六子:长君用、次君济、三君弼、四君辅、五君锡、六君赐 。二世景善支派:后裔又迁播于南安金淘、安溪、泉州城内、福清、龙溪地区、尤溪县、福州市、延平、建宁、邵丁、同安、厦门、晋江以及江西上饶、浙江温州、平阳和台港等地,后裔数万人。三世君用支派:配陈氏,生三子:长观生、次观应、三观庆。后代有分居予永春梧板和南安陶内、吴坂、内寮、诗口、埔尾等地。
  三世君济支派:字和卿、号龙溪。配杨氏、胡氏、刘氏、杜氏、蔡氏。生七子,长希宪(杨 氏生),配林氏,生三子:长宗之、次益之、三习之;次希文(杜氏生),配周氏,生一子, 羽遂,分居晋江、石狮、蚶江;三希礼(杜氏生)官讳显宝,号大石,配庄氏,生五子:长仕 良、次仕宗、三仕铭、四仕端、五福生(早逝);四子希勉(杜氏生),配林氏,生一子:从道 ;五子希舜(杜氏生)讳显德,配虞氏(早逝无嗣);六子希禹(杜氏生)讳显胜,号翌斋,配甘氏,生二子:长孟溢、次孟奇;七子希敬(蔡氏生)讳仲孙,生三子:长观荣、次观志、三观东。水头湖内吴氏:始祖一处士(君济之裔孙),分支晋江东廷后播居,水头湖内的泰安。一处士 到水头开拓求进,不久便与宋氏交厚。宋氏慧眼识中一处士之才能与为人,遂以爱女妻之, 生二子,长精直、次精一。精直与精一于明宪宗成化九年开族湖内,精一即大二房,后插迁漳州开族。精直传恪齐,继传滨竹。滨竹再传四子:长竹居、次竹所、三竹轩、四竹斐(后 裔大都分支漳州葛头或云角尾纲头)。故称后湖内村吴氏四房之分源于此。一处士衍传水头 吴氏,迄今已有五百余载,传宗二十一代,现海内外人口五千多人。裔孙播据南安溪美街、顶溪美、洪濑进坑村。
  三世君弼支派:字和甫,号清江。配陈氏,生二子,希圣讳元宝,配刘氏,生二子:长绍祖 、次绳祖。绍祖播居南安市海都石井后店。再播迁于广东潮属的海丰、陆丰、曲溪等地。绳祖播居惠安洛阳街及武夷山等地。君弼次子希源讳福宝号揽秀,配陈氏,生四子:长敬祖、 次德祖、三荣祖、四庆祖。石井后店吴氏:始迁祖吴启勋讳绍祖,于元朝末年(1361年)迁居后店村。至明末清初, 郑成功反清复明与清廷对抗。斯时人口二千余人,清廷以治海民与郑成功交接、强迫迁移。 限三十里外,驱而逐之。初、二次村民尚在近处观望,至第三次大肆杀戮,焚其居室,村民 惊而四散逃走。全族逃往广东属揭阳、海丰、陆丰等地。后来郑成功退守台湾,至康熙末年 (1735年),两广总督奏请,"沿海居民当使复族",康熙准奏。于是人民纷纷回乡,重 整家园。后店村回归者仅十余户,其余均留在广东各地,各自谋生。回归吴姓人艰苦奋斗, 辛勤创业,传至现在二十四代, 总人口三千余人,其中分居台湾三百余人,分居厦门三百 余人,在村人口(包括外出国内工作人员)二千余人,侨居海外一千余人。裔孙播:新步、下尾宅、产头、星田、西庄、仙景、石崎、延陵的索路、南安洪濑镇。
  三世君锡支派:字和杰,号敏斋,仕元武荣州主薄;授将士郎,配何氏又名妙莲,生三子: 长希善,号俨斋,配叶氏,生二子:贤、德;次希允,号毅斋,配扬氏,生一子:玄瑞(今严埔西房大厅);三希弼,号忠斋。配蔡氏,生三子:莹、辉、昭(今严埔东房)。裔孙播居:金浦(严浦)、金鸡、麻山、石崎、仙景、五羊、小锦田、仙塘五房、浦头、下福 、田中等。
  贤名大治,号惟忠,播居南安古宅。辉由乒乓石沟花树下据居晋江下浯(花树房),传下灶、 罗堂、高坑、安海圣店街、南安官桥田盇、丰州下福。六世允斋居南安铺头、赤口、当甲、 丰州东门。七世吴钦宜播居南安洪濑、小路。八世愿庵之子播居南安坑尾再移居芸后(即今浦头)。希灏之长子移居库内。九世临田播居南安林头。西渠裔孙一柱移居晋江茂陈宅,由 陈宅部份移居南安邱店许厝后,一柱移居仙景、石碑后。十世退庵播居晋江下茂。秀山播居 南安罗东潭边,其长子茂山由潭边迁居江西上饶桥恩山村;十二世岩山之子播居南安岸帽; 鹏之子印官(龙亩)播居南安露水头大埕;十三世朝官由金浦播居麻山;人口1800人,十 八世自浮由南安库内分居溪美吴厝巷;十九世周广播居金鸡,人口200余人。苍山吴氏:明洪武年间,宋状元宰相吴潜的十一世孙吴薪派裔启衷公,字钧父。为避" 辱宰官祸"由漳州南靖展转迁徙,开基武荣二十七都古苍乡,生三子:长高斋,次厚斋,三 实斋。公元十四世纪初,高斋迁居兴化仙游,厚斋迁居同安吾峰,唯实斋公,仍留居桑梓, 弘扬祖业。实斋生二子:长圣福,次圣禄。圣福生一子,裔居古苍、墩坂。圣禄生四子:长 秉与居溪后埔。次秉成居古苍。三秉贡,大约于公元十四世纪八十年代,分居尾。四秉泰 分居后畲。至五世,大约于公元十五世纪,秉成之长子钦明,次子钦玉分居安溪墩坂。三子 钦和仍守居古苍。历经六百多年风风雨雨,艰苦创业,苍山吴氏一族,以坚强的毅力,慧悟 之本性,著望族于温陵,拓乡域于苍山,一脉绵长,发屏崛起,如今仅于本土人口12000 多人,地跨南安、安溪两县,分布于美、古苍、墩坂三乡,此外还有大批宗族成员,拓展 港、澳、台和东南亚诸国,足迹遍及五大洲。濑水头吴氏:吴伯谦于北宋年间由泉州清源山朋山岭后分居南安濑水头,(一说从晋江象畔 迁入)濑水头吴氏子孙后衍居安溪长坑、祥华、龙涓、西坪、魁斗、剑斗、尚卿和德化、感 德、石门、潘田、福德等地。灵水吴氏:灵水支派始祖吴懒翁,是江南吴氏大宗吴宣的后裔,自宣以下,世系是:吴纶 - --吴宥--吴坤二--吴吉甫--吴五四郎--吴千六郎--吴九六郎--吴懒翁。吴 懒翁字志仲,生于1325年,卒于1387年。明洪武十三年(1380),携其幼孙吴温明(1375--1 443),从泉州东门移居灵水安居落业,至今600多年。江崎吴氏属灵水清溪支派,始祖肇基公于明末由晋江东石镇坑园徙居江崎,繁衍至今已二十 五世,现本乡人口2500多人,并衍至水头、康店、后邦、上郎、上圳、田中、抚坂、苏 厝、云霄城关及世界各地,在台湾台南港仔尾、彭湖锁广港等地都有江崎的分支。山前顶乡吴氏属灵水清溪支派,开基祖清溪一世祖然公之子燕翼,现人口600多人。
  蕉山吴氏:礌苍蕉坑吴氏的开基祖朴轩公,平贼有功,钦赐游击,明正统年间由龙岩徙居蕉坑,本地人丁2000多人,还有子孙分衍温州、福清、安溪等地和东南亚诸国约20000多人。 凤巢吴氏:属入闽龙溪支派默公裔下,始祖述善公生二子,长致政,居东石埭边。次致茂, 裔居丰州西岱浯宅。致政生四子,长勤斋,仍守居埭边,次毅斋,三慎斋,四宁斋居柯坑, 次子毅斋於大清雍正年间,开基凤巢村,生二子至今传十八世,人口400多人。次子仍回埭边。五、昭穆
  黄龙吴氏通族:六十四字行。
  十二世起字数取易有六十四卦,生生不已之义。
  洪维我宗,生民自周,记序世家,端为之首,
  至德所贻,实庶且永,代钟哲人,在君左右,
  允文亦武,亮节高风,辉煌典策,蔚焉国桢,
  丕嗣徽音,望诸贤裔,凡亿孙曾,尚其懋哉。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七月望日(1686年)赐进士出身南康县令裔孙吴黄龙编定
  水头湖内吴氏字行(自七世起):
  宗、宪、缙、绅、世、代、恩、荣、学、遵、孔、孟、道、法、周、程
  苍山吴氏
  前十字:启 斋 圣 秉 钦
  于 德 景 宗 伯
  后二十八字:
  世 光 祖 武 永 传 芳 基 业 敬 承 信 彦 通
  惟 冀 孙 曾 敦 道 学 朝 廷 应 举 显 明 堂
  江崎吴氏字行:
  世 必 孟 仲 淑 奋 隆 徵 锡 御
  翼 亮 昭 文 德 丕 绳 振 武 功
  蕉坑吴氏字行:
  廷承宗功世道德文章荣国选仁慈孝友振家声
  凤巢吴氏:
  述 致 斋 纯 敦 素 复 司 奇 兴 孟
  宗 光 嘉 庆 永 远 传 辉 耀 泽 隆
  吴氏堂号 延陵衍派
  六、宗祠楹联
  苍山吴氏
  德扬渤海志异征诛春秋颂美节 宗镇苍山谦让开拓祚胤传遗芳
  启基拓梓园高瞻远瞩推钧父 衷正系邦国武略文韬赋裔孙
  麟趾呈祥开一世 螽斯衍庆拓三吴
  宏图钧父启苍山 妙荫定公传古佛
  大圣孔丘崇至德 雄心宗武仰高风
  苍山梓桑多雨露 山川形胜蔚人文
  古干新枝春永在 苍松翠竹寒岁长
  谱 牒
  南安吴氏谱牒的编修,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大部份的支派世系完整、脉络清楚,长幼有序 ,排列井然,而且名人传记,行状、文辞精华,有的还载有诗词赋和文物古迹。苍山吴氏大宗谱约编篡于清咸丰年间,由苍山吴祖许先生编篡,后来再篡修。但各支派房谱 ,匀有自行续修,直至2002年10月,由吴达生、吴文华、吴基彬主持修编。约于2004年10月完成。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安溪陳氏源流

安溪姓氏志:陈

一、溯源

陈姓缘自黄帝时期古老的陈丰氏部落,他们是高轮车的制造者。大约在5000年前,陈丰氏部落定居于陈苍山下的山坡上,后来人们称陈坂,即今陕西省宝鸡县地,三国前称陈仓。河南宛丘(今淮阳县)是陈丰氏子孙东迁时住过的地方,是陈之国都,为后来的陈姓家族留下一块祖居地。舜帝是陈姓公认的血缘始祖。周文王时,舜后裔妫满娶周文王长女太姬,是为胡公满。周武王灭商朝后,封胡公满于陈,建立陈国。此后,后代以陈为姓,在陈丰氏部落故地发展起来。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也出自河南。《魏书·断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的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东氏改为单姓陈氏。
战国时,陈轸任楚相,封颍川侯,成为颍川陈姓开派祖,由此陈氏郡望出于河南颍川。东汉时任太邱长的陈实为颍川陈氏十世祖,福建陈姓绝大部分都是颍川流派。
陈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35%。
本文来自网络
二、入闽
汉代以前,未见陈姓入闽的史料。汉代,就有陈姓进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称,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闽书·方域志》建安县“响山”条,也提到《汉书》有传的梅福徒弟陈先生。汉至三国时期,汉军和吴军几次进入福建平叛,陈姓又可能随军进入福建并留居下来。晋永嘉之乱,史称八姓入闽,其中即有陈姓。当时见诸史料的有陈润等人。据陈姓族谱记载:陈润,字文奋,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晋永兴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尹,居福州乌石山下,撰《闽中草寓记》,为福建陈姓入闽始祖。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另有晋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玄弼于晋建兴元年(313年)入闽避乱,居兴化(莆田)。陈野于其后3年由光州固始迁居新罗(龙岩)。  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许多陈姓子孙纷纷入闽为官,留居福建的当不在少数。见诸记载的有陈文帝五子晋安王陈伯恭,陈宣帝子建安王陈叔卿、南安王陈叔俭、临海令陈钰等,均留居福建开基。陈姓成为闽中大姓,同陈朝统治有关。  陈姓入闽影响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叶的中原陈氏的两次南迁入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发生土著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带兵前往平叛。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代领其众,被奉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散布闽南及福建各地,称为“开漳圣王派”。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与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初居兴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南厢山,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孙陈洪进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军事,追封南康郡王,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唐建中二年(781年),因避祸举家300余口迁居同安嘉禾岛,后裔有返河南为官者,传至十三世孙陈校尉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择永春县桃源岵峰阳山而居,被尊为桃源陈氏一世祖。另据《同美陈氏族谱》称,陈校尉为陈忠之十一世孙,十二世孙陈仕恭为永春小岵陈氏一世祖。  唐太极元年(712年),陈仲俨由河南光州入闽,居仙游东亭木庶山头,为一世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陈实的十八世孙陈雍(字月铭)由河南开封入闽,为永安贡川陈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于宋末迁居今漳平县永福镇罗城村,为福田陈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士兵,扶老携幼,举家长途跋涉,辗转入闽。固始县是陈姓聚居地,许多陈姓随军入闽。这是颍川陈氏入闽的高潮,福州陈氏族谱中多以此时入闽的官宦显赫者为直系始祖。这时入闽的陈姓虽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于福州。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陈实(字长弓,谥文范,胡公满的四十八世孙)之后、时任后唐光紫大夫陈朝翼之子启端,为避祸偕弟肇端并侄及长子幕府参谋光绪、次子荣绪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闽,初住建阳。肇端徙迁延平尤溪,启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迅速开发,北方士人迁移入闽越来越多,陈姓入闽也不在少数。宋嘉祐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义门陈姓大分家,部分人迁居福建。如陈宗和分得福建侯官庄,迁居福州;陈显先分得福建邵武庄,迁居邵武;陈学成分得福建浦城庄,迁居浦城。还有陈魁带领家属97人,迁居福建长汀;陈璋带领家属87人,分迁福建兴化、泉州、福州等地。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陈晏五举家入闽,居漳郡樟根古老坑(今大田县上京乡)肇基,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打败,部分陈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后,陈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三、肇安  唐大顺中(890~891年),廖俨任小溪场长官,招集流民,以陈漳为都将,住厚安左都营。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陈启端之子陈光绪自永春小岵迁至小溪场感化里大亭(今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肇基后溪。次子陈荣绪肇基感德里左槐。
陈忠之裔陈贵卿先居厦门山前,后与三子陈逸溪迁至泉州城内,不久又徙居南安县霞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陈逸溪(字懋宾)因出游打猎至安溪县依仁里山头乡(今龙门镇山头村),喜其山脉挺秀,遂定居,建笋山堂(现称“笋山宗祠”),为一世祖。
五代间,陈实四世孙陈有涧(字文茜,为散骑常侍,守海南)之裔陈一官(讳隐仁)父子两人自延平大田县黄岸里徙居清溪县崇信里(今安溪县祥华乡)多卿庵格后,其孙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后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孙陈一郎迁居永春县,后其长子陈宗兴、次子陈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陈宗玄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居龙涓里眉田村芹山(今龙涓乡三乡),为一世祖。
陈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间,陈校尉的十三世孙陈君泽长子陈公荫,自永春岵峰经仙游矿山入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后溪,三徙而肇基南斗东山,为一世祖,传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锡),再肇基长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陈君泽之三子陈公奭的长子陈昆禄(又名祖)、次子陈昆实(又名祐)兄弟两人,为避兵祸,自永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县常乐里剑斗下楼,旋即徙至龙兴里尚卿南山(今尚卿乡新楼村)。元末,陈昆实先于兄徙居还集里九磜湖坂(今蓝田乡湖坂村),其孙陈乌林再迁洋山乡后井格头,复移居仓美中仑(今虎邱镇文美村);陈昆禄后徙至塘美(今城厢镇同美村)肇基,为一世祖。三是明正统十一年
(1446年),陈君泽三子陈公奭的曾孙陈发祥自永春入安溪,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肇基蓬莱周堂(今岭东村),建陈氏家庙,尊祖父陈子良为一世祖。
明初,陈忠之裔陈佛荫(讳积盛)自龙岩迁至漳平县油梓坑,再迁安溪县依仁里油坑(今属龙门镇洋坑村)。
陈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飞鸦田中陈氏族谱》称:明初,陈雍之裔陈佛圣由漳平迁入安溪,有三男,长祥坚、次祥友,三祥政。后因徭赋税繁重,佛圣复迁漳平,陈祥坚、陈祥政定居感化里飞鸦(今湖上乡飞亚村),拓基田中,后祥政迁居永春。明永乐九年(1411年),陈祥友徙居南安县深巷。二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雍的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的六世孙陈章经,自漳平永福兰田徙经兴化仙游县,后迁入安溪县龙涓里灶坪定居,以养鸭为生,为内灶陈氏一世祖。三是陈五八的九世孙陈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谋生,两个儿子陈祥钦、陈祥志,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白泉村迁入安溪,定居龙涓里庄山(今龙涓乡庄灶村)。四是据《双卿陈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五八的十四世孙陈仕兴定居安溪县新康里大坪登山,生有五子,其四子陈元旺后为虎邱镇双都村双坑陈氏一世祖。
据尚卿乡《中山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陈忠之裔、年仅4岁的陈均禄在大哥陈均泰、大嫂林阿谓的带领下,由漳州府龙海县二十五都湖坂迁入安溪大岭后山头。另据《云山堂陈氏族谱》称,魁斗镇大岭村山头自然村陈氏先祖陈仙玛为陈均禄第十八世孙,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龙海县二十五都大深炉洋村迁入安溪县云山乡山头(今大岭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复光(讳承斌)与兄分居,携母萧氏自同安县丙洲岛经长泰县沿途放鸭至安溪,在上马水、深垵(今内灶村)居住,初住瓦窑,后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举魁乡(今龙涓乡举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漳州南院陈氏之裔陈震超,自漳州迁入安溪县长泰里墩坂(今城厢镇墩坂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里(今蓬莱镇),长子资直择居虎埪(今属蓬莱镇联中村),为寮内一世祖;次子资成(又名就英,字林扬)择居井滨(今蓬莱镇美滨村水边自然村),为二世祖。
陈忠二十世孙陈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南陈芳春族谱》记载,仲昌次子陈应垓之裔陈记(二十六世,号芳山)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入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龙门一带),后跋山川而至芳春乡(今大坪乡前洋村香村自然村)居住。二是据《清溪南陈世系家谱》载,明正统四年
(1439年),仲昌七世孙陈均贤原居住在漳平县感化里汤泉坑,因遭遇不测之祸,带三子璜宗(字德立)、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时,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陈璜宗徙居安溪县内西门陈后厝居住,后其子恺旋、恺勋兄弟因厌嚣尘而迁居长泰里宫岭(今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卜居;陈均贤则与四子璜室徙居新康里卓源后垵(今虎邱镇竹园村)开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孙陈均祥(均贤的二弟)亦迁居竹园居住。四是据《芳亭陈氏族谱》载,仲昌长子陈应瑞之子陈作铸有多子入安溪芳亭:长子陈均泰肇基芳亭,三子均顺肇基芳亭美厝,四子均成亦肇基芳亭山敢下;陈应垓的长子文通肇基浚尾,次子武通肇基芳亭半岭。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自晋江港塘(今石狮市港塘村)迁入安溪县永安里教场尾乡(今城厢镇美法村)肇基。
陈监簿(以进士出身,仕宋为监簿,后人为此呼监簿公)居兴化莆田涵头,其子陈念五移居泉州青阳。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陈念五赘涵江(今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生男碧溪。碧溪的六世孙陈隐溪(讳亮,字宁保,号隐溪)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入安溪,后赘入在坊里南市,故称涵陈。碧溪九世孙陈愧吾先移居安溪南市,后经魁斗菜塘于清初迁至金谷肇基。一支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全房子孙由青阳迁居崇善里路尾(今蓬莱镇美滨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福州府长乐县三都埕澳人陈回文,由永宁卫拨镇安溪县崇善里谷口乡(今金谷镇金谷村)屯种军田,八世单丁,传至八世孙陈尔祖入居凤山(今魁斗镇凤山村)顶洋肇基。
陈仲俨二十二世孙陈六,生有两子,长佛长,次佛素。陈佛长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漳平县和睦里力塘半岭庵迁入安溪县常乐里长基(今白濑乡长基村)庵边肇基。陈佛素因家被盗破产,先迁居永春两河口,后裔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迁入安溪县常乐里举口(今剑斗镇举口村)。
陈润之裔两支入安溪。一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德兴之子陈玄进自漳州府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光德里加曾坑黄宅林(又称院宅林,今蓬莱镇竹林村)肇基。二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泰一之子陈玄真亦自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县长坑,在与庄氏婚后迁入光德里卓兜(今城厢镇团结村),弘治十五年(1502年)迁入崇善里蓬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西山肇基,是为一世祖。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振溪(号,讳唐甫,字毓秀,福王陈友定之后)的长子陈原泮(字孕德,号统一)及三子爵一(号)负父母尸骸由永春县蓬壶顶迁入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今金谷镇东溪)肇基,尊振溪为一世祖。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陈晏五第十八世孙陈景六由大田县上京乡迁入感化里沙堤(今湖上乡沙堤村)肇基,为一世祖。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陈月台受命剿匪,因失机败阵,恐后患而奔寓下地。
此外,肇安年代或始祖不详的有五支。一是陈积德自同安后园迁入安溪县在坊里下西(今凤城镇下西居委会),肇基衙口陈氏祖宇。二是陈福全由晋江入安溪水门,传三世迁居今蓬莱镇中芹村芹山自然村。三是陈尚安(字宗仁)迁入安溪庄上,传至陈德森(字开严)迁居今湖头镇前山村泉山。四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支陈氏入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镇槐植)。五是清初陈崇兴带子陈永发自永春小岵迁入今安溪蓬莱镇联中村田后。
四、繁衍及外迁  陈氏先祖肇安后,人口发展迅速,他们或定居繁衍,或另行择地发展,或外徙他乡,在安溪各乡镇都形成一些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主要的族系有:
(一)启端支系
1.湖头后溪陈氏
肇安始祖陈光绪(号五郎)入居后溪,其后裔繁衍、徙居湖头、祥华、尚卿等地。
(1)光绪长子陈云采携弟陈云先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徙至还集里坪岭乡(今长坑乡珊屏村)居住,以冶铁为生,传至十二世陈仙祖再徙龙兴里尤俊(今尚卿乡尤俊村)卜居,后裔陈氏一支迁居浙江平阳、苍山一带,现人丁兴旺。
(2)光绪次子陈云程世居后溪,其后裔徙居各地。其中,陈云程的三子陈升迁居漳平;十三世孙陈福宝于元元统年间(1333~1335年)迁居崇信里珍山(今祥华乡珍山村),其后裔又徙居祥华乡崎坑村,陈福宝的十二世孙陈昆全开基丰田,建“福寿堂”,分为“下楼派”;明嘉靖间(1522~1566年),陈续迁居白濑乡下镇村待御潭自然村;二十三世孙陈冬生迁入湖上乡格头村,后裔陈世榜、陈世载兄弟迁居台湾赤山五甲;二十六世孙陈肇瑛迁居湖头镇高山村福德墘自然村,陈肇瑛的四子迁居台北市,现繁衍3000余人。此外,福田乡的丰田村、双垵村、尾洋村、丰都村,湖头镇的登贤村中湖陈厝、前溪村、前山村、山都村、高山村、埔美村及剑斗镇东阳村山尾崎、白濑乡下镇村上寨的陈氏同属陈云程派下。湖头镇登贤村陈仲志迁居南平,陈中爱等迁居新加坡,陈宣葛、陈武略等迁居台湾三峡。丰田陈氏后裔先后迁居兴化府、浦城、漳平、泉州、建宁及台湾、东南亚等地。
(3)光绪的三子陈云先与兄移居坪岭乡后,因与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一同造访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喜佛耳山土地肥沃,山清水秀,遂于宋建隆二年(961年)徙居崇信里(今祥华乡)多卿乡陈厝坪。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陈云先的十三世孙陈景聪、陈景慧兄弟自多卿移居今旧寨村后井角落,厝号:陈舍坪;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陈文凤自旧寨陈厝坪移居祥华乡后洋村。现祥华乡的旧寨村、后洋村的陈氏均为陈云先的裔孙。此外,旧寨村陈氏还有50多户迁居台湾,另有100余户迁居江西、浙江。
2.祥华福洋陈氏
陈荣绪的次子陈云从之裔陈守九自左槐迁居福洋,为一世祖,肇基陈氏家庙。祠堂名曰:达道堂。
(二)君泽支系
后裔分布于长坑、龙涓、蓬莱、桃舟、城厢、虎邱、西坪、感德、芦田等地。统称南陈。
1.长坑南斗东山祖陈氏
一世祖陈公荫(号四三),肇基东山。陈公荫生陈四四,陈四四有五子,仁、义、礼、智、信,后裔分布长坑、龙涓、白濑、桃舟等地。主要有:
(1)三世陈礼居南斗,五世陈敬忠(又名均锡)肇基长坑南斗“奎星堂”。后裔传入长坑乡玉南村和云集村的西坑、熨斗自然村。六世陈名举迁居福鼎白琳,陈名顺迁居县城后门街,九世陈希凯迁居江西沿山紫溪乡。十三世迁入长坑乡云一村半山、新溪,半山陈氏后裔陈壕家迁入白濑乡下镇四埕,民国34年(1945年)一支迁入感德镇大格村。
(2)三世陈智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迁入长坑乡山格村。五世陈元美移居龙涓乡举溪村(称安美派,后裔分居安美村,厝号后裕堂);九世陈长茂的次子陈佛发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移居白濑乡下镇村岭兜自然村;十九世陈叔晴迁居桃舟乡桃舟村(厝号:金钩堂)。此外,山格陈氏一支迁居长坑乡月眉村月眉桥自然村。
2.蓬莱岭东周堂陈氏
陈发祥肇安,尊祖父陈子良为一世祖。陈发祥的长子陈光麟居周堂,后裔分居联盟村;次子陈光苗迁居坂顶(属蓬莱镇新坂村),后裔分居蓬莱镇新林村田尾洋、磜内村墓庵;三子光茁居上智,至九世陈国登率子、弟移居浙江省平阳县北港公窑(今水头镇和腾蛟镇)。后裔分居尚卿乡福林四丘和湖头镇、金谷镇宫边等地。
3.官桥碧二城林陈氏
陈氏先祖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尚卿乡福林村迁居善坛马宫兜,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再徙官桥镇碧二村城林。
4.城厢同美陈氏
一世祖陈昆禄(又名祖)。后裔分布城厢镇勤内村、炭坑内、中寮、光德村内园、仙苑村、砖文村格口、官桥镇仁峰村白石等地。此外,同美陈氏还迁居新加坡,现繁衍8000多人;又有陈发移居马来西亚吉隆坡,现繁衍400多人。
5.虎邱文美仓美陈氏
一世祖陈乌林。后裔迁居西坪镇百福村、芦田镇福岭村福潭自然村等地。另有陈本助徙居浙江现平阳、苍南一带,繁衍裔孙2万多人;陈英望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迁居台北市,繁衍1.7万多人。西坪乡百福村陈昆实之裔迁居浙江温州、台湾等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
(三)宗玄支系
现安溪县城厢镇团结村九垵、凤城镇吾都村、龙涓乡福都村上埔山、祥华乡旧寨村招垵坑等地陈姓同属陈宗玄之裔。
1.凤城吾都陈氏
陈宗玄的四世孙陈秉昊自眉田移居光德乡后格(今城厢镇团结村九垵自然村)。陈秉昊的三子陈世荣、四子陈世平于明中叶由后格迁居虞都(今凤城镇吾都村),一支后裔分居魁斗镇翁后村蔗内自然村。
2.龙涓福都陈氏
福都村上埔村陈氏一世祖陈元护,为陈宗玄的六世孙。后裔陈孙佑于明末迁居江西。
(四)仲昌支系
1.城厢经岭陈氏
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自然村的陈氏入居始祖为陈恺旋、陈恺勋兄弟,乃陈仲昌的九世孙,后裔迁居城厢镇玉田村后辽自然村等地。此外,经岭陈氏还有一支后裔于明中叶迁居南安南湖;清末、民国期间多人徙居台湾及东南亚,一支迁居南安园头。
2.虎邱竹园陈氏
虎邱镇竹园陈厝自然村的陈氏始祖陈均祥,为陈仲昌的七世孙。
3.大坪前洋香村陈氏
一世祖陈记。
4.虎邱芳亭陈氏
陈均泰后裔分布芳亭各村落,陈均顺后裔居芳亭美厝,陈均成后裔居芳亭山敢下;陈武通后裔居芳亭半岭。
(五)碧溪支系
1.魁斗镇魁斗村陈氏
称涵陈。一世祖陈辉(隐溪长房之孙),后裔迁入魁斗镇黎山场。陈珍(隐溪二房之孙)亦移居魁斗村菜塘自然村。一支迁入蓬莱镇鹤前村小路自然村。一支迁入湖头镇湖三村站前路。此外,后裔陈炳于明末清初徙居浙江温州,繁衍裔孙数千人;一支迁江西高州,还有迁居光泽县柴牌、大田县下桥、永春县石鼓、南安县麻坑、尤溪县碧溪的。清末、民国期间,有200余人迁居台湾及东南亚。
2.魁斗奇观陈氏
后洋陈氏为陈炯(隐溪长房之孙)之裔,明中叶迁入。一支由魁斗村东洋自然村迁入。
3.城厢码头陈氏
一世祖陈凤(隐溪二房之孙),肇基科坂。
4.金谷村陈氏
陈愧吾之裔,分居金谷村的店仔尾、崎沟、龙坑尾、溪墘自然村和金东村的溪东、墓庵、莲花山、高雁自然村等地。其中,崎沟陈氏一世祖陈有玉(讳道美),为陈愧吾的五世孙。
(六)陈雍支系
1.龙涓内灶陈氏
一世祖陈章经。后裔分居龙涓乡内灶村、灶坪村。此外,有后裔陈师英迁居台北,陈列元迁居沙县白溪口,陈列固迁居永安。
2.龙涓庄灶陈氏
陈崇德之裔。后裔分布于龙涓乡的庄灶村、连祠村、新岭村、崎畲村、新民村新林自然村、玳堤村山坪自然村等地。
3.虎邱双都陈氏
一世祖陈元旺。厝号:福田。后裔陈魁显、陈魁华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迁居福州侯官(今闽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兰迁居台湾,陈厘迁居同安角尾。
4.湖上飞新陈氏
一世祖陈祥政。厝号:田中。后裔陈祥坚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徙居南安深巷,陈住于民国期间迁居新加坡,陈忠等迁居马来西亚。
(七)陈润支系
1.蓬莱彭格陈氏
一世祖陈玄真,其子陈洪宝迁居龙门镇和平村菅林头,传十世由陈天宝迁居蓬莱镇中芹村中宝。此外,彭格村陈玄瑛于明末迁居南安沙溪,现繁衍1000余人;清末、民国期间还有多人迁居东南亚。
2.蓬莱竹林陈氏
居住于该村院宅林,一世祖陈玄进。后裔陈礼黎等迁居印度尼西亚。
3.湖上雪山陈氏
大约于明末清初,陈鞠我由蓬莱彭格迁入湖上乡雪山村中箍。
(八)积德支系
1.凤城下西陈氏
一世祖陈积德,称衙口陈氏。后裔迁居凤城镇上山村山畲及官桥镇白沙亭、碧二村衙口。
2.官桥碧一陈氏
该村白沙亭陈氏一世祖陈希禄。传四世由陈懿俊迁居官桥镇碧二村衙口。
(九)均禄支系
1.尚卿中山陈氏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陈均禄的八世孙陈朝和、陈朝惠兄弟两人由金谷元口迁入该村陈厝前自然村。陈朝和建龙山祖祠,陈朝惠建真山祠。至今传二十余世。陈朝和的七世孙陈一智兄弟3人迁居江西玉山县,至今繁衍近万人。陈朝惠的九世孙陈继昌迁居台湾,现繁衍数千人;另有迁居海外者多人,现繁衍5000余人,其中马来西亚吉隆坡达3000多人。
2.魁斗大岭陈氏
该村山头自然村陈氏一世祖陈仙玛,为陈均禄的十八世孙,厝号:云山堂。后裔迁居魁斗镇溪东村庵前。此外,还有后裔陈帮储移居浙江平阳四十五都,一支移居永春竹林兜、小芹,陈玉德移居永安,陈金石等移居新加坡。
(十)仲俨支系
1.白濑下镇庵边陈氏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陈佛长的九世孙陈荣典、陈荣和兄弟迁入。再传十世,于民国19年(1930年)由陈心揖率其子汝金、连春、汝琴迁居剑斗镇潮碧村石碧。
2.剑斗小磜陈氏
一世祖陈显荣,由白濑乡长基村迁入本村。陈显基移居湖上乡飞亚。后裔陈显德迁居永春,陈显宁开基德化南埕。
3.剑斗举口陈氏
该村河溪自然村陈氏为陈佛素之裔,后裔陈国应、陈国来等迁居政和县。
(十一)季良支系
1.蓬莱联中陈氏
该村寮内自然村陈氏一世祖陈资直,为陈季良长子。
2.蓬莱美滨水边陈氏
陈季良次子陈资成肇基于水边,被尊为二世祖。
(十二)其他支系
1.龙门山头陈氏
始祖陈逸溪,厝号:笋山堂。陈逸溪的七世孙陈满生迁入官桥镇吾宗村,十世孙迁入龙门镇和平村五板桥。此外,现龙门镇洋坑村跌死虎、大埔美、花林坪自然村,金狮村石盘头及官桥镇官桥居委会、官郁村曾郁、官桥村土楼、仁宅村畲内的陈氏均为陈逸溪之裔。值得记载的还有,龙门镇山头村有多支外迁,其中,陈逸溪长子陈思久分居南安后厅;次子陈思益子孙分居南安砂田及同安县,又有分居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者;三子陈思远后裔分居永春县小岵;四子陈思勉移居永春县小岵。龙门镇洋坑村陈玄郎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迁居台湾林口。官桥镇虞宗陈氏迁居浙江温州及台湾、东南亚、美国等地,在外繁衍裔孙十万多人。
2.龙涓举溪陈氏
始祖陈承斌,厝号:新聚堂。后裔分布于龙涓乡举溪村中心自然村,长新村的后格仔、长岸、下林、水路后及举源村二房等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和七月十三日举行拜祖活动。龙涓乡长新村陈氏于清末、民国期间迁居东南亚及台湾,在台建有“芹菜坑堂”。现在台有裔孙1000多人,在东南亚有700多人。
3.凤城美法陈氏
肇基始祖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厝号:教美堂。后裔迁居城厢镇仙苑村仙苑街。
4.湖上沙堤陈氏
始祖陈景六。
5.龙门洋坑陈氏
该村油坑自然村陈氏一世祖陈佛荫。
6.魁斗凤山陈氏
该村顶洋陈氏为陈回文之裔,一世祖陈尔祖。
7.蓬莱中芹芹山陈氏
陈福全的九世孙由城关水门迁入。
8.祥华村西公陈氏
始祖陈月台。
9.湖头前山泉山陈氏
一世祖陈德森,字开严。后裔陈文成移居同安县赤兰脚,陈文润、陈文旺迁居连江县,陈文攀徙居泉州城外,陈章仰等迁居福清县,陈国达等迁居台湾。
10.感德槐川陈氏
始祖名讳不详。后裔分布于感德镇槐川村、槐东村。一支外迁至福洋。槐川村的陈宝卿约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移居德化,陈国平、陈国孝约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迁居大田县,后裔还有迁居台湾、东南亚者。
11.城厢土楼东墘陈氏
一世祖陈潼。唐天祐二年(905年)迁入。
12.蓬莱联中田后陈氏
一世祖陈崇兴。清初自永春小岵迁入。
13.金谷东溪陈氏
一世祖陈振溪,后裔分居于金谷镇东溪的美洋村、东洋村、深洋村、洋中村、溪榜村及河美村尖山等地。
14.城厢墩坂陈氏
一世祖陈震超。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漳州迁入。后裔在第九世、第十世分迁台湾、马来西亚,繁衍裔孙上千人。
15.三峡移民陈氏
2004年8月13日,原居住于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的陈文初、陈文学2家6人,举家由重庆市万州区河口乡围灯村迁入安溪县城厢镇中标村定居。

族谱 昭穆  历史以来,安溪陈氏编修了众多的家谱、宗谱、族谱,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家族史料,现存多为清代以后编修的族谱。近年来,安溪各地陈氏纷纷续修族谱,不少已问世。现重点选介如下:
1.《吾都陈氏族谱》
凤城镇吾都村陈氏族谱,清康熙初由陈迁鹤始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陈奇宗续修;雍正八年(1730年)由陈徽畴三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陈钟姱四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陈联升、陈克绥五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陈希元六修;民国5年(1916年)由陈国璧七修;民国17年(1928年)由陈昭珠八修。昭穆:
维尔子嗣,克昭令德,孝友承先,文章华国。
2.《美法陈氏族谱》凤城镇美法村、仙苑街陈氏族谱,现族谱为2000年编修。自13世起昭穆: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尊师重道,育德新民。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承先启后,丕振吾宗。世泽充吉,嗣续衍庆。毓秀垂芳,共进大同。
3.《同美陈氏族谱》
为城厢镇同美村、勤内村等地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民国11年(1922年)续修,1985年新加坡(同美)陈氏增修。昭穆自六世起编修字行22字,1985年新加坡裔孙修谱增编22字。
子曰:学尔为公卿,文章自孔孟。世泽渊源厚,仁慈孝敬兴。
诗云:钟斯同衍庆,南薰美瑞云。家声显骏德,阆苑福忠贞。
4.《清溪南陈族谱》
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陈氏族谱。昭穆:
均德恺永文有宏,景开世宗振朝廷。浚材炳墀录,清树煌壁钟,  
质星存合志,修书典经纶,忠孝奋家声,橙楠辉培炫,泰柏耀铿铮。
5.《魁斗涵陈族谱》
魁斗镇魁斗村、奇观村陈氏族谱,历经多次编修。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陈纶徽九修,清康熙元年(1662年)与二十三年(1684年)由陈懋庄两次编修,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金谷陈道岸十二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陈兴三、陈兴文十三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陈振科十四修;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刘宗哲十五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余本春十六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孙玉嶙十七修,民国17年(1928年)由曾端英十八修,1999年由谢明考第十九次编修。魁斗镇魁斗村、奇观村、蓬莱镇鹤前小路、湖头镇湖三村站前路陈氏自九世起昭穆为:
字行:义礼传家淑德长垂奕祺,文章华国蜚声远播芳洲。  
讳行:梦国元士掌,经邦任履亨,万世介景福,丕克晋朝廷。
1999年续修族谱时新编字行、讳行各20字:
字行:慧眼观今古,修谱溯先祖。弁伦修叙时,光孝悌张祜。
讳行:才情立事功,读书臻硕儒,学海深渊处,探骊龙得珠。
蓬莱镇美滨村路尾陈氏昭穆为:永久传家训,诗书识谷生。
6.《云山堂陈氏族谱》
魁斗镇大岭村陈氏族谱,共六册。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陈承台始修,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由陈聚贤二修,咸丰五年(1855年)由陈元士三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陈奕让五修,民国22年(1933年)由陈高提等六修。前七字昭穆为:圭玄廷祖帮敦日。后讳行、字行为:
讳行:元殿启光奕,献腾其际克,嘉彬鸣焕辉,丕迪茂芳式。
字行:西侯卿子伯,仲甫世钟人,元文君坛锡,臧孙偕淑臣。
7.《凤山陈氏族谱》
魁斗镇凤山村陈氏族谱,始修不详。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肖捷芳作序;民国15年
(1926年)由陈邦英续修。昭穆:
维其德尚厚明文克绍,有世孝忠贤义礼传华。
宗业重光,永昌厥绪,蜚声丕振,光耀门庭。
8.《南陈周堂坂顶族谱》
蓬莱镇岭东村周堂、新坂村坂顶和科港、新林村田尾洋、磜内村墓庵等陈氏族谱,12册手抄本。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陈月波始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陈元经二修,乾隆十九年
(1754年)由陈克清三修,嘉庆四年(1799年)由陈习候四修,咸丰六年(1856年)由陈志贤五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陈礼庭、陈惟郊六修;民国11年(1923年)由陈联升、陈德开七修,1994年由陈完全、陈黎金、陈德再进行第八次重修。昭穆:
世系:良祖祥光鸾朝凤,肯斯伯元亨克贞。望庭日添俊秀士,荣昌家乘世有声。
启瑞阳和呈福景,华贵文雅庆衍铭。
字行:振宗宪祖惟明德,泰运时钟本丰功。仁敏智聪绍继美,礼崇义正永传长。
9.《中芹芹山陈氏族谱》
清宣统三年(1911年)陈绍善重修。昭穆:积、廷、必、于、肃、元、良、宗、定、昆、衷、为、懋、伯、定、志、启、振、文、国、世、隆、士、典、德、绍。
10、《彭格陈氏族谱》
现有族谱编纂于民国37年(1948年),昭穆:
字行:钟淑标煌址,镇汭植炜基,钜源材焯埃,锡汝桢燎墀。
名行:孟仲季传世,诗书礼谨敦,孝悌慈大顺,福禄寿长春。
11.《加曾坑黄宅林陈氏族谱》
蓬莱镇竹林村黄宅林陈氏族谱。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修造谱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33年(1944年)五次续修。昭穆名行同彭格陈氏。
12.《金谷涵陈族谱》
金谷镇金谷村、金东村陈氏族谱,肇修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道光三年(1823年)、咸丰八年(1858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民国17年(1928年)四次续修。自第七世起昭穆:
德世奕锡以景福,仁居稠绵其荣昌。
13.《后溪陈氏族谱》
湖头镇后溪、埔美、高山、前溪、前山等村陈氏总谱。族谱历经十次编修。始修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成化十一年(1475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咸丰九年(1859年)、光绪五年(1879年)、民国17年(1928年)八次续修,1990年进行第十次续修。昭穆名行,原25字,后增编25字,具体为:
懋宣玉树中,远谋昭正大,衍派景偕融,毓起连标选,芳徽绍永昌。
嘉钟经世臣,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14.《湖头前山陈氏族谱》
始修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陈华亲重修,黄廷庄主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陈国臈再修,咸丰七年(1857年)陈义绎重修并志讳行、字行。昭穆:
讳行:景德乃启,文章华国。孝敬忠诚立,经纶处世良,光明延道学,永保祖宇芳。
字行:大开才宇孔,贤居仁由义,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15.《御上陈氏族谱》
为白濑乡下镇村待御潭陈氏族谱,1990年编纂。昭穆与湖头镇后溪村同。
16.《飞亚田中陈氏族谱》
湖上乡飞亚村陈氏族谱。原族谱始修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两次续修。后因火焚,前部分由陈以宁、陈荣铭回忆编修,后部分由陈万庆、陈世圭继修。昭穆:
字行:孔以必廷荣,万世时友成。宗子良高大,惟嘉会永兴。
名行:嗣次具谱中,汝士志朝鸿。秉义章新范,遗书启后光。
17.《沙堤村陈氏族谱》
湖上乡沙堤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初,原谱被火焚。咸丰九年(1859年)补修,宣统二年(1910年)续修。1994年重修。自九世起昭穆:
名行:志侯明德在,心泰体仁尊。建业思贤祖,添成有善孙。
字行:肇世文章显,名扬伯仲分。荣华维子淑,孝友万年存。
18.《南斗陈氏族谱》
长坑乡南斗村陈礼派下族谱。始修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共编修五次。咸丰八年(1858年)新订字行,自十三世起:
敦肇鼎盛启侯卿,世绍延孙谟烈昌。孝悌为仁勤本务,诗书举业得名扬。
家传礼义知规矩,志念祖宗守典章。文献辉承卜凤兆,贤良瑞继聚星堂。
19.《珊格陈氏族谱》
长坑乡山格村陈智派下(包括桃舟金钩派)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历经七次编纂。自十四世起字行为:
儒朝卿伯仲叔季,世绍延孙谟烈昌。孝悌为仁勤本务,诗书举业得名扬。
家传礼义知规矩,志念祖宗守典章。文献辉承卜凤兆,贤良瑞继聚星堂。
白濑乡下镇村日月星陈氏九世起延用珊格陈氏旧字行:
长发洪积时,儒朝卿伯仲,叔季世绍延,孙曾乃孝友,克建奕丕前。
龙涓乡安美村陈氏十二世起自编字行为:
天子重英元,文章教士全。中和经国本,孝悌绍宗传。
20.《南斗东山祖陈氏族谱》
长坑乡南斗、山格陈氏在民国26年(1937年)前因昭穆异代雁行,故于民国27年(1938年)在东山祖举行冬祭时,曾掌惠安县正堂的陈朝栋倡议南斗、山格包括霞镇、桃舟派下陈氏合修族谱,而后并主编《南斗东山祖陈氏族谱》,共28册。自二十五世起新订昭穆:
讳行:
派丕隆望溢声名,事业殷勤有志成。兰桂馨香呈俊秀,椿萱和霭溢峥嵘。
文华端视精心造,实质惟求勉力行。溯仰高飞占凤日,耀辉宇宙自他征。
字行:
谋合编修尊祖训,式承昭穆等纲常。家传礼义忠伦序,气展经纶辅国光。
孝悌敦仁原本性,诗书敬业永流芳。德星环聚贤良宅,瑞启东山百世昌。
2002年,南斗东山祖陈氏谱志编委会继前贤,为该派下的南斗、云集、云一、玉南、山格、月眉、桃舟、霞镇、安美等村陈氏重编《南斗东山祖陈氏族谱》(壬午版),共12册,70余万字。
21.《珍山陈氏族谱》
祥华乡珍山村、福田乡丰田村等地陈氏族谱。民国元年(1912年)编纂。昭穆:
讳行:迁世万捷源,树勋均鉴渊,果然培钟注,荣耀增锦泉。
字行:士初志可立,文章乃华国,延泽子孙增,诗礼自传家。
22.《颍川衍派陈舍坪族谱》
原称《颍川清溪陈氏族谱》,乃祥华乡旧寨村、后洋村陈氏总族谱。始修于明正德至嘉靖十五年间(1506~1536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民国8~10年(1919~1921年)四次续修。现正进行重修。昭穆自二十五世起:
讳行:瑞文朝清,克成尔志,自贻多福,诗礼传家,文章华国。
字行:缉维耿祖德,永烈振孙谋,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23.《清溪福洋陈氏宗谱志》
祥华乡福洋村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续修。昭穆:
光振奕文郁焕延,诗书显耀福传绵。芳徽里邻长垂裕,宠锡纶音报捷联。
24.《祥华西公陈氏族谱》
祥华乡祥华村西公陈氏族谱,民国38年(1949年)编修。昭穆:
讳行:意元廷昌,荣敏政忠。文武振起,再加永长。
字行:伯子世肇,芳茂应成,建开高耿,延绵馀庆。
25.《仓美陈氏世袭祖谱》
虎邱镇文美村仓美陈氏族谱。历经七次编修。其中,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修,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修,民国32年(1943年)六修,1983年第七次重修。自十四世起昭穆为:
徽文肇兴起,科甲自联捷,世代总传芳,人品东西晋,器宇南北唐。
26.《芳亭陈氏族谱》
虎邱镇芳亭村陈氏族谱,编修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陈振沃作序。昭穆:
宜宗振朝廷,浚材炳墀录,清树煌壁钟,维新兴文化,忠孝奋家声,橙楠辉培玄,泰柏耀铿铮。
27.《竹园陈氏族谱》
虎邱镇竹园村陈氏族谱,修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宣统元年(1909年)续修。昭穆同前洋香村陈氏前20字。
28.《双卿陈氏族谱》
虎邱镇双都村陈氏族谱,编修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自第六世起昭穆:
钟汝植尡圻,锡洽荣灿坦,钊治架炳城,鎡源树烛基。
29.《百尺陈氏族谱》
西坪镇百福村陈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续修。昭穆:
明朝振绪基,永世开弘国,忠孝行先志,诗书启后人。
30.《清溪尤俊陈氏族谱》
尚卿乡尤俊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国24年(1935年)重修,1989年续修。自十七世起昭穆:
名行:文武丕平富,克引骥周家,序本宗昌运,获福寿龄遐。
字行:昭祖德承烈,振业裕孙谋,渊源道礼义,经书步云楼。
31.《清溪真山陈氏族谱》
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陈氏族谱。历史上曾两次编修,1989年续修。昭穆:
讳行:奇文章光奕,献胜其际克,嘉彬明焕辉,丕迪茂芳式。
字行:伯世卿子德,仲甫维钟人,允文君亶锡,宗孙偕淑臣。
32.《芦田福岭陈氏族谱》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梁丕卿、陈孟学重修。昭穆:
字行:明朝振绪基,永世开弘国,忠信承先志,诗书启后人。
讳行:文章自孔孟,世泽渊源厚,见全再必老,人慈孝敬兴。
33.《南陈芳春陈氏族谱》
大坪乡前洋村香村陈氏族谱。编修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2003年重修。昭穆:
均德恺永文有宏,景开世宗振朝廷。浚材炳墀禄,清树煌壁钟,
维新兴文化,忠孝奋家声,橙楠辉培炫,泰柏耀铿铮。      
34.《同安丙洲陈氏家谱》
承编龙涓乡长新村后格仔、长岸、下林、水路后陈氏等族谱。昭穆:
承、雄、伯、大、全、乃、世、国、长、孟、仲。
兴诗立礼传家盛,说孝言中教子方,里化仁忠称美厚,为梁作栋振群英。
龙涓乡举溪村陈氏同上。
35.《帝舜派下陈姓谱牒之一》
官桥镇吾宗村虞宗陈氏族谱。1993年重新编修。昭穆原编修28字:
盈、庭、元、夫、子、佥、怀、若、建、彰、亨、君、臣、智、
仁、性、义、忠、和、孝、友、睦、渊、任、恤、礼、乐、射。
民国32年(1943年)与南安霞美等地同宗议定再续56字:
汝颍开基誉凤城,绵延兰桂庆敷荣。家传诗礼尊谦让,学绍箕裘毓俊英。
垂裕后昆培植远,仰承先德本涿清。文章华国多才士,炳耀星云瑞泰平。
官桥镇官郁村曾郁陈氏昭穆同上。
36.《笋山陈氏宗祠重修志》
龙门镇和平村陈氏族谱。昭穆:
懋、愈、廷、明、仁、仲、以、克、全、世、汝、仕、慎、伯、甫、奕、
亨、君、臣、智、仁、性、义、忠、和、孝、友、睦、渊、任、恤。  
龙门镇山头村、洋坑村陈氏昭穆同上。
37.《槐山陈氏族谱》
感德镇槐川村、槐东村陈氏族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陈谓直始修,同治八年(1869年)由副贡生吴有声二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衡山生员苏希贤三修,四修不详,民国34年
(1945年)由杨遁轩五修,2003年由陈宾叠为主六修。自十一世起昭穆:
知子克孝友,世卿扬令名。叠锡昌和淑,安邦允丕承。
贻谋宏志远,毓德伟业长。文华膺景瑞,翰苑昭书香。
38.《蓬莱联中田后陈氏族谱》
始修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昭穆:
先人承世泽,历代种书田,礼乐超今古,文章庆后前。
39.《寮内陈氏族谱》
蓬莱镇联中村寮内陈氏族谱。明万历十年(1582年)始修,清雍正三年(1725年)、道光四年
(1824年)、光绪八年(1882年)三次续修。现存为清光绪版,民国29年(1940年)重抄。昭穆:
振弘光,承大业,举芳正,立贤哲,钦天良,会帝德,绍舜祖,尚允吉。
40.《东溪陈氏族谱》
金谷镇东溪陈氏族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九世陈司宪参修,民国4年(1915年)十五世陈铮主持,十五世陈秀卿、十六世陈忠贤、十七世陈孝朱重修,“十年动乱”时遭毁,现已失传。昭穆:
名行:唐虞世观瑞,九鸿启承寅,士式维盛大,传芳耀国祯,
经书崇贤德,廉清重乾纲,良才功垂成,成基丕振同。
字行:毓孕钦兴溪,尧治徽炳坦,子孙受尚卿,忠孝嗣文简,
仁让培善庆,信义绵熙雍,伯仲敦诗礼,成家兆吉祥。

此外,龙门镇洋坑村油坑陈氏昭穆为:
佛、扬、天、钦、仙、良、忠、曰、鼎、舜、文、鸿、相、炳、
墀、钰、淮、桂、荣、培、锦、江、梅、烻、填、锡、汝、桃。
尚卿乡灶美村神湖陈氏昭穆:
威文朝兴起,科甲自联捷,世代总传芳,仁品东西厝,起雨南北堂。
龙涓乡内灶村陈氏衍派昭穆:
益国世承祚延长,万邦作孚家有庆,仁敬孝慈昭祖德,
诗书礼乐裕孙谟,念切本源方肖子,名垂策谱廼鸿儒。
龙涓乡庄灶村陈氏衍派昭穆:
崇祥昺朝文,钟润标辉埏,锡沃植烟基,钦泽荣焕庄,录汝榜耀墀。
金谷镇深洋村陈氏昭穆:
纪引钦兴溪,尧治辉炳洞,子孙寿上筐,忠孝嗣文简,
经书崇贤德,廉清重乾纲,良才光茁裕,绳基丕振同。
福田乡双垵村陈氏昭穆:
迁、永、大、宽、元、体、一、经、昭、文、起、盛、长、延、万、世、
令、德、加、谋、厥、祖、垂、芳、胤、从、天、赐、绍、先、维、敬、
和、应、运、有、功、绩、保、佑、富、尊、荣、传、徽、载、衍、泽。
城厢镇墩坂村陈氏昭穆:
南朝拱震于,登玉有文章,富贵万年春,奕世永传香,孝悌惟敦本,诗礼庆炽昌。
官桥镇碧二村城林陈氏昭穆:
积建文忠新,兆为国家瑞。公侯伯子男,卿夫奕世贵。
智仁信仪礼,孝友兼睦渊。传芳有善宝,曰启自多贤。
官桥镇碧一村、碧二村衙口陈氏昭穆
原有:克达昌朝。后新编:颍川源远世泽绵长,后园兰馥衙口培育。
宗祠 墓葬 

一、祠庙
1.凤城美法教美陈氏祖祠
位于凤城镇美法村水吼尾大榕树南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民国24年(1935年),清溪洪水泛滥,殃及宗祠。1962年重建祠堂于旧址。1992年再建,坐东朝西,石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十间,建筑面积238平方米。楹联:“教人以善昭蓝水;美德传芳绍颍川”、“左挹阆岩,胜地名山标八景;右濒蓝水,茂林修竹茁千竿”。
2.凤城虞都陈氏宗祠
坐落于凤山西麓、凤城镇吾都村中部,背靠贡山。始建于明末,2001年重建。大厝式,两旁有护厝,建筑面积527平方米,门前有月眉池,竖立三副旗杆盘石,大厅悬挂“进士”、“解元”、“文魁”、“武魁”、“父子典邑”、“连捷登科”、“登科”等匾额。楹联均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金用所书,主要有:“父慈子孝千秋继;兄友弟恭百世传”、“成才裔应勤工立业;好儿孙宜奋发兴邦”、“宜抱兴邦报国以求显祖;应为毓裔成才争取荣宗”、“宜培兰桂以期流芳远;应毓家驹争取衍庆长”、“虞人永应兴鸿业;都众长宜毓俊才”、“虞宗德业宜长继;都裔人龙应永培”、“已得家山多隐秀;能修学海自风流”、“祖德千秋宜永继;宗功百世应长传”、“虞祖欣居凤麓;都祠诚觐观音”、“百代孝慈高仰止;万年支派承流通”。
3.城厢同美陈氏宗祠
位于城厢镇同美村。始建于明初,历经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民国11年(1922年)、民国31年(1942年)等多次修建。现存建筑为1990年重建,二进厅,长25.7米,宽20米,占地514平方米。堂中悬挂“文魁”、“选魁”、“进士”等10多面牌匾。被确定为“泉州名祠”。每年正月初一日为裔孙祭祖日,腊月初五祭扫祖墓,仪式庄重。楹联有陈振珠撰的“同宗怀祖颍川衍派;美德承先小岵流芳”、“因爱家山,喜唐宋元明贤哲笔留芳迹;美扬祖德,欣士农工贾嗣徽辈出良才”、“文明肇启阆岩,芳迹千秋,时雨和风施我辈;道统何殊鹿洞,芸窗一席,蟾宫折桂摘高枝”等。
4.城厢土楼东墘陈氏宗祠
位于城厢镇土楼村尾山。唐天祐二年(905年),肇基始祖陈潼原建于厚安左都营(今砖文村亭顶一带)。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居土楼村安内山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再迁建东墘(又名东衡),坐向乙辛兼辰戌。1998年按原基原向重建,为木石结构,琉璃屋面,翘脊,二进三间,建筑面积315平方米。楹联:“位叶乾坤钟地脉;功参日月振人文”、“固始绵瓜,结翠千秋荫石室;颍川腾浪,分源万里到清溪”等。
5.魁斗东洋陈氏宗祠
位于魁斗镇魁斗村东洋山麓,为陈辉开基之地,历代是东洋、菜塘陈氏宗亲聚会、议事的场所。宗祠背倚山武头山,面向清溪造尖山,山龙地脉咸称福地。始建于明,面积200多平方米;清初扩建,建筑面积303.5平方米,土木结构,上落上厅外有东西两厢房,下落三面为庑廊。1945年小修,1988年海外宗亲捐资重修。宗祠历次修建中,均严格按原基、原局、原结构建造,故至今仍保持清建筑风格。祠中奉祀一至三世先祖。堂中悬挂“文魁”、“选魁”、“选元”等匾额。楹联:“义礼传家淑德长垂奕禩;文章华国蜚声远播芳洲”、“东山再看科名早;颍水长流甲第新”。
6.魁斗大岭陈氏宗祠
位于魁斗镇大岭村山头,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1995年重建,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云列旗形,正中幅蛟腾凤起;山名鼓案,发声际化震天长”、“尊祖敬宗思旧德;敦仁安义迪前光”、“祖创孙承本支百世;流长源远大业千秋”。
7.魁斗奇观陈氏祖祠
位于魁斗镇奇观村伏形湾。始祖陈坤、陈炯始建,后几经修葺。1994年因漳泉铁路建设被征用,再择今址建祠。祠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二进大厝式,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楹联:“奇士英才人文献瑞;观山乐水地脉钟灵”、“孝德仁风,虞代圣明高千载;廉泉让水,颍川世胄衍万支”。
8.凤山陈氏宗祠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1992~1997年重建,为大厝式,二进十间。
9.尚卿中山陈氏真山祠
位于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由先祖陈朝惠(讳观养)始建。历经多次修建。1964年重修。二进双过水十二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楹联:“真地祥钟开昌运;山峰高拱起人文”、“真守历藏便是祖宗肖子;山清水秀储看闾里文明”。
10.蓬莱联盟五十三陈祖宇
坐落于蓬莱镇联盟村十字路蓬莱华侨医院边,为土木结构,二进三大门古建筑,坐向申寅兼庚甲,占地面积570平方米。原为土楼,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由长坑陈氏宗亲陈文生、陈有福捐募改建。民国17年(1928年),陈国辉、陈佩玉会集安溪、南安、永春三县五十三乡社陈氏颍川派族亲重建,故名为“五十三陈祖宇”。解放后多作他用,1988年归还陈氏宗族管理。古楹联有:“派分颍水迎清水;宇启蓬山接历山”、“重寻乎湖公谱亲;华美哉颍水祠堂”、“重新庙貌昭禋祀;华庆宗功尚典型”。
11.蓬莱坂顶陈氏坑边祖宇
位于蓬莱镇新坂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坐向甲庚兼卯酉,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1988年部分维修。楹联:“坑水长流绳祖武;边峰高耸蔚人文”、“坑流碧水龙起舞;边圃高梧凤来仪”、“坑内流清源远南山汇蓝水;边坡地沃华荣宝树挺英姿”、“坑顶鸿图龙蟠虎踞;边开祖武凤起蛟腾”。
12.蓬莱彭格陈氏宗祠
位于蓬莱镇清水岩峰西南岗之鹅冠山麓,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土木结构,二进十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清水右环归颍水;芹山左峙护彭山”、“三派衍庆千秩烈同奉祀;八支传芳万代继述荐馨香”。
13.蓬莱院宅林陈氏宗祠
位于蓬莱镇竹林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历经多次修建。2002年重建。楹联:“宅宇增辉光颍水;林泉竞秀耀蓬山”。
14.蓬莱美滨路尾陈氏宗祠
位于蓬莱镇美滨村路尾角落,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清代重修。土木结构,由大厝、两旁护厝及后落厝构成。建筑面积1193.4平方米。堂中悬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立的“忠厚可风”匾额。楹联:“永久传家训,诗书式谷生,春兰兼秋桂,凤起与蛟腾;承先光祖德,启后贻孙谋,富贵荣华茂,簪缨世代悠”。
15.金谷涵陈宗祠
位于金谷镇金谷村店仔口,为金谷村、金东村陈氏宗祠,清初闽南风格建筑。据壬虎头山落琵琶形穴,向丙兼亥已,历代兴修,2000年按原坐向及样式重建,保留原有风貌,为汉式大厝,石、砖、木结构,重檐硬山式屋顶,竖瓜斗木构架,二进,面阔五开间,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正面为三门直进,边门对开,俗称“五门直出”,其建筑格式在闽南实属罕见。2003年,宗祠入编“泉州名祠”。楹联:“颍川千家沐宗功祖德;川流万派汇武纬文经”、“翰墨门冈,幸文明盛世开拓;德宗祠宇,庆化日光天重辉”。
16.湖头后溪陈氏家庙
坐落于湖头镇后溪村,俗称“大宗”。陈光绪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936~947年)。经多次修建。民国24年(1935年),裔孙陈世春带头捐资,宗亲集资重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8平方米。楹联:“后昆昌裕光宗族;溪水渊源溯颍川”、“祖源颍川,而福建温陵小岵,至大成而蕃衍;宗本帝舜,衍太丘朝翼启端,由光绪以开基”。
17.湖头后溪陈氏卿侯宇
位于湖头镇后溪村中点,为后溪陈氏十五世陈宜升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2001年按祠堂古体重建。建筑面积385平方米,土木结构。楹联:“卿云伴月钟祥瑞;侯舜遗风毓俊贤”、“卿志昂扬宗德传千古;侯峰挺拔桂兰茂万年”、“奕世流芳凝千载风云气;敦仁睦族心铸四时富贵春”、“卿月无边竹苍松茂;侯风长聚桂馥兰香”。
18.白濑下镇陈氏宗祠
坐落于白濑乡下镇村,共有四座。(1)下官厅厝。位于上寨自然村,土木结构,三落大厝,占地600平方米。(2)陈氏宗祠。位于待御潭自然村。鲁班式大厝,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楹联:“由固始而来,一脉相传蔓延葛蕊根同庇;居南山之下,五星环聚罗列峰峦气独钟”。(3)岭兜祖厝。为日月星陈氏祖宇。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土木结构,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楹联:“中山聚秀代世智仁勇;宅地钟灵宏观日月星。”(4)庵边祖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1995年翻建,土木结构,上下落鲁班式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楹联:“忆河南颍川,思仙游东亭,历史流长显宗祖;说漳平和睦,话长基下镇,时光源远耀子孙。”
19.湖上沙堤新凤坂陈氏宗祠
位于湖上乡沙堤村陈氏宗祠。始建于清,民国32年(1943年)翻建,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奉祀历代祖先神位。楹联:“新宇发祥休徵祖德敦厚;凤麟呈瑞兆应世运昌隆”、“派衍沙堤溯源有自;基开凤坂报本宜诚”。
20.湖上格头中寮陈氏祖宇
位于湖上乡格头村,始建于清中叶,1967年因破“四旧”被拆除,后重建。四合院式七间张,占地约600平方米。
21.感德槐川眠牛陈氏祖宇
位于感德镇槐川村卿度内牛眠山麓。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1981年重修。土木结构,坐北朝南,二进十间,占地面积4182平方米。楹联:“眠因仰祖思颍水;牛以卧坡镇槐川”、“眠思颍水源流远;牛卧槐山世泽长”。
22.长坑南斗陈氏聚星堂
位于长坑乡南斗村中部,为南斗、山格、举魁安美、霞镇岭兜、桃舟金钩陈氏宗祠,又名“东山祖”,被确定为“泉州名祠”。历经四次修葺,1994年最后一次修葺。现建筑面积696平方米。土木结构,有上下进两边护厝,下进三架建造。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举行祭祖活动。楹联有“追本溯源祖在光州固始县;分支衍派基开南斗四三公”、“莫遗祖泽源起颍川,流来小岵滋吾南斗;须晓宗祧支承校尉,分自邕公归本有虞”、“四面锦屏环南斗;一条玉带束东山”等。
23.长坑山格林兜陈氏祖祠
位于长坑乡山格村,始建于元至元六年(1340年)左右,系四世陈观光(字以立)肇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铺设庭石,历经多次修葺,1989年进行部分修缮,下进围墙改为条石砌筑。原有泉州进士秦钟震题赠对联及匾额,后不幸被毁。现存木刻装金古对联一副:“基开珊格无双地;案拱银瓶第一峰”。新撰对联有:“铭一君贤功地学;嘉章公傅师相臣”、“七星伴月光珊格;一水环门汇颍川”等。
24.祥华旧寨陈氏宗祠
坐落于祥华乡旧寨村,共有四座。(1)陈厝坪祖祠。一世祖陈云先始建于宋建隆二年(961年),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就原址扩宏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再建。现存建筑为整座中堂及偏房,共五间,系民国2年(1913年)建,坐东北朝西南,一进三开间,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宋代于斯奠定万年基业;颍川衍派丕成百世鸿图。”(2)厚仁堂祖祠。俗称“后垅祖厝”,坐落于村中南,十四世陈昭文建于明初,现存建筑物系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坐西朝东,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舍坪支分,百世衣冠长振秀;厚仁衍派,千年山水永朝宗。”(3)前村寮祖祠。明陈孟孙建,历经多次重修,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承先世,一脉真传惟忠惟孝;启后人,两条正路曰读曰耕。”(4)瑞德堂祖祠。楹联:“瑞星照庭宇,诗书迭步芳迹;德祖垂功业,子孙延世茂才。”
25.祥华福洋陈氏达道堂
位于祥华乡福洋村,为福洋村陈氏祖宇,始建不详,1995年重新修缮,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大门楹联:“地枕双山升云近;门环颍水波浪深。”堂前楹联:“达尊登廊庙,文质彬彬,当世鹰扬继起;道义列宗庭,冠裳跻跻,将来虎榜联登。”
26.祥华后洋六旗陈氏祖厝
位于祥华乡后洋村,为后洋村陈氏宗祠,一世祖陈文凤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原名为“肥猪树厝”,多次重建。因文凤的裔孙繁衍为六个支派,故后人改称今名。楹联:“六秀聚成祖宗地;旗铭辉耀子孙兴”等。
27.祥华珍山陈氏祖宇
共有三座。(1)眠牛祖宇,又名“眠牛堂”,位于祥华乡珍山村庵边角落。始建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楹联:“自同发而佛耳而福鼎,水木火相生,蜿蜒结就土金宅;由开基有分派有迁居,高曾祖递衍,贤亲恃在子孙俦”(清进士陈迁鹤撰上联,清进士陈万策续下联)。(2)华整祖宇,十世陈积斌始建,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楹联:“鹤顶劈脉开珍山,怀瑾韫瑜,世代毓玉堂之器;颍川衍派流华整,耕礼种义,春秋荐明德之馨。”(3)奇卿内祖宇。十五世陈临溪始建。楹联:“颍水东来源流远;奇卿北接世泽长”等。
28.陈万策祠
位于祥华乡珍山村,建于清代。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屋顶,是典型的清代宗祠建筑。
29.虎邱文美中仑陈氏祖祠
位于虎邱镇文美村仓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历经多次修建。2000年翻建下落。楹联:“颍水分支源远流长,蓝水无非颍水;岐山发脉岗连岭续,岐山即是南山。”
30.虎邱双都枧头陈氏祖祠
位于虎邱镇双都村双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左右重建。楹联:“派分永福源流远;世奠双卿庆泽长”、“祖德钟双卿济美;孙支振颍川源流”、“永福支出承介福;双卿世卜叶正卿”。
31.西坪百福湖坵坪陈氏祖祠
位于西坪镇百福村,为百福村陈氏宗祠。楹联:“百千载勿忘致敬;尺寸肤宜念先傅”、“舜帝历传,巨族万世耀祖宇;颍川衍派,小岵传芳发源长”、“湖水怎常清,福潭双溪源流远;坵坪湖永奠,颍川百尺世泽长”、“湖镜分明照彻堂中俎豆;坵坪秀雅添来界外帐屏”。
32.尚卿尤俊高严陈氏祖宇
位于尚卿乡尤俊村,为尤俊陈氏宗祠。宗祠背靠枕头山的土地山峰,面向草埔坪山,始建于后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1987年重新修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172.5平方米,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清代建筑风格。楹联多为名家所撰,有“迁坪岭而蕃尤俊,源源有本肇基业;分颍水乃拓高岩,世世克家崇明禋”、“士农工商各执一字,便是祖宗肖子;仁义礼智统行四端,堪称宇宙完人”、“木有本水有源,子孙勿忘先祖;左为昭右为穆,敬谨总在后人”。门联“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宗庙之礼玉帛云乎哉”。厅堂横梁悬挂“旌义”、“选魁”、“明经”等匾额。
33.龙涓安美陈氏后裕堂
位于龙涓乡安美村,为陈氏安美派开基宗祠。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左右,最早为草厝,后翻建为土木结构。明万历十年(1582年)后多次重修,最后一次修缮于1996年。二进大厝式,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楹联:“后镇举魁望有魁,文武双全光珊格;裕存安美期长美,昌隆万代耀颍川”、“梅花福地有谁识;元美陈公吾祖开”、“后超前开基所愿;裕胜昔为祖之心”。
34.龙涓庄山陈氏瞻远堂
位于龙涓乡庄灶村,为庄山陈氏大宗祠,系龙涓庄山庄灶、新民、上下半岭、良安、连祠、茅湖、溪打、茶溪、崎畲、竹班寮、福鼎等11个自然村落的陈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坐北朝南,仿皇宫式建筑,土木结构,屋顶燕尾翘脊,门面用精雕细刻的木屏构成,可自由拆装。祠前有照墙,占地400平方米。历史上曾多次修茸。1958年在原址依旧规制重建,1977年侨亲募资再修,古朴大方。门匾“大宗祠”系清康熙年间进士陈迁鹤所授。大门联:“追祖念宗源永福;继往开来镇庄山。”
35.龙涓内灶里佐陈氏宗祠
位于龙涓乡内灶村贝山,为庄山村陈氏宗祠,背倚凤山为屏障,面向龙砂、鼓山为案。旌旗为形,铁炉为穴。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构茅舍,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扩大规模重建,前后历经三次修葺,2000年最后一次重修。一落,宗祠坐庚向甲,建筑面积324平方米,庑前廊上栏杆半围,规模依旧,石柱琉璃瓦更新。堂中悬挂“拔元”、“七叶衍祥”、“选魁”(两面)、“急公好义”等匾额。楹联“启宇发祥,五世七房门户;奏星聚簇,一家卅里江山”、“凤髻为屏,羽翼飞扬增物色;龙砂作案,风云变化振天衢”。门联:“颍川衍派,分支贡川永福;里佐开基,承泽九三亲宗。”
36.龙涓举溪陈氏宗祠
举溪陈氏宗祠名为“新聚堂”,位于龙涓乡举溪村后竹垵。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1986年重修。土木结构,二进十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堂内大厅悬挂“奉正大夫”、“大夫第”、“都阃府”、“瑞应重熙”等匾额。门联:“新匾欣题威凤舞;聚庭喜看祥麟腾。”
37.龙涓福都陈氏祖祠
位于龙涓乡福都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2002年春,族人陈立教等发起捐资修建,次年竣工。祠坐西北朝东南,石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十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楹联:“颍水分支,源远流长通涓水;历山发迹,父慈子孝衍都山”等。
38.官桥虞宗陈氏祖宇
位于官桥镇吾宗村中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历经多次修缮,雄伟壮观,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祖宇门前三池藏辉,屋后绿林献瑞,环境优美。面朝铁峰山圣地,背负圣泉岩名山,左倚五虎拜狮奇石,石呈金牛望月美景,世称“圣地钟灵”。祖宇大厅有“誉满乡坪”、“共纾国难”、“解元”等牌匾。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均举办祭祖活动。楹联:“虞舜孝双亲;宗尧睦九族”、“紫菜至微亦可荐;子孙虽富不如贤”。
39.龙门山头陈氏笋山宗祠
位于龙门镇山头村山头林。始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1994年再修。楹联:“天威严咫尺;臣节使琉球”、“颍川衍派源流远;南院分支世泽长”、“葛竹当前玉笋班联光世胄;铜锣拥后金钟大响振家声”。
40.龙门翠坑陈氏白叶堂
又名翠坑陈氏大宗祠,位于龙门镇翠坑村白叶角落。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几经修葺、重建。祠坐东北朝西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八间,建筑面积133平方米。楹联:“派衍开封被德泽;支分白叶振宗风”、“柏苍奕世绳祖武;叶翠群伦竞芬芳”。
41.蓬莱联中田后陈氏宗祠
位于蓬莱镇联中村田后。平屋,1994年由马来西亚族亲陈天木集资12万元重建。楹联:“田舍维新守成祖武;后尘效步借鉴前车”、“田畴衍沃,且喜得天独厚;后进多才,龙宜处世谦和”。
42.金谷深洋陈氏全福堂
位于金谷镇深洋村,为深洋村陈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堂中悬挂“孝节旌天”匾额。
43.福田丰田陈氏福寿堂
位于福田乡丰田村,为丰田村陈氏宗祠。始建不详,历经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风格,土木结构,二进五间,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44.金谷东溪陈氏宗祠
坐落于金谷镇东溪洋中村秋尾墘,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民国27年(1938年)重修,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堂中悬挂“司马”、“德行可钦”、“贡元”、“明经”、“进士”、“女魁”、“武魁”、“天生节孝”、“陆军少将”、“万安总镇”等匾额。楹联:“源来颍水,流壮东溪开泰远;本植永春,支繁冠度展丕谟。”
45.福田陈氏奉先祖宇
位于福田乡双垵村,现为双垵、尾洋、丰都3村的陈氏祖祠。始建于清初,居双髻山脉田螺形穴,坐坤向艮,辛未、辛丑分金,1970年被拆除,1982年简易重建。2004年7月19日,三村两委牵头动工,按历史上方向、范围重建,11月26日竣工。为石砖木结构、五爪三樑、具有闽南祖祠建筑风格的小五间平房,建筑面积146.6平方米。内有“奉旧章,焕重文,文子相承光万世;先宗信,厚感德,德星环聚耀千秋”、“奉盛奉醴如将见;先祖先公实式凭”、“奉法无私皇继序;先民有作大贻谋”、“奉天地灵气,华屋时时高朋满座;先乾坤神韵,贵胄代代才俊盈门”、“奉世间德,祖传恭俭高风举典范;先天下奕,代有家国良材为事功”、“奉宗铭祖,地灵人杰,诗书无俗句;先创后享,源远流长,仁德有遗风”等楹联。
二、墓葬
1.陈光绪墓
位于罗山金钗,俗称“金钗墓”,坐辛向乙,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葬,1996年重修,分金依旧。陈光绪,湖头镇后溪大成派陈氏开基始祖。
2.陈云先墓
位于祥华乡多坑凤形大石下,宋淳化三年(992年)葬。陈云先,祥华乡旧寨村陈氏一世祖。
3.陈文举墓
位于祥华乡旧寨村湖岭虎形仑,宋咸淳十年(1274年)葬。陈文举,为今祥华多坑的詹、陈氏复兴始祖。历代以来,詹、陈两姓共奉祀。
4.陈敦仁墓
位于凤城镇美法村后格。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美法村陈氏一世祖。墓祭农历八月初四。
5.陈元美墓
位于龙涓乡安美村上保,俗称“虎仔墓”,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葬。陈元美,陈氏安美派开基始祖。
6.陈昆实墓
位于尚卿乡长林内,坐卯向酉,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葬。陈昆实,西坪百尺陈氏开基始祖。
7.陈满生墓
位于官桥镇官郁村曾郁,地名“墓林内”,明成化四年(1468年)葬。陈满生,虞宗陈氏开基始祖。
8.陈仙玛墓
位于魁斗镇大岭村屏岩山,地名“水湖”,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葬。陈仙玛,大岭陈氏始祖。
9.陈公荫墓
位于长坑乡南斗村旗鼓山,坐申向寅。陈公荫,南斗陈氏开基始祖。
10.陈遂墓
原葬于蓝溪桥头,1998年因公路建设迁至阆苑岩山中。陈振珠作墓志铭。陈遂,同美陈氏二世祖。
11.陈冬生墓
位于湖上乡格头村五龙隔坵田,坐丙向壬。葬于明。陈冬生,湖上乡格头村陈氏始祖。
12.陈碧廷及妻吴氏墓
位于蓝田乡进德村,穴名“蜈蚣吐珠”,葬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为陈碧廷与妻吴氏合葬墓。历代多修筑。陈碧廷,乡饮宾授八品顶戴。
13.陈朝栋墓
位于桃舟乡桃舟村。陈朝栋,民国期间惠安县县长、安永漳警备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14.陈资直墓
位于蓬莱镇联中村赤崎头。为陈资直与妻宁氏合葬墓。陈资直,蓬莱镇联中村寮内陈氏一世祖。
15.陈世荣墓
位于凤城镇吾都村侯厝,穴称“龙虾出海”,与妻廖氏合葬。陈世荣,凤城镇吾都村陈氏始祖。
16.陈奇宗墓
位于城厢镇福洋岗洋沙坂田中,葬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陈奇宗,字道翰,号泰垣,城厢镇虞都三落脚陈氏先祖。
17.陈鞠我墓
位于湖上乡雪山村溪尾尖仔仑,葬于清,坐乾向巽兼亥已,穴称“天虹灌水”。陈鞠我,湖上雪山陈氏开基始祖。
18.陈朝惠墓
明墓,葬于尚卿乡中山村隔尾水埕顶,坐庚向甲。2000年重修。陈朝惠,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陈氏先祖。
19.陈祥钦、陈祥鋕墓
系龙涓庄山陈氏二世祖陈祥钦、陈祥鋕昆仲的合葬墓。位于龙涓庄山湖弼崎仑寨北侧,葬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坐南向北,形称“倚壁扫帚”。墓碑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彩云、月亮图案

人 物  一、人物传
陈 光 绪
陈光绪(?—958年),号五阆,五代后唐特请进奉幕府参军。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因政局混乱,陈朝翼带长子光绪及次子荣绪入闽南抵温陵入永春,再移居小溪场大成(今安溪县湖头镇后溪一带)。光绪为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里人得其恩惠,名其山为“陈五阆山”。为湖头后溪大成派陈氏开基始祖。
陈 惟 安
陈惟安,安溪县光德里(今凤城镇美法村)人。据《美法陈氏族谱》称,惟安身长九尺,腰围五尺,以勇力著名,有司荐为力士。从征有功。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杨元帅奏主封为总兵。
陈 迁 鹤
陈迁鹤(1636—1711年),字声士,号介石,又号景南。安溪县崇信里(今祥华珍山村)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廪生中式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会试第三名,殿试成进士,选庶吉士,其才学得李光地赏识。陈迁鹤尤精于《易》,书法学唐代李邕,骨力遒劲,屡蒙清圣祖赏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中允、侍讲、侍读,至左庶子,掌左春坊事,直南书房。70岁致仕归里,为乡里做了不少好事。著作有《易说》15卷、《上峰堂文集》2卷等。
陈 万 策
陈万策(1674—1734年),字对初,号谦季。安溪县崇信里(今祥华乡珍山村)人。清初著名数学家,詹事府詹事。幼颖悟,9岁能文,17岁时学使拔他为全县童生之首,不久被选入国子监学习。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参加顺天(京都)乡试中式第一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进士,选馆后即为武英殿纂修兼蒙养斋纂修参修子平诸书。康熙六十年(1721年),任翰林院编修,被召往热河行在,因词采华赡,深受赏识。清雍正二年(1724年),万策奉派主持湖南乡试,事竣擢升中允。雍正四年(1726年),升为詹事府詹事,充讲官,掌管起居注。雍正十一年(1733年),迁侍讲学士,奉派教习癸丑科庶吉士。
万策教习有法,后学仰为山斗。他受算学于梅文鼎,著有《中西算法异同论》一文。著作有《四书制义》2卷、《馆阁丝纶》2卷、《近道斋诗文集》8卷。
陈 宗 达
陈宗达,永安里同美乡(今城厢镇同美村)人。拜唐桂生为师,虽资不甚敏,但发奋攻读,文思大进。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历任延平、建宁两府教授。勤慎廉介,著有贤声。
陈 元 锡
陈元锡,永安里同美乡(今城厢镇同美村)人,陈宗达族亲。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登进士第,选任仪征县知县,后升刑部主事。
陈   圣
陈圣(1823—?年),字址盘,号廷铭,崇善里彭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人。为人豪侠,正直无私。清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初,陈圣暗中与吾都陈羡兰招集数百人,推吾都武解元陈陆书为正元帅,陈圣为副元帅,陈羡兰为军师,在吾都乡溪沙埔竖起“除清复明统兵大元帅陈陆书”旗号,发动农民起义,进攻县城西门。起义失败后,南渡新加坡,不知所终。
陈 浚 芝
陈浚芝(1865-1898年),字瑞阶,号纫石,长泰里经岭乡(今城厢镇经岭村)人。其先世渡台,定居新竹县。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浚芝举孝廉,授知县,后擢五品衔,候补周知,诰授奉政大夫,著有《竹梅吟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清廷割让台湾后,义愤填膺的浚芝携眷内渡,归安溪,掌教考亭、崇文两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登进士第,无意仕进,归隐经岭。
陈 盛 耸
陈盛耸,原籍金谷乡溪榜村。壮岁往缅甸,侨居彬文那埠,初为行商,后经营米厂油厂,规模宏大,业务迅速发展,成为富商,拥资百万。平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创办缅甸安溪会馆时捐资4000盾建会所,临时董事会成立时被推为首任名誉理事长。日军南侵时已年逾古稀,为避难携眷回乡,以家乡动荡不安,暂住永春,不久即病逝。
陈 良 粮
陈良粮,祖籍城厢乡同美村,少壮旅居缅甸。初居滑独,为小商贩,后任粟业经纪,有了积累即自营米厂,先后于秉实洛、宋砌两埠建立规模宏大的米厂,设备完善,业务迅速发展,遂成缅甸华侨米厂业巨子,拥资百万,自奉俭薄。热心社团公益事业。民国24年(1935年)闽南大水灾,除捐汇泉州救济总会普遍施赈外,并自汇万元赈济家乡。抗日战争期间避难返乡,捐资倡办剑斗农械厂及县城印刷社。创办缅甸安溪会馆时首捐巨资建会所,历任缅甸安溪会馆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陈 朝 栋
陈朝栋(1884-1943年),又名孙梁,号基斋,感德里桃舟乡(今桃舟乡桃舟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入厦门回澜圣道大学就读,宣统元年(1909年)转福建甲种商业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奉派为安溪劝业员。嗣后任民军团级军需多年。民国14年(1925年)后任惠安县知事、安永漳警备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等职,曾获福建省长颁赠“清德长馨”匾。晚年返乡,被推为崇德中学董事长。
陈 丙 丁
陈丙丁(1888-1950年),官桥镇官郁村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远渡南洋,几年后与其叔陈廻义在印尼椰城开设顺美成公司,后发展成为印尼侨界著名企业家。
丙丁心系祖国,曾筹集巨款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获国民政府颁发的“爱国徽章”、“护法共和奖章”及“二等银质奖章”、“金质奖章”等,被誉为当时“印尼华侨中最负重望之一人”。民国25年(1936年)被聘为中央侨务委员会顾问。
丙丁热心公益,曾主持创办“曾郁小学”(今官桥中学前身),后又协助创办“蓝溪中学”。1926年,出资1万元为安同公路建设前期经费,后又募集股款30万元支持安同公路建设。抗日战争时期,丙丁又募集巨款支持祖国抗战。后又与钟铭选共同在官桥建立依新医院(今官桥医院前身)。
陈  铮(附:莫耶)
陈铮(1890-1940年),又名瑞金,字铁卿。金谷镇溪榜村人。出生于缅甸仰光。后随父回国,就读于“两广师范”,学成到本乡龙坑角落任塾师。民国11年(1922年),陈铮则弃笔从戎,卖业产买枪炮,投靠于民军陈岳、杨汉烈麾下,任第三旅少将旅长,后自兼县长。于是办学校,修公路,发行“建昌汇票”。民国18年(1929年),离开军旅,寓居厦门,开设“铁峰茶庄”。民国21年(1932年),陈国辉被十九路军剪除后,陈铮始东山再起,回乡当起“安南永三县边区联防总队长”,收集民枪,拥众自卫,并大力开垦茶园,设店经营粮食。在家乡营造“晚香别墅”。
其女莫耶(1918-1986年),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椰子、沙岛。自幼聪明,十岁即景吟有诗:“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风吹野花馨。”被乡人誉为才女。民国26年(1937年)投奔延安,后入鲁迅艺术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创作《延安颂》,歌声响彻大江南北,成为一曲激发抗日爱国热情的战歌,至今仍传唱不衰。
陈 岳 辉
陈岳辉(1891-1979年),原籍蓬莱镇,马来西亚丁加楼侨领,曾任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驻丁加楼领事馆领事,丁加楼福建会馆会长、永远名誉会长,创办丁加楼中华维新革文小学,获马来西亚苏丹王封赐拿督勋衔。
陈 文 晟
陈文晟(1892-1951年),祖籍蓬莱镇,其父是清代侨居马来亚的矿工,后成为矿业主,是马来西亚锡矿开拓史上的功臣之一。文晟在雪兰莪州叻思埠垦山填泽种植胶树,后在雪兰莪州、彭亨州、吡叻州经营锡矿,两项事业都迅速发展,拥有资金甚多,成为有名的富商。曾获马来西亚政府封赐太平局绅(J·P)荣衔。曾任教育机关及实业俱乐部等要职。
陈   体
陈体(1894-1934年),字孝山,金谷镇深洋村人。性格豪爽,练就一手好枪法。民国17年
(1928年),加入中国,为安溪境内发展的第一个党员。民国18年(1929年)夏任东溪党团支部书记。随后在东溪等地建立农会,开展革命斗争。民国19年(1930年),任安溪游击队副队长。此后,与陈仲琪带领游击队打击土豪劣绅。民国21年(1932年),协助陈凤伍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民国23年(1934年)3月2日,英勇献身。
陈 献 琪
陈献琪(1896-1979年),祖籍安溪县龙门镇山头村。1929年当选为菲律宾吧咾省省长,连任16年。1946年当选为菲律宾国会议员、副议长。
陈 日 定
陈日定(1896-1970年),原籍蓬莱镇新坂村科港,幼受中文教育,长大从事航运事业。1935年自创“瑞芳号”于新加坡福建街,经营汇兑业务,兼营土产出入口业务,事业蒸蒸日上。1946年后常年资助故乡育民小学。1954年参与创办工商银行,并任该行董事。历任新加坡安溪会馆常委、主席,保赤官陈氏宗祠总理、名誉总理,以及新加坡出入口商公会、新加坡树胶公会、星印商业公会等社团要职。
陈 番 西
陈番西(1899-1972年),官桥镇碧二村人。民国4年(1915年)远渡南洋到马来西亚,在机器厂当学徒,还偷偷学会汽车的驾驶和修理技术。三年满师后先当司机,后升机匠。民国16年(1927年)回国定居于漳州。先在漳浮、漳嵩汽车公司任机匠和机务主任。民国26年(1937年)与他人合办漳合兴机修厂。民国27年(1938年)后改进“汉口炉”(即木炭炉,其原理是利用木炭燃烧产生乙烷来为汽车提供动力),百公里能耗降低15%,被美国汽车制造公司争先购买,后被广泛运用。1952年省内货车使用率达70%。1953年在省汽车运输公司工作。1959年退休后居漳州。被誉为漳州第一个汽车修理的行家,事迹入编《漳州历代名人传略》。
陈 丙 丁
陈丙丁(1907-1984年),原籍安溪县城厢镇同美村。早年往新加坡经商,1950年与陈锦章合资创办同美公司。1953年两人又发起创办新加坡工商银行。1964年荣获新加坡总统颁赐公共服务星章(B·B·M)。
陈 仲 琪
陈仲琪(1909-1935年),又名传黎,金谷镇溪榜村人。民国17年(1928年),任聚英小学校长,在师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国18年(1929年)2月,加入中国,与陈体在安溪秘密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并任同榜农会主席、中共东溪支部书记。民国20年(1931年)3月,任中共安南永德特委组织委员;11月,任中共东溪区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东溪区成为安溪中心县委的一个中心活动区域。民国22年(1933年)8月,任安溪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民国24年(1935年)4月26日,在安溪县城英勇就义。
陈 乃 昌
陈乃昌(1910-2004年),别名罗光,龙涓乡新岭村人。民国16年(1927年)加入中国,民国24年(1935年)留学日本。民国27年(1938年)起任总政治部三厅对敌伪宣传主任,上海大厦大学、复旦大学、震旦大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发起活动。在此期间,先后在上海、南京、北京和日本东京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抗战爆发,在周恩来副主席的单线领导下,进行统战和情报工作。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研究室主任,中国贸易促进会委员,中国国际商会委员。
陈 锦 章
陈锦章(1910-1983年),又名陈大轮,祖籍安溪县城厢镇同美村。出生于新加坡,先后创办多家公司,均任董事长,还有多项社会职务。他是新加坡民主党发起人之一,1955年任该党中央理事会理事,曾任新加坡安溪会馆主席、名誉主席。
陈 锦 发
陈锦发(1910-1987年),原籍安溪县龙门镇翠坑村。2岁时随父往新加坡,1952年创办建筑承包商公司,后发展成为新加坡从事建筑业的名商。曾任新加坡安溪会馆第二副主席。
陈 江 苏
陈江苏(1915-2003年),原籍安溪县官桥镇官郁村。民国23年(1934年)往印尼雅加达经商,后创办印尼宇宙集团,并在香港创办宇宙银行等。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多有贡献。
陈 宗 基
陈宗基(1922-1991年),祖籍龙涓乡庄灶村,出生于印尼爪哇岛苏加巫眉镇。1955年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回国工作。先后担任中科院土木建筑研究员兼土力学研究室主任,国家建委黄土研究组副组长,国家科委三峡组岩基分组科技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部专家,中科院岩体土力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所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系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杰出的土力学专家。他先后当选为第二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四届全国侨联副主席。他精通英、法、德、荷、印尼五种外语,曾荣获比利时“利奥彼得二世一级骑士”称号等多项国际荣誉。
陈有火
陈有火(1925-2003年),福田乡丰田村人。民国36年(1947年)参加革命。解放后任丰田村支部书记,20世纪70年代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开路架电,创办学校,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深受群众好评。1970年多方奔走,请求在丰田创办国营林场,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1972年设立国营竹园林场丰田分场,197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国营丰田林场,为保护当地森林资源和环境作出贡献。被评为“开发绿色金库的有心人”。
陈 开 政
陈开政(1927-2002年),原籍蓬莱镇彭格村,早年南渡新加坡经商,与人合营茂兴企业私人有限公司PTJAYA ABAD KLMLA,经营化学工业原料。系新加坡安溪会馆第33届名誉主席。后移居印尼经商。在家乡彭格村捐资助建彭格小学。
二、历代科举及第名录
1.宋进士(含特奏名)
陈子木 陈椿寿 陈举龙 陈应鳌 陈雨润 陈雷焕 陈应雷 
2.清进士(含武进士)
陈迁鹤 陈万策 陈绍芳 陈亮世 陈科捷 陈廷科 陈宗达 陈元锡 陈甲捷 陈浚芝 
陈瑞芳
3.明举人
陈 璋 陈兴仁 陈大廷 陈洪图 陈凤翔 陈一道(武科)
4.清文举人
陈嘉章 陈鸣球 陈万宝 陈兆泰 陈万松 陈兆熊 陈冕世 陈朝璋 陈觉世 陈兴国 
陈旭世 陈冠世 陈有捷 陈联捷 陈鸿捷 陈 橓 陈源遥 陈清捷 陈兰枝 陈源懋 
陈有光 陈九畴 陈志荟 陈希实 陈寿勋 陈浩然 陈延清 陈大猷 陈承恩 陈文辉 
5.清武举人
陈卧龙  陈雄健 陈继俊 陈清照 陈河一 陈龙光 陈三捷 陈拔翠 陈宝光 陈德雄 
陈克勋 陈长安 陈六书 陈其登  陈辉凤  陈肇雄(清光绪二年武举人)    
陈起凤(清光绪二年武举人)   
三、非科第出身仕外职官(七品以上)名录
陈 道 陈 福 陈 谦 陈仰民 陈斌傥 陈尔侯 陈文翠  
陈章龙(兵部侍郎兼节度使,巡抚福建、台湾等省)
陈咸高(清道光年间直隶州司马,敕封儒林郎)
四、民国时期在县外任县、团长以上职务名录
陈朝栋 陈 铮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知职务职称学位名录

1.曾任副县(处)级以上职务名表
续表

2.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名录


陈振羽 陈垂民 陈觉万 陈梧桐 陈亚浙 陈火炎 陈天庭 陈砥柱 陈旭俊 陈金贞 
陈金灿 陈子根 陈芳顺 陈水笔 陈人园 陈泽琬 陈璋玲 陈华民 陈秋生 陈连柴 
陈奋飞 陈火车 陈百安 陈金华 陈仰辉 陈推迁 陈四川 陈贵良 陈天佑 陈金德 
陈园田 陈文立 陈振家 陈振贤 陈三才 陈春生 陈耀志 陈秀琴(女)  陈辉煌 
陈开河 陈呈祥 陈长发 陈大泳 陈挺秀 陈壬水 陈宝宗 陈双秦  陈 文 陈婉珍 
陈志敏 陈安丽(女)  陈淑贞(女)  陈国强 陈汉洲 陈发展 陈河水 陈大永 
陈石姑(女)  陈秀月(女)  陈美美(女)  陈金强 陈荣根 陈辽坤 陈文虎 
陈显过 陈高鸿 陈华山 陈培源 陈江树 陈素梅(女)  陈英花(女)  陈育伦 
陈旭俊 陈子民 陈樟树  陈朝宗  陈铭钟 陈祖伟 陈泰山 陈金成 陈振煌 陈达真 
陈建新 陈敏树  陈明锋 陈主义 陈子魁 陈惠倩 陈水银 陈跃琦 陈庭裕 陈康黎 
陈沧淞 陈银洁 陈永盛 陈合水 陈水土 陈铭隆 陈木兰 陈亚星 陈慕鸿 陈良图
陈永福 陈梅林 陈富华 陈兴安 陈泗明 陈有丁 陈基平 陈振恒 陈晓玲 陈川礼 
陈婉玮 陈培荣  陈景春  陈国振  陈晓辉  陈荣德 陈金辉 陈秀英(女)  陈进才
3.博士名录
陈宗基 陈志坚 陈松柏 陈少晖  陈振羽  陈怡谋  陈瑜(女)
六、已知在港澳台及海外安溪籍名人录
陈秋江 陈火耀 陈文华 陈怡谋 陈新明 陈石狮 陈宽成 陈侦祥 陈升祺 陈金火 
陈丙耀 陈月火 陈凯希 陈财和 陈土虱 陈江苏 陈松基 陈明祥 陈永新 陈文喝 
陈芳明 陈献琪 陈亚通  陈焕瑞 陈金隆 陈科场 陈金发 陈春生

南安陳氏源流

陈 姓溯 源
一、溯源
陈姓是舜帝的后裔,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陈得姓起自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以国为姓。 从金文中的陈字,是个极有意思的象形字。它的左边是猓作旌旗之状的,右边的为 战车的车轮,上载戈矛,下面则是土的会意。整个陈字的含义,是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保 卫疆域。黄帝时,战车已被广泛使用。商周时代,战车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装备。"陈"字古时有九种含义,其中有战阵的意思。宋代以前"陈"字古音为高轮车响声。其古音读法至今保留在闽南话语中。黄帝发明高轮战车,陈丰氏是黄帝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部落 ,聚居于今陕西岐山县西南陈仓山一带。"帝喾取陈锋(丰)氏女,生放勋(尧)。"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典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芒),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陈姓的血缘祖先舜即是黄帝的第九代孙。在有虞氏部落,陈氏是最为重要的一支,传至舜时,与黄帝族通婚,舜入赘做了尧的女婿 (上古时代,女婚便是全子),当了黄部落大联盟的酋长,因而尊舜为帝。舜即帝位,建都于蒲坂,故城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30里虞乡,俗称虞舜都,乃曰有虞氏。有虞氏部落支裔众多,子孙繁衍昌盛,构成华夏族和汉族的主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有虞氏部落中,陈姓是最重要的一支。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帝王的后人,把女儿太姬嫁给舜帝的后裔妫满(舜的5代孙)并封 他为陈(河南淮阳)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成为妫姓和姚姓的正宗。妫满死后,谥号陈胡 公,其子孙以国为姓氏。陈、虞、胡、姚、田同为帝舜之后,具有5姓联宗之亲。总的源流是:自第1世帝舜重华诞生之年起,至34世胡公满受封为陈侯之前1年止,共34世1181年,传代平均年数34.73年;自胡 公满受封陈侯之年起,至陈国灭亡(闵公卒年)之年,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传代 平均年数29.4年;自53世(胡公满起20世)闵公逝世之翌年起,至81世(胡公满48世)实公卒世之年止,传28世(闵公1世不算)662年,平均传代年数23.64年。陈姓为中国的大姓,陈姓的郡望遍及长江南北,有颖川、广陵、河南、下邳、东海、汝南、 武当、新安、庐江、冯翊、京兆等,陈姓的堂号分两种,以地名命名的堂号有:颖川、汝南 、下邳、广陵、河南等;以嘉言懿行命名的堂号有德星、德聚、绳武等。据传,陈实的6个 儿子皆为贤良之士,常与名士荀淑父子聚会,汉灵帝称之贤良聚居,如德星聚在奎宿之间, 因此陈实后人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陈胡公(满)之后有陈轸,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始祖。轸后有陈实,人丁兴旺,子孙多为朝 廷重臣,满门显贵,成为望族。实公之后有陈霸先,为南朝陈武帝,共传3世5帝;陈政,岭 南行军总管。其子元光,代父领兵,经9年征战,平息叛乱,安定南疆,尊为"开漳圣王" ;陈邕,唐中宗进士,官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的排挤,南迁福建。其三子夷行,由进 士第擢起居郎,累官文史馆修撰,侍读学士,开成二年(837)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陈洪进,以才勇闻世,累立战功,南唐后主命其为泉南等州节度使,宋间授武宁军节度使 ,同平章事,进封南康郡王;宋代,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再次南迁,陈邕后裔陈魁,率众93 人,移居福建宁化、上杭。他们生育繁衍,分支迁徙,成为福建闽南陈姓的一大支系。入闽陈姓以颍川陈姓为主,其主要支派有:
其一,西晋中原永嘉之乱,"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 。族谱记载,陈润"仕晋官散骑常侍,永嘉时渡江入闽",自此陈姓繁衍闽中;其二,唐高宗总章年间,陈实裔孙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率领固始58姓入闽,陈元光被誉为"开漳圣 王",其后代遍布漳泉,称为"将军派";其三,陈实之裔孙陈邕,唐中宗时登进士,官太 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挤,被谪入闽,其子孙在漳泉繁衍,又称"南院派"。其四,五代 南唐时,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任清源军节度使,开发围垦陈埭,促进泉州经济发展。陈洪进 后代,也成为泉州陈姓望族;其五,唐末五代,王审知入闽,又有大批陈姓族人随军入泉。 此外,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陈姓成批或零星入迁泉州。如宋仁宗嘉祐七年 (1062),敕令江州义门陈氏分居,入闽的有陈学成分浦城庄 ,陈显先分邵武庄,陈宗和分侯官庄,还有陈辛入泉,陈魁入汀。宋代朱熹在《陈氏族谱》序中写道:"千流万派,总归一源,叶茂枝繁,不离一本。其名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难',凤毛麟角,岂虚语哉!"颍川陈氏蔚成望族,始自陈实。实公德高望重,与钟皓、荀淑、韩韶誉称"颍川四长",彪炳史册 ,其子孙多为朝廷重臣,家道兴旺,满门显贵。凡实公派出,以"颍川"为总堂号。颍川陈 姓,人丁之兴,遍及海内外,成为当今陈姓渊源的主流。二、入闽
陈邑公衍派至20世孙陈仲昌,生二男,长应瑞,次应垓。应瑞公有三男,长作铿,分居店前 ,次作鉴,分居漳浦大坑,三作铸,分居下亭。作鉴先居漳浦大坑,后徙厦门山前(山场)。 派下体元公,生二男,长名名卿,字国肋,号多勤,次名贵卿,字国典,号多廉。元朝后叶 ,贵卿公开基南安溪美霞美畲。公有三男,长名萃,字霞溪公,定居霞美畲,分衍金街、双 塘、霞东、大霞美,生齿万丁。三名秀,号逸溪公,明代洪武癸丑(洪武6年,1373年)分居 安溪山头,分衍和平、仙都、官桥等10个村,人丁一万三千余众(1988年普查)。次名藕,字 圹溪公,兄弟析分,与其弟同时分居,公定居莲塘,分衍延布溪美、沃后、东田,蔚成近三 万丁巨族。莲塘支系衍派
一世祖藕,号塘溪公,妣蔡氏恭淑。生二男,长名孙漠,字厚滂公,开基全莲塘。次名孙谋,字龟图,明初分支开基长乐溪楣村。
二世祖厚滂公,三男,长曰植甲公,次曰植豪公,三曰植古公。
三世祖植甲公派下繁衍莲东碧轩、莲北、莲西,东田镇大仁内、公店、加冬井、畲格寮、溪美、沃后,1965年5-7月移民建宁县数十户,客居厦、泉、漳(南靖、角尾)及台湾、东南亚诸国数千人。三世祖植豪公派下分衍莲塘村莲东片、莲南片、莲北片土楼用后裔,1965年5-7月移民建宁县数十户,客居泉、厦及台湾、东南亚诸国数千人。
三世祖植古公派下分衍定居莲塘莲西片后塔角。
世祖各支系繁衍至今为第廿三代"声"字辈。
根据东头村现残存的、十分不完整的族谱上,依稀可见陈邕字样的描述,对照本宗祠大门后的"浯阳衍派"的横匾,以及金门"浯江"丁号,东头村陈姓来源应该是:颍川始祖,汉太丘长陈实公之裔孙陈邕,遭李林甫迫害,被罢官入闽,其子孙在漳泉一带繁衍,再由漳泉迁徙台、澎、金、马及南洋一带。陈邕的裔孙陈洪进后来任泉州清源军节度使 ,陈洪进的后代成为泉州陈氏望族,陈洪进的裔孙"庆公"(来自泉州安溪或来自金门不详) 到南安白石(碧石、东头)开发,成为南安碧石(东头乡)的开基祖。三、昭穆
东田村:七世开始设十四字。即"德耀宗邦君荣华,恩施奕世助永良"。1962年再续设十六字"靖霞传芳,昆仲泽长,贤明衍继,绵辉瑞祥"。
邱钟陈氏昭穆:
彬、煌、培、锡、沐、植、熙、增、钟、洵、朴、炯、垣、镜、清、杏、燕、均、铭。
东头陈氏昭穆:
第十三世以后的辈序是:
腾承启贤能 敬继禹之道 祖泽光前远
孙谋裕后长 诗书敦世业 簪笏振家祥
莲塘贵卿公派下昭穆
莲塘九世祖元振公生于清朝顺治庚寅年,卒于雍正壬子年(1650-1732)。公生三男,长尚弼,次尚蒲,三尚黎。尚蒲公生于康熙己巳年正月(1689年),取昭穆首字命名,推知贵卿公派下清初康熙年间始作昭穆:尚羲敦仁光世泽 存忠守信衍芳声
家傅诗礼尊谦让 学绍箕裘毓俊英
垂裕后昆培植远 仰承先德本源清
文章华国多才士 炳耀星云瑞泰平
新蓝陈氏
秉文启子于嘉伯仲怡 和世必光荣台鼎卿
尹辅弼君侯建勋 成节用昭孙谋
诗山霞宅陈姓昭穆
字行 一广永颜崇体怀甫孟仲
弈世公卿 贻谋宏远 植德茂昌 子孙振绳 万亿其臧
名次 国家熙醇 祖宗创垂 燕翼来昆 孝悌忠信 遐迩同遵
新增字行 钟灵毓秀 贤哲华章 建勋立业 隆庆辉煌
新增名次 诗书兴教 启迪智聪 奋勉增进 兰桂联芳
四、外迁
南安梅山新蓝陈氏自七世后为谋生逐渐向外拓展,有分至九都狮头乡,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山美水库而再移同安、漳浦等地,人口有3000多人。又有移居台北,基隆等地5000多人。还有移居菲律宾万余人,移居香港4000多人,少数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谱 牒
诗山霞宅陈氏族谱
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至入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先世集有全谱,迨嘉靖壬戍,公元1562年间,遭乱而谱付之火。斯时,七世祖叔坏远公恐年久而谱废,爰是问故老 略修大概。康熙八年己酉,科举人拣选知县九世祖叔发其字浴日北旋河南光州固始,集成颍 川谱图。值于康熙己巳即1689年,霞宅陈氏族谱开编创立。至2001年辛巳,期间共八次续修 。明末清初,霞宅陈氏先辈支分派衍,迁徙外省别县聚居成族者浙江温州,江西铅山。在台湾之台北、桃园、苗粟、基隆等蕃衍已达二千余人。飘洋过海谋生于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 等亦达千人以上。有迁徙于惠安、福清、泉州、永安等地皆蕃衍昌炽。然有部份外徙海外及 他乡因世远代湮,久年失去联系无从可考。1998年冬至2001年10月,历经三个寒暑霞宅陈氏族谱第八次续修完成,全书共三十四卷,毕成大集,修录健在人丁13000余人。
东田陈氏
东田陈氏族谱历代均有重修,保管较齐全,有唐欧阳詹拜选《太祖龙湖公(陈元光)行状序》 ,宋朱熹《紫阳朱文公裨政书序》为东田名人陈黯著作写序等珍贵文字史料。新蓝陈氏族谱
官园开族以来六百余春秋,族谱近四百年前才有记载。
一、历次著谱、修谱序录:
第一次著谱,明隆庆五年辛未七月(公元1571)邑庠生十世子抑旋溪先生著。
第二次修谱,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
第三次修谱,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
第四次修谱,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
第五次修谱,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
第六次修谱,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
第七次修谱,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第八次续谱,于1993年开始筹备,2000年全面铺开。
二、族谱概况
据现存较完整的第七次修订的族谱,大体分为二大类,一是总谱,二是分谱。
总谱有两卷共五本。
分谱:即支派世系图表和谱牒,共十六卷。
分支台湾支派另刊三本,合计24本。
本次续谱(第八次)设想依前次分为二大类。

南安洪氏源流


洪 姓
溯 源
一、溯源
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传说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认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献是唐元和年间林宝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共工之后所建的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后为周 文王所灭。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所著的《容斋随笔》说:"姓 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又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极力否定《元和姓纂》中关 于"共工之后避仇改洪姓"之说。他认为,洪氏源出于共工,"本曰'共',《左传》所书 晋左行共华,鲁共刘,皆其裔也。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另,今河南 辉县西周时曾是功臣的封国,也称"共国",后来为卫国兼并。共姓后代在姓氏 旁加水,改为洪姓后,不断西迁,秦汉以后,定居于汉中一带,尔后又迁徙蕃衍于甘肃敦煌 ,故以敦煌为堂号。至唐代,洪氏后裔分二派南迁。一派居安徽歙县(后南迁江西乐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后,又不断向东南一带迁徙,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讳改姓洪的。历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犹的名讳而改姓洪的。
洪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宣城 (今属安微)、武荣翁山(简称"翁山",今属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据说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号为"六桂堂"。称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进士,分迁各处,分姓翁、方、江、洪、龚、汪六姓,称"六桂联芳" 。然从目前有关"六桂堂"渊源的资料看,诸说纷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厦门大学教授 陈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一书列举了六桂渊源三种说法的资 料:一、晚唐说。 云霄《云阳方氏谱牒》载六桂联芳始于晚唐昭宗年间。二、北宋说。《六桂堂族志辑要》、《六桂渊源总述》则称翁乾度居莆田竹啸庄,生六子皆为宋朝进士。三、避乱说。台北六桂 宗亲会记载,宋太祖建隆年间,翁乾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阳,时因世乱,胡夷侵袭,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他认为"六桂联芳"虚构的成分很大,传说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缘关系。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乾度系五代十国时的闽国 人,确生有六子。后闽被南唐所灭,为避祸,六子分六姓。入宋后六子全部恢复翁姓参加考 试,都中进士,故称"六桂联芳"。因此,现在的"六桂堂"是一种联谊,不是宗亲。但从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谱看,南安的洪姓并无任何一派的先祖从"翁"改姓"洪",与六桂堂 毫无血缘关系。二、 入闽
关于洪姓入闽的记载,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58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 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同安小嶝岛。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迈(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南安丰州)、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 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
三、 蕃衍
在漫长的岁月中,洪姓通过多渠道迁徙南安,不断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
石井古山洪氏 始祖菊轩,宋太平兴国年间由仙游迁入。裔衍水头后房等 。
石井岑兜洪氏 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岛迁入。
华美洪氏 始祖洪天凤。宋末咸淳间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大演。并分支码头洪山。
杏埔洪氏 宋末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镇杏埔。
英都洪氏 宋末元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陈顺斋,携子温斋为避 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权之孙洪天锡后裔。洪天锡子洪俊卿,因避难从武荣石竹迁英山,埋名隐讳别号九使。九使身后仅存一女 ,温斋入赘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 裔居英都10个村。丰州西华洪氏 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
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 由晋江屿头迁入。
石井仙景、崛斗、营前,丰州沃柄,水头油园,东田官田 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
四、迁移
历史以来南安洪姓迁居外地极多,不及细载。摘其要者:
古山洪氏有十三世洪源迁同安 岗头。华美洪氏有十二世洪日放迁福清县镜洋。码头洪山洪氏后裔,曾于明代分居仙游黄沙 、金田及浙江的平阳桥墩。英都洪氏东三房、东四房后裔在明万历间各有分支迁居浙江平阳 塘坡,还有一支分居福清县江口。丰州洪厝堀洪氏曾有分支福清龙田。至于历代以来各派系 均有外迁南洋诸国谋生而定居的,后裔遍及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香港、澳门自治区。近年来又分衍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国。改革开放以来,洪氏族人驰聘商海,遍居八闽各地,同时还分布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云南、江西、湖南、湖北、东北三省及西部地区。谱 牒
各派系洪姓均有族谱,但历经各种动乱,散佚损毁严重,旧本族谱所剩无几,近年来普遍重修。择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英都洪姓)
翁山洪氏共4次修谱,其版本为:一、明弘治版(1488)。洪阳道首编,载1-7世世系。二 、明万历版(1595)。洪庭时、洪有相父子主持续修,历时二十年,载1-12世世系。三、清乾隆版。乾隆十七年(1752)年退休在家的老翰林洪科捷倡议续修洪氏族谱。该族谱收录 明弘治版首编族谱及明万历版续编的族谱全部内容,并续修第13至17世世系。东四房洪佑生 和西长房洪世谦分别撰写重修谱序。博学鸿词进士洪世泽撰写了部分行状录。该族谱工程浩繁,文风严谨,记载详实,公允直书,且极具文采,堪称谱牒中之精品。现存乾隆版手写本 一套5册(共6册,佚1册)。为海内外仅存孤本。藏西二房裔孙洪榕光处。又有民国年间手 抄本一套,藏东四房裔孙洪春忠处。四、民国版(1944)。泉州商会会长洪恭树主编。铅印本。泉州正平印刷所出版。主要收录翁山洪氏渊源历史文献,科第缙绅名录等。国民党福建省保安纵队兴泉指挥部指挥官陈重题写书名,县长李天赐题词。该书现在所剩无几。五、19 92版《翁山谱志》。翁山学校教育基金会1992年出版。分上下二册。上册分为洪氏宗谱志、 古今人物志、文化风土志、山川经济志四卷。下册为翁山洪氏自一世祖起至1992年已传至二 十五世"礼"字辈的宗支世系图。洪瑞生主编。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 封面、题签,著名历史学家、党中央理论刊物《求是》杂志副总编苏双碧和泉州地方史专家 陈泗东分别写序。该谱志特点是"谱""志"兼容,体例创新,反映时代精神,备受称赞。 其中,上册又于2003年由翁山洪氏家庙管理委员会校正后再版重印。二、《南安蓬岛洪氏族谱》(华美洪氏)
清光绪年版,现存台湾省华美洪姓宗亲。1997年台湾宗亲携谱回乡探 亲,存有复印件在洪迪辉家中。谱序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华美裔孙洪浩然写的,记载了华美洪姓始祖天凤公及从兄洪天锡之子洪俊卿为避祸害分道扬镳,天凤公于咸淳四年(1268 )迁居蓬岛,洪俊卿埋名隐讳别号九使在咸淳三年(1267)由武荣石竹远避英山(英都)的史实。 三、《岑兜洪氏族谱》(石井岑兜洪姓)
民国年版。传有手抄本。该族谱记述了岑兜洪 姓始祖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小嶝岛遭倭寇侵扰而迁居岑兜定居,以及清初辛丑年海禁 迁界族人搬迁流离失所,直到庚申年(1680)康熙帝撤消迁海令族人才回归故里等历史事件 。一部蕃衍史,多少血与泪。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南安林氏源流

林 姓
源 流
一、溯源
中华灿烂的史籍,明确而详尽地记载了林姓源流。据中华书局刊印的《辞海》合订本载:林 ,"姓也,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 〉称:"比干,商代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少师。"现据众多历史资料概述如下:太始祖比干公,生于公元前1092年四月四日,沫邑(古称朝歌)人。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 ,纣王之叔,封于比,故名比干,乃黄帝第三十三世孙。帝乙时,佐兄巩固政权,呕心沥血;纣王继位后,受命辅佐,官少师,披肝沥胆。商末,纣王荒淫无度,微子去国,箕子佯狂 ,国势危殆,比干累谏,纣王积怒,遂杀比干,剖腹验心。暴纣还下令株连其亲属,当时比干正妃有妫氏怀孕三个月,恐祸及,即携婢女四人避难于牧野。及期于长林石室产一男,因 其地泉水淙淙,取名泉。周武王克商,即派大臣褒封比干墓,铸铜盘铭。并派人查得比干遗腹子,因生于长林石室,即赐姓林易名坚,拜为大夫,食采西河,后移封博陵公。博陵(今河北蠡县一带)乃林姓发祥地,比干即是林姓太始祖。比干卒于公元前1029年10月25日,终年63岁。葬于朝歌,即汲县北十五里(今河南卫辉市) 。历代帝王名贤谒比干墓,建庙立碑,景仰封崇,誉之为"万世谏臣之祖"。古往今来,无数炎黄子孙以比干为典范,激励自己高风亮节,为民族振兴,祖国昌盛,勇赴国难,以死报国。有两幅对联为证:"剖心明忠赤,精神赫赫齐穹壤;忠谏救国颠,烈气飘飘凛雪霜。" "天地同流,为万世谏臣之祖;凛然正气,显历朝忠烈之名。"始祖坚公自长林得姓后,苗裔最初居河南淇水一带,因其位于古黄河之西,故有"西河衍派 "之堂号。后博陵聚族,遂成阀阅。"或时迁而南渡;或世乱而北移;或受爵而西分;或因居而东徙",支派播遍九州。最为辉煌的一支派,东徙齐鲁,为孔门弟子的林放,问礼之本 在七十二贤之列,望称济南。林放之后裔礼,官太子大傅丞,晋怀帝永嘉元年由济南徙籍下 邳,遂为徐之冠族,辉泽下邳。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州板荡,衣冠卿相徙 闽居之有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唐定天下氏族,推晋安之林为甲姓"。一、入闽
入闽林姓,与其他各姓一样,都是从中原迁入的。就目前已掌握的资料确定,林姓入闽主要 分为四期:一是东晋明帝太宁三年,禄公奉敕守晋安,其后裔在八闽繁衍,是闽林的主流派 ;二是唐高宗时随陈政入漳的浦南林;三是唐末随王潮从河南光州入闽的固始林;四是宋初由房州辗转入闽聚居闽西的柴林。闽林主流派的始祖林禄公,因匡扶晋室,建立功勋,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之岗(今泉港涂岭)。其后裔世居莆田,至唐开元年间,晋安十五世万宠公,生三子:长韬公为阙下祖;次披公为九牧祖;三昌公为游洋(雾峰)祖。其后裔繁衍,在我省、在全中国,仍至全世界,多数为这支派。时至今日,闽、台、两广、海南以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各地林氏宗祠,都常见"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对联,这就是对闽林世系"九牧传芳" 渊源的概括和真实写照。三、南安诸林概述
①奎霞林:
系九牧长房,初居莆田前埭埔尾,移居仙游埔锦。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由仙游徙居奎霞 。肇基始祖旻斋公列晋安卅世。历七 百余年,传廿七世。在地居民八百户,人口三千二百多人;连同港、澳、台同胞,海外宗亲 计1万5千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旅菲4千余人,旅新加坡近300人,旅日100多人,旅港3000 多人,迁台数十人,旅居印尼、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美英法诸国的有100多人,全村侨属9 5%以上。字行是:"孔唐孙万象,昭代世泽长,贤良贻统绪,显耀重文章。"②瀛溪林:
开基祖济安公(属晋江锦马十四世),系九牧二房。元朝从晋江徙居南安卅六都宋园(后称溪 尾)。后裔分布在内厝、梧茂、落坑、前梧和草厝田头等五个自然村划属官桥镇,也叫顶林 ;溪尾、上林、尾头、楼仔、内外田头、砖仔埕和大盈八个自然村划属水头镇。总人口约17 000人。在大盈附近,还有下洪、溪南、西桥、水头、官厝寮。后埭头等村的林姓和瀛溪林 十三村合起来统称西林,辈份为:"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 "③山外林:
这支派,南宋末由仙游的三会里迁出,首居泉邑,再住榕桥,后定居山外(今称宣化)。开基 一世祖致政公,传至十三世时,才定昭穆辈序为:"廷允光祖德,修身学贤圣,传世筹增英 "。全村姓林,现住人口4800人。其间移居永春蓬壶、台湾、东南亚等地,人数不 亚于在住人口。由于建后桥水库,山外林割潭内角参与大埔村,还部分迁居彭美村,人数约 2000人,这部分林姓与山外林同宗同辈。山外林灯号:"九牧传芳"。④鹏洋林:
自南宋末由莆田迁入,先居顶溪美,后在鹏洋(今称彭美)埔边定居,据资料推算这支派应是 明朝初期入住鹏洋,灯号也是"九牧传芳"。现住人口3000余人。辈份为:"治源明廷允文卿,贻开家宗礼义兴,经伦德业孙谋远,科第传芳祖泽英。"⑤三堡林:
三堡村林姓由坑头、三舍桥、胭脂巷合成,其祖源皆出自九牧之派。而在明朝中叶由不同地 方迁入,采用辈份也不一样,一九四四年三堡林姓联手修谱,三合一采用贻穆辈序为:"世 德贻谋远,伦恩赐庆荣。"现住人口1100多人。⑥东后林:
明嘉靖年间由漳州海澄迁入。开漳一世祖--明经贡元授漳州府学正堂汝善公,传至五世邦 旭 公,生子五,长子璋公开基东后,传至今已第十九世。从第六世始编谱牒,昭穆辈序为:" 朝廷启汝,乃成佳世,忠孝友生,经伦华国,诗书赞绪,礼乐传芳。"现住人口3000多人, 并有迁居厦门、同安、台湾、东南亚各地。最突出的一支于明末崇祯年间,迁入仑苍镇丰富村,现住人口1600多人。"启"字辈时,有兄弟数人外迁同安琼头、马巷、另辟天地。其间 还有不少人到东南亚、台湾等地,仅在马来西亚的丰富村林姓侨胞就有600多人。⑦后埔林:
从漳州迁入,开基祖伯灵公,昭穆辈序为:"守仰物鹏,拔时士廷,日启孙谋,惠泽丰隆, 有志缵绪,绍述绵长。"现住人口1300多人。后埔林姓徙居东南亚一带为多,人口有1800多人。⑧福水林:
于明嘉清年间,由晋江古圳(今鲤城区江南镇)分居而来,属九牧二房藻公的后裔。开基祖朴 轩公系古圳毅然公之三子,开基福水后,没有编字行,直至五世凯园公(林奏功,清康熙39 年登进士第)始撰十六字云:"臣子应尔,惟忠与孝,慎持厥德,可以垂后。"已繁衍十七世,现住人口3000多人。传至五世时,二房分派南安官桥章田村目投芸定居,梅山诗溪村林 姓也由福水移入。清朝末期,福水林姓徙居东南亚为数不少。值得书一笔的是:康美的福水 林与松柏岭、竹林,丰州的素雅、后间、玉湖等石砻地区的林姓,俗称"六林"。⑨素雅林:
昭穆辈份为:"汝望尧舜文,世志伟承尊,垂克忠心示,元慰孝子孙。"1996年石狮市蚶江 镇玉山林姓修谱,发现第九世邦首公移居南安廿一都石砻清园内,经确认素雅林姓是邦首公 的后裔,因字辈各异,修谱时新编:"秉承忠孝,宝元圣谕赞明哲;雄镇晋安,贤裔南疆建硕勋。"今后字辈与玉山林姓统一。现住人口1400人。⑩后垅林:
开基始祖忠德公,由晋江西坪迁南安八都林坑,再迁南安十八都侯?尾崎,经过多次迁徙, 清朝顺治年间,后定居南安五都从政乡后垅堡居住至今。1958年建造水库时后垅林其后裔的一部分迁居新林赤土山。现共有在住人口1100余人,灯号:"九牧传芳"。家谱中新开字行为 :"金盌声清远,世代子孙贤。积善修德政,种梅发新枝。"(B11)林柄林:
开基祖安公,是九牧五房晔公的十七世孙。元至正年间避乱移居南安八都,初居官柄屯。子 真魁公筑室于林柄,置田产,立班户,振家声。自建基至今,历近650个春秋,已传廿五世 。现有在住人口800多人。自三世起,历代都有往外迁徙,且人数颇多,分布极广。南渡马 来西亚,发展至今300余人;移民泰宁下渠等地,人口也近300人。移居厦门、漳州、龙海、永春、仙游、福清、闽候、连江、平潭、福州、闽清、永安、永春、浙江温州、江西、广东 、台湾以及南洋等地。字行:"知,侯甸万邦,簪缨奕叶,奎璧联辉。"(12)山坪林:
向阳山坪林,分布于旗星、卓厝、土地盇、华溪及中董田,人口4000多人。始祖以仍公,九 牧六房派下,元至正(1341-1368)年间,由永春碧坑(现东平内碧)迁入南安八都。自开基至 今历650余载,已传廿五世。字行从十三世起用:"仲仁仕公卿,道学彰孔孟,文笔即经华。"由山坪林外迁的颇多,分布于福州、闽清、永春、永安、永春、莆田、仙游、泰宁和浙江等地,还有迁台湾、金门和马来西亚的。(13)林坂林:
开基始祖谦达公,为晋安三十二世,元初由上舍授朝奉郎,监漳州税院,迁居武荣南安十五 都林坂,现划属梅山镇璞山。水口村的林姓及码头镇内柯、金中村的林姓,都是谦达公的华 裔,现住人口8000多人。在林坂共同的祖祠里,保存着一部完整的清光绪19年修纂的,名为 《九牧林坂柯内林氏族谱》,字辈从十三世始编:"良叔明世,渊源有自,翼祀永昌。"清 光绪年间续编:"贻谋垂后,赐阙传芳,诗书踵起,允迪前光。"其间,有迁往福清、广东 、莆田涵江的,还有衍居台湾、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宗裔,人丁众多,难以统计,尤以菲律宾为最,约近千人。林坂林乃阙下林家"宋九牧"在南安派下的一支旺族。(14)登科林:
明朝中叶,钦五公从南安诗山上埕(现今的诗山镇红星村)迁入,开基了登科。昭穆辈序另有特色:"一世曰钦二世永,三世曰日四世宗,五宇六文七世缵,八仕九逢祖泽芳,十三曰孝 十四友,敬承家范孙谋长,修明伦纪昭先德,问礼敦仁绍古风。"现住人口1700多人。后在 九世至十二世之间,有裔孙移居龙海、漳州、南安的丰州;到南洋谋生主要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美国等,人数不亚于在村人口。(15)诗溪林:
诗溪林姓始祖金山公于明洪武初年,从仙游大济迁居永春南无石。后涉溪流南迁至此,初定 居溪之东畔,其村遂名溪东。金山公生有四子,历数世子孙繁衍,村落向溪流的西北岸发展 ,至今六百多年,现在住人口1万余人。现划属诗山镇声东、西上两村。其间,徙居菲律宾 、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国及台湾、香港等地,有近万之众。最近,江西上饶的黄塘、三清山等地林姓根据族谱来寻根,确系我诗溪林十一、十二世时迁徙的,现也有近万人。灯号: "九牧传芳",属唐九牧九房派下。传十一世始编辈行:"雕饰文明,丕振箕裘观上国;温仁笃宗亲,保世延长怡积厚。"后续:"兴邦开景运,伟业庆恢宏。"字行:"光其祖武,永 赐绵联绍克家;礼本隆昭代,生枝盛大在培深。"后续:"奋志宜刚毅,俊彦人中龙。"(16)杏莲林:
杏莲林包括金淘杏山村的枫紫兜、厚厝和莲峰村的坝垅、美园。肇基始祖观茂公,于明洪武 年间,由安溪依仁里(光孝村)迁入,至今传廿二世,现住人口2000多人。其间迁居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及台湾、厦门、泉州等地,人数不少。唐九牧派下。辈份讳行:"坦录清杏苑,开春景莲园"。续订:"殷仁福泽周礼典常,永垂为则允肇其晶。"字行:"文章资国本,忠孝振家声。"续订:"世德作逑前微克笃,明纪敦伦以序昭穆。"(17)亭盇林:
开基祖巨川公,系唐九牧端州刺史苇公派下19世孙。清初由安溪县镇府乡迁入莲峰亭盇后, 至今已传21代子孙,现在住人口约1860人。辈份讳行:"郡王世泽绵,忠应天庭大,籍统耀 芳声,前人思惠沛,承绪衍丕基,孙曾荣国泰。"字行:"州牧貊德音,祚永元宇熙,燕贻 垂令则,伯仲乃咸宜,文章昭奕礼,礼义守家规。"三世移民浙江平阳,四世移居永春湖洋 ;四世移居德化南埕。(18)石境林:
开基始祖朱大公,于明末由永春横口乡福中村福鼎迁入。与福中林同属大田吴山镇梓溪始祖 发旺公派下。历经四百余年繁衍廿代,现在住人口2000余人,旅居海内外,省内外约1000多 人。昭穆辈序:"元仕亢宗,祖德重光,克守定训,永世传芳。"谱 牒
在中州板荡年代,衣冠卿相纷纷南下,徙闽居之有八族,而林姓排在首位。俗语道:"陈林 半天下。"据考证这句话是指福建、台湾、广东而言的。所以在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福建 林姓属于一个庞大的家族,历朝历代的迁徙移居,都会编纂家谱、宗谱、族谱。在民间,流 传着各支派珍贵的家族史料。然而在"破四旧"及"文革",受到很大的损坏。近年来,南 安林姓各支派,纷纷都在重修祖祠,续修族谱。最值得一提的是: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 为弘扬比干爱国精神,激励海内外的林姓宗亲寻根谒祖,于1998年编纂了一部《海内外林姓 源流》,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的林姓宗亲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可以说是林 姓的总谱,有利于各支派相续查找线索。还有,就是梅山林坂保留二部清光绪十九年修纂的 宗谱,名为《九牧林坂柯内林氏宗谱》每部二十一卷,省姓氏研究委员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称该谱是:"宋九牧后裔中保留最完整的珍贵史料,对研究宋九牧源流有重要价值。"再 是,码头仙美村登科林姓,保留一部在1941年重修的族谱,由新加坡华裔复印一部(8本)送 回,由登科老年人协会负责保管,这在当今,不愧是一种好办法。南安各村的林姓家谱、族 谱,实在太多了,不一一罗列。

南安李氏源流

李姓 源流
一、溯源
李氏由来,有偃理之源。相传帝少昊的后裔皋陶,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皋陶担任大理的职务(司法长官)。皋陶之后,历虞、夏、商廿六世为理官,故称皋陶及后裔为理氏。 商末,理氏后裔理征,因执法不阿,得罪了纣王,被纣王处死。理征之妻契和氏在家奴的帮 助下,携幼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母子饥渴交困,摘李子充饥,得以活命。利贞感念"木子"活命之恩,遂改理为李。利贞的子孙后来在周期做官,十世孙李乾曾任御史大夫。李乾之子李耳,周平王时任守藏吏,就是著名哲学家老子。李利贞的十九世孙李昙为秦御史大夫,生有四子:崇、辨、昭、玑。长子崇为陇西太守,是 陇西郡始祖;四子玑为赵郡房,李玑的幼子李齐为辽东李氏始祖。李崇之孙李信,字有 成,官大将军,陇西候。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李仲翔,葬陇西狄道东川,其子伯考是陇西 、河东二郡主。后裔李虎,精武略,有功于国,封陇西公。隋末,李渊,字淑德,亦陇西成纪人。建立了大唐帝国,李氏称帝二百八十九年。李氏得姓三千年后,唐王室后裔向南方各省迁移。其后裔(包括赣、浙、闽、台、粤、桂),皆以《陇西传芳》作为家族的共同标帜。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公布为百家姓第一大姓。1982年统计,李姓占汉族总人口的7.9% ,居全国汉族人口之冠。1992年9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李氏根基在陇西",并批准修复李氏"陇西堂"。二、入闽
李氏入闽,始于唐代。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子李元祥,生于贞观二年(628)。贞观十一年(63 7),时年十岁,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先入订,徙状元崎。三十五岁(龙翔二年662年 )到永安大湖坑源开基。现存有"江王祠",为三明市文物保护单位。元祥之子李皎袭封江 王。皎之子祖丛袭封江王,流放于南安落籍。祖丛卒葬南安德教乡超庭里皇平山天砚冢(今 南安八都),俗称天孙墓,古迹犹存。三、肇基
李祖丛之子万康,名融,幼鞠养于南安县丞。李融于天宝十年(751)蒙敕申叙,得以恢复族 人身份,授南安县丞,赠秘书监。生四子:楚盌、晁唐、晁嵩、晁丛(晁隆)。天宝 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楚盌率诸弟侄和子尚昊五十余人勤王从军,授漳浦参军。甫宗乾元 二年(759)封五州节度使,因破安禄山有功,升云麾大将军。代宗宝应元年(762)封陇西开国 公,后卒于南安德教乡嘉禾里半林村(今南安洪梅镇仁宅村与东园村)。玳瑁山灵应寺供奉李 公祖师,称灵应祖师,俗名李应,法名文愈大师,据传是楚盌后裔。大师挂锡寺宇,后坐化 于山中加吊藤上。楚盌苗裔分布在德化英山、绣溪、沙堤。四、蕃衍
李元祥的第廿七世裔孙李君怀,祖籍同安南山山边。讳贞孚,号忆园。原配郑氏、继妣张氏 ,续妣蔡氏,均葬同安迎仙宫左闽粤大道旁。君怀生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十月初十辰时。 孝宗乾道二年(1166)乡试中举,录为泉州万户府参军;淳熙八年(1181)擢升濠州节度使; 后敕封五州节度使,加封南靖王。开禧三年(1207)正月十六日逝世。墓葬于南安大盈东岭 头西南坑落水蛇穴。李君怀传五子:汝淳、汝谨、汝诲、汝谟、汝谦,繁衍于漳泉五座名山,故号"五山李"。 
君怀之长子汝淳居南安大盈雄山,蕃衍新营、朴山、下厅、埕尾头、后坑、前宅、新厝、洋 美茂、御踏坡、陈林头、山头、圳盇、肖厝,九都新营、安溪感化里、同安果园、汀溪向阳 、溪湖、永安西洋、葛州,省外有广东南澳、浙江台州和港澳台及海外。君怀之次子汝谨(号恪庐)居同安仙店南山,传三子:长致敏,次致政,三致敦。
致敏居晋江崇明山,传四子:长子仲喧居龙溪福河,次子仲昌居广东大埔白叶大清社,三子 仲昭(进士、资政殿大学士)归隐后居晋江池店(号"凤池"),四子仲曜居晋江竹树下村(号 "凤竹")。致政,讳念三,号美岚,妣黄氏顺德。传四子:仲仁、仲礼、仲义(又名仲起)、仲祥。长子 仲仁居同安南山山边,传二子:天与、人与。天与的后裔:同安后滨、南安院前、莲边。莲 边一支承溪东,一支承菊江桑宅寨内,一支传同安肖垅。次子仲礼居同安山边,传四子:经 与、光与、巽与、学与。三子仲义(号义济)由同安南山仙店移居晋江仙店,传三子:宣义、 希靖、希泰。宣义居晋江新店(即雁山),希靖迁惠安东下坑,希泰迁永春东平。四子仲祥居 晋江乌洋,后裔迁南安蟠龙、蟠龙宣谕之子竹轩分派锦堂。继妣石氏微柔,传三子:长子崇 原居菊江桑宅,字校政,号十八郎,传二子:菊村、菊峰,堂号"凤山";次子乖,字崇青 ,号十九郎,十三岁(宋理宗丙辰年1256年)擅自随吴姓船下湛江,后走失被林氏寡妇收养于 高州三拓里,婚育三子无成。林氏病逝后,乖与妻相议改姓李,连育九子二女,蕃衍高州城 内外三百里,故号三百;三子乃育,字煌远,又字崇基,号二十郎,娶小嶝邱兆矶胞妹。生二子:孙助、孙奇。孙助为小嶝守御百户,洪武二年(1369)三月十八日,倭陷小嶝,孙助战 殁。孙助娶妻伍氏(不育)、王氏,传二子:德宗、显宗。德宗与王氏避同安古驿,成驿路李一派,显宗与伍氏于金门,成金沙桂林一派。致敦生五子:仲怡(居龙海金山)、仲愉(居漳浦西街)、仲恂(居海澄踏石里)、仲忄尉 (居金门浯江)、仲恺(居金门浯江山,五世孙文珍为园美始祖)。 君怀三子汝诲,传一子致曲。致曲传二子:仲文居兑山,仲进居同安小东山。
君怀四子汝谟居海澄己山(又称渐山),传二子:永福、永佑。永福传逸轩,居海澄己山;永 佑传有本,居厦门后埔。
君怀五子汝谦居南靖水头金山,传三子:致钦、致仰、致?,致钦传仲阳,致仰传仲雍、仲 隆、致?传仲征。
君怀之弟君迭,居南安浮桥(今属泉州),君怀堂兄君达传安溪湖头。
据梅山芙蓉乡志,在元末,有李氏一脉,徙居此地。乡志则言之凿凿,云初来时,人口稀少 ,人 不满十,家业更是薄弱。所从何来,一说河南固始,一说闽北,一说永县。有人考证推断, 至明代,李汝夏(谥号"白水散人")拯弊起哀,励志奋发,使宗族转向中兴,并首修族谱。 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芙蓉李氏祖先史料,有一大段散佚,无法查考,迫不得已,只好割裂 ,将元末李广孙,姑且定为开基祖。当时分春(长房)、夏(二房)、裕(三房)、秋(四房)、冬 (五房)兄弟五房宗支,至今已经681年,洋洋大观,繁衍二十四代,人口逾万。五、昭穆
南安石井溪东村(自九世起)
尔有启兴卿 鸿图开泰运 文章正达时
朝廷逢科取 世代显荣旗
南安石井淗江村(自十三世起)
荣华则立昭 明哲从孝友 忠诚肇兴隆
邦家辅履泰 庙宇起勋鹀
南安石井院前村(自十世起)
志于储景 华实并茂 孙子百世
辉光俎豆 德泽绵长
诗书礼乐 簪缨奕祀 荣国文章
朝政克昌 君恩臣报 惟孝作忠
南安蟠龙、锦堂村(自二世起)
弼拔伯德 若于如孚 实天肇衍
宜尔君子 长发其祥 垂裕来兹
新字辈
和宗睦邻 敬老尊贤 仁义孝悌
培育英才 克绳祖武 奕世丕昌
南安水头新营、朴山村(自四世起)
体克于以 仕甫卿尔 友实益谦
则式维庆 宣成孙道 其昌宗瑞
即绪周典 钦赞唐勋 左昭右穆
前裕后昆
南安榕桥祥塘(三十都)
国兆世善先荣茂 家传诗训后汪洋
书香丕振流芳远 耀族光宗永吉昌
南安榕桥
公卿侯世德 丕承远垂芳
南安九都彭口村(源自安溪石壁村安生分派)
(自三世起)天允弘国 学毓正光
(自十二世起)渊才亮茂 雅庆宏毅
仁礼敦庸 文敏诚笃
南安仑苍园美村(二十六都)
名伦(自十二世起)文士亨昭资亭植,宗功祖德典型敦
敬承锦衣绵世业 奕代书香泽长存(字伦)
启明孝友垂燕翼 修齐平治显扬光
孙子绍铭贻志守 忠贞仁义永传芳
南安园美白珩村
奕维文教 昆耀辉功 宗宏重宝
诗礼传芳 书培友德 拱景示昌
南安园美英溪尾(前字辈)
文士章茂宏 诗礼传家香
(台湾续今字辈)
功成昭模纪 奕世永流芳 子孙贤且美
南安梅山芙蓉村(十六都)
汝子延自 必世为宗 有建于国
引成斯志 用保孙贻 英贤鼎起
翌赞鸿基 景运开新 典常述祖
(新字辈)
大有建于国引成赐志 英贤鼎起贻赞鸿基
诗山内益李氏昭穆
名行:元亨为正 允绍孔嘉 斯以懋美 永垂光华
泰和同德 谦吉鼎明 顺通信义 久恒丰昌
字行:处孟景继宗 国卿世侯延
尔孙昭孝悌 法祖上丕前
忠诚宏炽盛 仁礼蔚嗣贤
兴得我邦基 济益厚福长
李氏郡望 陇西衍派
六、外迁
南安是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之一。南安石井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顺治辛丑(1661),沿海李 氏族人大多因参加郑成功抗荷复台战斗和为反抗清朝"禁海迁界"的迫害,溪东李氏有数百人东渡台湾,涌现了郑成功护驾左都督李启轩及李仕荣、仕华、学老等十八猛士,其后裔参加"开辟荆榛",长期居留台湾、澎湖。已来寻根问祖的有台中沙鹿、清水、大甲及台北等。顺治辛丑(1661),溪东李氏十二世孙李兴宇,由小嶝驾船往广东甲子登陆,初居北门头间, 蕃衍后代,其分布:东北、东南、城西、两东、东溪、新南、深割湖、陆丰、汕尾、惠州、 广州、香港等地。南安是全国著名侨乡之一。宋元时,泉州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正如北宋惠安谢履《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僻;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是南安华侨大量出国的写照。清初,人口迅速增长,耕地不足,生活难以维持,李氏族人离乡背井,纷纷出国谋生。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安南等国。1972年,南安建设山美水库,库区有7750人李姓移居同安,自成"彭口李"一派。
芙蓉李氏中兴之后,各业发展,家族鼎盛。不甘老死蓬蒿,移居海内外开拓者日众,以台、 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尤多。清康、雍年间,移台定居的就有370多人。亦有移居福州经商, 自立村社者。还有的迁徙金淘岭兜、岭脚、水磨等地开拓建乡。移外宗亲,三百多年来兴旺发达,人丁多达两万余众。谱 牒
南安李氏历来重视编修宗谱、族谱、家谱,保存着丰富的家族史料。明中后期屡受倭患及 清顺治十八年(1661)的"禁海迁界",族谱大多毁于兵燹。康熙癸亥年(1683)复界后,重建家园,再修谱造昭穆。又因"文化大革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近年来,各村、各房 柱续修族谱。1、溪东村《双溪李氏族谱》,康熙五十一年(1712)李瑞图编,乾隆十五年(1750)其子李开 汉续修,今存世系图。其私谱有:(1)雍正十一年(1733)李卿瓒《双溪三房下柱私谱》,近 年重修。(2)乾隆廿八年(1763)李图祥《双溪三房上柱私谱》,今已破损不堪。(3)乾隆卅六 年(1771)李图光续修《双溪长房私谱》。(4)嘉庆年间《双溪长房殿内私谱》。(5)同治甲子 年(1864)李运中续修《长房竹西私谱》。(6)光绪十一年(1885)李文煦《双溪二房私谱》。( 7)宣统元年(1900)李章晖续修《长房竹东私谱》。2、菊江村有:(1)《菊浔桑宅长房(顶份)族谱》。(2)《菊浔桑宅二房(下份)族谱》。(3)《 菊浔桑宅崇青分派族谱》。(4)《菊浔桑宅乃育公派族谱》。(5)民国甲申年(1944)重修《菊 江李氏顺期公派下家乘》等。3、园美《李氏族谱》文珍公派下,1991年十月重修。
4、院前《李氏族谱》于近年重修。
5、锦堂《李氏族谱》于近年重修。
6、原有《芙蓉李氏族谱》。
十年前,编写《芙蓉李氏繁衍情况简介》。
1997年,成立《芙蓉乡志》编写组,撰写初稿,反复讨论,多次修改,并定稿付梓。
诗山红旗村(内益)李氏
诗山内益李氏始祖系明永乐年间(1413年)肇基内益,现海内外人口近万人。族谱为1928年第 四次重修,至2002年第五次修谱。

南安黃氏源流

黄 姓
溯 源
一、黄姓始祖
黄姓始祖,乃黄帝六世孙陆终之次子惠连,因协助其兄樊 人治水有功,授封于黄国。帝封国之日,黄云现于南极,帝起而拜于黄云,乃赐惠连名曰黄 云,国为黄国。为授姓之始祖,亦为黄氏之始祖。云公之先者,黄帝、昌意、颛顼、卷章、 吴回、陆终为远祖也。黄国故地,于光州定城西十二里,即今之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淮水之南,黄河西岸之隆古乡。黄国故城址,于今犹存。
黄国历夏、商、周三代,春秋时与诸侯会盟尊周室,后被楚所并而国废,子孙散居楚、汉、 魏。故楚有春申君黄歇,是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秦昭王联韩、伐楚,公有辩才,使说秦王 止伐楚之兵,解楚之危,乃侍太子完人质于秦,留秦十六年,密谋逃归。顷襄王崩,太子完 立,是为考烈王,拜为丞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土地十二县。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 考烈王崩,歇公被奸臣李园谋害。后继至霸公、香公。霸公于汉武帝年代入仕,力行教化,实施仁政,路不拾遗,人心大悦, 治绩堪称第一,宣帝拜右丞。香公九岁丧母,侍父至孝,夏扇枕席,冬身暖被,世称孝子,名列廿四孝史册。勤敏好学,博通经典,京师誉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永元四年拜左丞。二、入闽
晋永嘉末年,五胡乱华,祖元方公同七姓衣冠(林、陈、郑、詹、丘、何、胡)随晋元帝南 渡入闽守晋安(今福州)。封开国公,居闽之乌石山,即今福州黄巷。公博姿质过人,博览 群书,有万卷书楼在三山石榴花洞。尝以道学倡闽,闽人知学,实公启之,闽之有黄姓,自 此始矣,公为黄氏入闽之始祖也。三、紫云始祖
元方公十一世孙冲公,妣苏氏生二子,长曰岸、次曰崖。岸公由侯官徙居莆田,生三子瑶、 典、乐。崖公由侯官迁莆田黄石乡,再移居泉州城西门内而居,生二子,长守恭、次守美。 守恭公,字国材,号一翁,唐嗣圣时卜居桐城。少习诗书,博通经史,斐振士林,时称"郡 儒"。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田七里,种桑养蚕纺绸,遂成巨富。为人慷慨,乐善好施 ,扶贫济困,世称居士长者。妣李氏生四子,长曰经分居南安芦里,次曰纪分居惠安锦田, 三曰纲分居安溪葛盘,四曰纶分居同安金柄。侧室司马氏,后生一子曰纬,分居绥安(今诏安高坑),合称五安公。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感桑树生莲花之瑞,舍宅建寺,寺内建有檀樾祠,奉祀守恭公之禄位,以志献地之功。初名莲花道场,后改名莲花寺。尔后常有紫云盖顶,又称紫云寺, 乃紫云黄氏开基之由来也。四、紫云南安始祖
守恭公舍宅建寺后,住宅仅存檀樾祠之地,子孙必须向外发展。公请求匡护禅师为四子择四方。匡护禅师择地南、惠、安、同四邑。某日公唤四子近前,依匡护禅师之嘱,随带禅师遗器袈裟裹铙钹,扬鞭启程,奔赴四邑。紫云长裔南安房。经公自开元登程,骏马停蹄南安芦里隍山,又名黄山,即今罗东埔头。为南安房肇基始祖。继传至春郎公(讳臂扬)兄弟三人,因避乱而入吕洋。兄弟三人仅知其一春郎公,馀者二人名讳未详。唯有除夕之日合族共祀春郎公,奉为吕洋一世祖。五、燕山黄氏开族始祖
燕山黄氏开族始祖答喇真公。
答喇真公,名贞,字真,燕人,故姓黄。燕没于元,元主姻于黄, 乃沿夷姓,姓答喇氏。公生于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元至元庚辰年(1280年)登进士,元至元中为南安县尉起, 历元世祖.成.武.仁.英四宗及泰定六朝,官凡六迁,历四十六年,足迹不离福建东部沿海,尤以南安为久,有惠政及民,民德之。泰定三年(1326年)卒于福州路海口总场总宪兵使官邸,赠"忠勇",从民意,归葬南安丰州西郊狮子山麓,复故氏而籍焉,以"燕山"志 其源。故答喇真公便成为闽南燕山黄氏之始祖。是江夏黄氏之一分支。燕黄入籍南安四十二年后,值朝代更迭,元亡明兴,黄族面临抄家灭族之虞,幸答喇真公在世,德政宏敷,敢于为民请命,奏罢海运积弊,解民悬,苏民困;轻徭役,薄赋税,流泽之广,积德之厚,深得南安百姓之拥护,之后其子孙能与人为善,各安分守己,以礼垂范,遵祖训,守族约,与周边百姓和睦相处,共荣共存。男耕女织,勤劳致富,乐善好施,有求必 应,亦得南安百姓之同情与庇护,甚至影响了当朝官员,如当时的泉州知府胡器,肯为公之 孙媳十房三世祖妣柯玉娘生前立铭时,在其撰写的铭文中称答喇真公为"前之名宦",这标 志着燕黄一族己扎根南安。家庙门前楹联:"家门九名宦,争光列传,伯仲二乡贤,崇祀专祠"。六、宗支蕃衍
(紫云长房)在春郎之前,南安房宗支如何蕃衍,旧谱无存,存者无载,难以稽考。春郎公之后大致如下
谱 牒
紫云长房
紫云黄氏南安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均有编纂谱牒。然而由于后人保管不周,有之流失、流散,又因"十年动乱",谱牒大部份被焚毁,现存者无几,严重影响家族谱之续编 。近年虽有有识之士,有志续编,但因史料匮乏加上"文革"神主被焚,欲考无据,以致断层者多,编纂难以齐全。今南安房两大宗支,吕洋宗支与芦川宗支已着手编纂。(吕洋宗支请向黄金星索取)。我芦川派,包括孚公派系(即埔头),仁公派系(即美林、溪后),恭公派系(即尾溪榜头) ,圭公派系(即五都纸花和仙游龙华),已从一世良庵公至十五世诸先祖,已编纂成册。十五世以下至新生儿续编试点工作,亦已完成,印刷成册。试点以四甲(一个村六千馀人)为 例。取得经验推广全面。各甲各支派正在着手筹备续编。美林、溪后、楼下和仙游榜头,清代均有编纂,谱牒保存完好。仙游榜头近年又重修编并印刷成册。
燕山黄氏
燕山黄氏开族仅七百多年,但自开族到明崇祯,族谱己经五修,由于历史的原因,族谱被毁被焚,残缺不全。20O1年开始汇编,目前己汇编成册,总计二十七卷(计二十八册),其中 总谱五卷(五册),分房世系纪实二十二卷(二十三册),近三千页,洋洋几百万言,字数 达二百五十万字之多,记载着开族以来的历史和世系。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杏塘白浪溪瀑布


                                             
白浪溪天造地設之奇觀                        

白浪溪,天地造化鬼斧神工。有西江月為証:

  直覺銀河懸掛,眼前綠野仙庭。迷人處頑石淙聲,峻峽奇流互映。

  樹隱飄綾雀喜,魚同浣玉潭馨。迎階九百日初升,寨仔亭大茶徑。

白浪溪源自天柱經閭洋王厝,集兩岸山泉澗水而成溪。再滙合庶溪後,流水一轉,直衝落差幾十米山溝,形成深潭。面積百多平方米,周邊巨石崢嶸,樹木參天,偉哉怪乎。其水深呈青黑色不見其底。曾有村民竭澤而魚,數十人合力勞師動眾,起軍動馬無功而返。離潭数百步,另一潭更是懸崖徒壁,深不可測,凡人勿近!據說仙人用五錢重的絲綫仍不測其深,故名【五錢潭】。

六十年困難時期,加上天災人禍,無處「討趁」,倉內遠年公爬上懸崖【掘柴頭】,不幸跌死。從此人心惶惶,更為森森寒骨。

白浪溪瀑布贊

  炎夏驚雷六月天,金浪瀑布掛山前;

  飛流直下高百尺,十八勝景生紫煙。

古人引人入勝傳說:【五錢潭】遮天蔽日。極為隱私,仙女來此洗濯戲水,而隨從待女屬老娘子,只能在另一潭洗滌,所以又叫【老婆潭】。

有史以來,此潭未曾乾過,也未曾為沙石填滿,可說奇跡,卻也無人夠膽猜測迷底。

【五錢潭】出口有塊巨石,水由岩石跳躍,奔流數十丈,濺起陣陣浪花,極之壯觀。尤是夏天,西北雨光臨,溪水暴漲,白浪滔天,水聲震地,大水沖大石,淚起水柱如白銀騰空,炊烟冉冉上升,一圈圈大大小小旋渦如蓮花盛開,【漏渚壁】從此名揚,成為詩山十八勝境之一。

在嶙峋怪石穿流而過的山澗,又形成一小潭叫【尖石潭】,當年三房又思公等人在此捉到一尾有耳朵的大「露鰻」,足足有九斤重秤翘。

白浪溪兩岸原有幾十棵古松,倜儻瀟灑!可惜躲不過五八年大躍進那道板斧--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