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谱文献
余姓 源 流
余姓,东汉应勋《风俗通仪》说是"秦由余之后",源于秦臣由余之名(由余也是黄帝的子 孙) 。据《史记•秦本纪》载,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因避乱逃到西北部的戎(古族名),后由余 在戎做官,春秋时,由余转入秦,受到秦穆公的礼遇与重用,任上卿,秦穆公37年(公元前6 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为秦"灭国十二,辟地千里,称霸西戎"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子 孙即用由余之名作姓氏,形成由、余二姓。当时由余作为秦国功臣,居于都城(今陕西凤翔) ,因此源于由余的余姓出于陕西凤翔。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一支定居于河南西部,一支 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后发展成为当地大族,所以宋《通志•氏族略 》说:余氏"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歙州、新安在今安徽,下邳、 吴兴在今江苏、浙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父子入闽,有余姓 随从前来,后在福建落籍。唐五代时王审知(862-925)亦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909年封为 闽王,当时有更多余姓亦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后部分转入广东、湖南、浙江、江西。到了 宋代,余氏基本遍及全闽,如仙游、罗源、安溪、南安、建瓯、漳州、顺昌、莆田、古田、 宁德等地均有余姓名人载入史册,所以《闽南旧志》说:"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 降,则莆田、仙游、安溪、漳州等地多余姓,其族蕃衍盖已盛矣"。此外,余氏在宋代还分 布于今江苏、江西、浙江、河北、湖北等全国各地。清代又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 有移居海外。余伯贤定居石井院下之后,生有四子,长子亨庇,于清代迁居广东饶平雁塔村 ,于今历20余世,有人丁2000余人。抗战期间,因避战乱,村中数百青壮年逃难到越南,故 院下的越南侨胞特别多。后来,越南当局对我侨胞无理进行排斥,逼使多数侨胞逃难到其它 国家。现在院下余氏子孙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旅居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澳 大利亚、奥地利、冰岛、印尼、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10多个国家,有的移居我国的台湾 、香港、澳门等地区,人丁1000多人。余姓在宋代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90位,而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名列第51 。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余姓排名40位。《百家姓》排名90位!余,与舍字同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上部为屋顶,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一侧面的房屋架构图。余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演化为第一人称“我”和富余之“余”,这均为房舍的引申之义,余的本义早已消失了。早期的余人是一群善于用树木搭建房舍的人,他们以房屋为氏族原始图腾,以树木支撑的房屋形表示氏族的族徽和名称。余人居住的地方带余字,建立的城堡称为余邑,最后发展为带余的国和姓。余的图腾见下图
余姓地理分布 当代余姓的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余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现上升再下降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五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重庆、湖南、云南、福建,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2%的余姓人口。河南为当代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余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豫鄂、川渝云、粤湘、赣皖浙闽四块余姓聚集区。
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余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河南东南、赣闽、皖浙大部、川渝鄂大部、云南、贵州西部、湖南北部、广东东部、广西西端、新疆西北,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居住了大约58%的余姓人群。在河南中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苏沪、浙江东北、台湾、湖北西北、四川北部、重庆北和南两端、湘贵粤桂大部、海南、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部;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0.7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37%的余姓人群。
余姓家谱文献目录 浙江仙居乐安余氏宗谱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二卷 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浙江黄岩芦洋余氏宗谱稿 民国年间 稿本,今仅存卷首 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安徽余氏族谱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第十二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七卷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卷 (清)余克制纂修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 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郡余氏家谱 (民国)余日院修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卷 福建省图书馆。
安徽休宁余绍贤堂族谱三十卷 (清)余家修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石印本十四册 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歙县蓝田余氏统宗世谱 (清)余天柱编 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 手抄本一册 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歙县余氏族谱不分卷 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木刻活字印本,缺卷首 上海市图书馆。 安徽舒城龙舒余氏宗谱十二卷 (清)余绍瑞、余恩聪等续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敦睦堂活字本十二册 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缺第一~四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建阳书林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清)余振豪等修传钞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 新安堂刊本十二册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手抄本一册 台湾。
江西婺源沱川余氏家乘 清朝年间 手抄本两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妇婺源长溪余氏正谱两卷 (清)余章耀等编 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安徽省图书馆。
江西婺源长溪余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余有横等修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 宝善堂活字本四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十卷 江西省档案馆。 江西黎川宏村西山余氏族谱八卷 (民国)余会元纂修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 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黎川县宏村乡余家排。
江西铜鼓余氏宗谱一卷 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铜鼓带溪高岭村榧子洞。 湖北余氏宗谱不分卷 (清)余崇福撰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 手抄本 湖北省当阳县档案馆。
湖北武汉丹徒余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余毓溥编辑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 铅印本一册 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新洲余氏宗谱十卷 (民国)余仲明、余朗卿续修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 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新洲县绿化乡周山村。
湖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 (民国)余希纯等续修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 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新洲县余集乡余集村。
湖北黄冈余氏宗谱 (清)余□□撰 清光绪年间 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卷首第一~六册、第一卷、第五~十卷、第十二~二十二卷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黄冈余氏宗谱二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骏勋编纂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 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 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黄冈余氏宗谱 (民国)余宗全、余正财等纂辑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 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第八~九卷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诗山余氏自一世始祖汪裕公以下至第14世命名均未有定式,自1729年第四次续修族谱时,新 编16字,作为命名定式,从维字行(第15世)起,则按此命名行列应用,谨录如下:命名行列:维、有、良、孙、敦、尚、文、章、大、振、宗、邦、令、名、日、隆。俱从上 。至今已蕃衍至第26世、邦字行。表字行列:为(从上)、人(从下)、宜(从下)、孝(从上)、 谋(从下)、国(从上)、斯(从上)、忠(从下)、侯(从下)、伯(从上)、卿(从下)、尹(从下)、 奕(从上)、祀(从下)、其(从下)、昌(从下)。院下余氏于第八世始编昭穆:志道诚德,依仁游艺;文人继起,行己端庄;忠君爱国,信义 传芳。族谱毁于"文革"岁月,1997年重新修谱。 |
余姓,东汉应勋《风俗通仪》说是"秦由余之后",源于秦臣由余之名(由余也是黄帝的子 孙) 。据《史记•秦本纪》载,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因避乱逃到西北部的戎(古族名),后由余 在戎做官,春秋时,由余转入秦,受到秦穆公的礼遇与重用,任上卿,秦穆公37年(公元前6 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为秦"灭国十二,辟地千里,称霸西戎"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子 孙即用由余之名作姓氏,形成由、余二姓。当时由余作为秦国功臣,居于都城(今陕西凤翔) ,因此源于由余的余姓出于陕西凤翔。秦汉以后余氏族人东迁,一支定居于河南西部,一支 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后发展成为当地大族,所以宋《通志•氏族略 》说:余氏"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歙州、新安在今安徽,下邳、 吴兴在今江苏、浙江)。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父子入闽,有余姓 随从前来,后在福建落籍。唐五代时王审知(862-925)亦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909年封为 闽王,当时有更多余姓亦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后部分转入广东、湖南、浙江、江西。到了 宋代,余氏基本遍及全闽,如仙游、罗源、安溪、南安、建瓯、漳州、顺昌、莆田、古田、 宁德等地均有余姓名人载入史册,所以《闽南旧志》说:"两宋以上,余姓无显者,自斯而 降,则莆田、仙游、安溪、漳州等地多余姓,其族蕃衍盖已盛矣"。此外,余氏在宋代还分 布于今江苏、江西、浙江、河北、湖北等全国各地。清代又有余姓自福建迁至台湾,此后又 有移居海外。余伯贤定居石井院下之后,生有四子,长子亨庇,于清代迁居广东饶平雁塔村 ,于今历20余世,有人丁2000余人。抗战期间,因避战乱,村中数百青壮年逃难到越南,故 院下的越南侨胞特别多。后来,越南当局对我侨胞无理进行排斥,逼使多数侨胞逃难到其它 国家。现在院下余氏子孙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旅居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澳 大利亚、奥地利、冰岛、印尼、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10多个国家,有的移居我国的台湾 、香港、澳门等地区,人丁1000多人。余姓在宋代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90位,而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名列第51 。
根据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主持完成、袁义达、钟蔚伦主编的《当代百家姓》里所发布的百家姓最新顺序,余姓排名40位。《百家姓》排名90位!余,与舍字同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上部为屋顶,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一侧面的房屋架构图。余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演化为第一人称“我”和富余之“余”,这均为房舍的引申之义,余的本义早已消失了。早期的余人是一群善于用树木搭建房舍的人,他们以房屋为氏族原始图腾,以树木支撑的房屋形表示氏族的族徽和名称。余人居住的地方带余字,建立的城堡称为余邑,最后发展为带余的国和姓。余的图腾见下图
余姓地理分布 当代余姓的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余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现上升再下降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江西、湖北、四川、广东五省,大约占余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重庆、湖南、云南、福建,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2%的余姓人口。河南为当代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余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豫鄂、川渝云、粤湘、赣皖浙闽四块余姓聚集区。
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余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河南东南、赣闽、皖浙大部、川渝鄂大部、云南、贵州西部、湖南北部、广东东部、广西西端、新疆西北,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7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居住了大约58%的余姓人群。在河南中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苏沪、浙江东北、台湾、湖北西北、四川北部、重庆北和南两端、湘贵粤桂大部、海南、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部;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4%——0.7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4.7%,居住了大约37%的余姓人群。
余姓家谱文献目录 浙江仙居乐安余氏宗谱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二卷 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浙江黄岩芦洋余氏宗谱稿 民国年间 稿本,今仅存卷首 浙江省临海县博物馆。 安徽余氏族谱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第十二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七卷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卷 (清)余克制纂修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 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徽州新安郡余氏家谱 (民国)余日院修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卷 福建省图书馆。
安徽休宁余绍贤堂族谱三十卷 (清)余家修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石印本十四册 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歙县蓝田余氏统宗世谱 (清)余天柱编 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 手抄本一册 河北大学图书馆。
安徽歙县余氏族谱不分卷 明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木刻活字印本,缺卷首 上海市图书馆。 安徽舒城龙舒余氏宗谱十二卷 (清)余绍瑞、余恩聪等续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敦睦堂活字本十二册 人民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缺第一~四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建阳书林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清)余振豪等修传钞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 新安堂刊本十二册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手抄本一册 台湾。
江西婺源沱川余氏家乘 清朝年间 手抄本两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妇婺源长溪余氏正谱两卷 (清)余章耀等编 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 安徽省图书馆。
江西婺源长溪余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余有横等修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 宝善堂活字本四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 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九~十卷 江西省档案馆。 江西黎川宏村西山余氏族谱八卷 (民国)余会元纂修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 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黎川县宏村乡余家排。
江西铜鼓余氏宗谱一卷 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铜鼓带溪高岭村榧子洞。 湖北余氏宗谱不分卷 (清)余崇福撰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 手抄本 湖北省当阳县档案馆。
湖北武汉丹徒余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余毓溥编辑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 铅印本一册 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新洲余氏宗谱十卷 (民国)余仲明、余朗卿续修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 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新洲县绿化乡周山村。
湖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 (民国)余希纯等续修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 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新洲县余集乡余集村。
湖北黄冈余氏宗谱 (清)余□□撰 清光绪年间 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卷首第一~六册、第一卷、第五~十卷、第十二~二十二卷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黄冈余氏宗谱二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骏勋编纂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 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 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湖北黄冈余氏宗谱 (民国)余宗全、余正财等纂辑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 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第八~九卷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