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 源 流
一、溯源
现存最早的战国史官所撰《世本》及各种辑本记载周氏均从后稷开始,西汉初年,司马迁写
《史记•周本记》也是以后稷写起,史料都认为后稷是周族的始祖。黄帝次子玄嚣生子娇极,妖极生帝喾,帝喾元妃邰氏姜〖HT5,7〗女〖KG-*3〗原〖HT〗生
子后稷,为周族始祖。
后稷的十二世孙故公?父由原来的豳南(今陕西省的彬县,旬邑县一带)迁到漆、杜之间的岐
山之阳的"周原"以周原为京城,后人称之为周族或者周国,其后古公伎父裔孙周文王以国
为氏。所以历史上有"岐阳启姓"之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周公旦在京辅佐武王、成王,他的采邑在周原,周公旦次子也留在京辅
佐周天子,其采邑也在周原,按照古代宗法理论;周公旦次子以周为姓。成为岐山周姓始祖
,次子的长子成为周姓大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平王少子烈,食邑于汝坟,后迁至汝南,以周为姓,为 汝南周姓始祖。
公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朝最后一个皇帝周赧王次子迁徒沛郡(江苏北部)改姓周,南
北朝至唐朝的"长安"周氏都是周赧王之后代,这一支为沛国周氏。所以周姓的绝大多数是在周朝前后,由姬姓分出来的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八大姓,现代的第 九大姓。
岐山村(原名高山村)周氏宗亲始祖广德公,系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人,从唐将军于公元八 九二年来闽封为中议大夫,居于龙岩双第社。
广德公的三继世荣达公始居双第社再迁清泉后乔迁浦邑为卿。
荣达公之五世安道公的第三子克一的长子立章生四子--端节、端平、端传、端仁;瑞仁公 生五子--大异、大哲、大义、大经、流劳。
大哲公,号后丰,于明隆庆壬申年(公元1572年)从浦邑图为卿挈子入泉开基南邑廿九都,地 名上霞(今岐山村上畲)。
仑苍联盟村湖西周氏祖可安公同其子廿七郎公号卓周,一同来到竹园(即今安溪县虎邱镇竹
园村,把卓周二字分开,以卓元为村名,以周为姓氏。其灯号仍旧不变,可用"武功衍派"
或"芦山衍派"。湖西开基祖德成公,系竹园二房人因感竹园族人多,家庭清淡,故在明代嘉靖庚申年率妻带
子来湖西开基,卜宅建产,开拓良田,兴修水利,以为今后子孙长久发展之计。后来人口逐
渐增多,盗贼四起粮食又不足供应,一些青壮年相继学习打铁,下乡流动打铁於附近地区。
有的迁往外地居住,如溪美、官桥、水头、石井、安海、石狮、厦门等。到清代末叶,往台
湾及南洋群岛的也不少。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几千人。目前在厝人口只有1200人。加上外迁人 口1000人,总数达2200人。
二、入闽
周姓入闽时间远久,漳州历史上第一个开科进士周匡物就在唐朝元和丙申科。而福州的周朴
中进士也在唐朝。说明唐朝以前周姓就有迁入福建。庄顶周姓入闽时间较迟。明永乐年间,
敏斋公由金陵入闽居住在崎口村,建祖厝、开古井,历居数代,后分居到溪美、庄顶、露江
一带。其中庄顶村人口较多,现在庄顶村又有分居到莆田、晋江、泉州、三明、永安、厦门
、漳洲、海外的印尼、新加坡、香港、台湾等等。总人口在5000人以上,以上周氏都是"歧
山衍派",而南安另一支较大的周氏东田岐山村的周姓也都是"歧山衍派",所以南安周姓 绝大多数属"歧山衍派"。谱 牒
湖西周氏宗谱是在清乾隆12年修编距今250多年,已破损不堪,纸张失落不整,於2001年组
织修编委员会,资金由群捐献,由各房搜集材料,以裔孙志民为主编,贤游仲献为副主编,
慈云为封面题字。瑞进仲宪文忠为顾问,历时半年才完成,由安溪印刷厂承印。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