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南安陳氏源流

陈 姓溯 源
一、溯源
陈姓是舜帝的后裔,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陈得姓起自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以国为姓。 从金文中的陈字,是个极有意思的象形字。它的左边是猓作旌旗之状的,右边的为 战车的车轮,上载戈矛,下面则是土的会意。整个陈字的含义,是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保 卫疆域。黄帝时,战车已被广泛使用。商周时代,战车是战争中最重要的装备。"陈"字古时有九种含义,其中有战阵的意思。宋代以前"陈"字古音为高轮车响声。其古音读法至今保留在闽南话语中。黄帝发明高轮战车,陈丰氏是黄帝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部落 ,聚居于今陕西岐山县西南陈仓山一带。"帝喾取陈锋(丰)氏女,生放勋(尧)。"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典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芒),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陈姓的血缘祖先舜即是黄帝的第九代孙。在有虞氏部落,陈氏是最为重要的一支,传至舜时,与黄帝族通婚,舜入赘做了尧的女婿 (上古时代,女婚便是全子),当了黄部落大联盟的酋长,因而尊舜为帝。舜即帝位,建都于蒲坂,故城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30里虞乡,俗称虞舜都,乃曰有虞氏。有虞氏部落支裔众多,子孙繁衍昌盛,构成华夏族和汉族的主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有虞氏部落中,陈姓是最重要的一支。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帝王的后人,把女儿太姬嫁给舜帝的后裔妫满(舜的5代孙)并封 他为陈(河南淮阳)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成为妫姓和姚姓的正宗。妫满死后,谥号陈胡 公,其子孙以国为姓氏。陈、虞、胡、姚、田同为帝舜之后,具有5姓联宗之亲。总的源流是:自第1世帝舜重华诞生之年起,至34世胡公满受封为陈侯之前1年止,共34世1181年,传代平均年数34.73年;自胡 公满受封陈侯之年起,至陈国灭亡(闵公卒年)之年,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传代 平均年数29.4年;自53世(胡公满起20世)闵公逝世之翌年起,至81世(胡公满48世)实公卒世之年止,传28世(闵公1世不算)662年,平均传代年数23.64年。陈姓为中国的大姓,陈姓的郡望遍及长江南北,有颖川、广陵、河南、下邳、东海、汝南、 武当、新安、庐江、冯翊、京兆等,陈姓的堂号分两种,以地名命名的堂号有:颖川、汝南 、下邳、广陵、河南等;以嘉言懿行命名的堂号有德星、德聚、绳武等。据传,陈实的6个 儿子皆为贤良之士,常与名士荀淑父子聚会,汉灵帝称之贤良聚居,如德星聚在奎宿之间, 因此陈实后人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陈胡公(满)之后有陈轸,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始祖。轸后有陈实,人丁兴旺,子孙多为朝 廷重臣,满门显贵,成为望族。实公之后有陈霸先,为南朝陈武帝,共传3世5帝;陈政,岭 南行军总管。其子元光,代父领兵,经9年征战,平息叛乱,安定南疆,尊为"开漳圣王" ;陈邕,唐中宗进士,官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的排挤,南迁福建。其三子夷行,由进 士第擢起居郎,累官文史馆修撰,侍读学士,开成二年(837)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陈洪进,以才勇闻世,累立战功,南唐后主命其为泉南等州节度使,宋间授武宁军节度使 ,同平章事,进封南康郡王;宋代,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再次南迁,陈邕后裔陈魁,率众93 人,移居福建宁化、上杭。他们生育繁衍,分支迁徙,成为福建闽南陈姓的一大支系。入闽陈姓以颍川陈姓为主,其主要支派有:
其一,西晋中原永嘉之乱,"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 。族谱记载,陈润"仕晋官散骑常侍,永嘉时渡江入闽",自此陈姓繁衍闽中;其二,唐高宗总章年间,陈实裔孙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率领固始58姓入闽,陈元光被誉为"开漳圣 王",其后代遍布漳泉,称为"将军派";其三,陈实之裔孙陈邕,唐中宗时登进士,官太 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挤,被谪入闽,其子孙在漳泉繁衍,又称"南院派"。其四,五代 南唐时,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任清源军节度使,开发围垦陈埭,促进泉州经济发展。陈洪进 后代,也成为泉州陈姓望族;其五,唐末五代,王审知入闽,又有大批陈姓族人随军入泉。 此外,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陈姓成批或零星入迁泉州。如宋仁宗嘉祐七年 (1062),敕令江州义门陈氏分居,入闽的有陈学成分浦城庄 ,陈显先分邵武庄,陈宗和分侯官庄,还有陈辛入泉,陈魁入汀。宋代朱熹在《陈氏族谱》序中写道:"千流万派,总归一源,叶茂枝繁,不离一本。其名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难',凤毛麟角,岂虚语哉!"颍川陈氏蔚成望族,始自陈实。实公德高望重,与钟皓、荀淑、韩韶誉称"颍川四长",彪炳史册 ,其子孙多为朝廷重臣,家道兴旺,满门显贵。凡实公派出,以"颍川"为总堂号。颍川陈 姓,人丁之兴,遍及海内外,成为当今陈姓渊源的主流。二、入闽
陈邑公衍派至20世孙陈仲昌,生二男,长应瑞,次应垓。应瑞公有三男,长作铿,分居店前 ,次作鉴,分居漳浦大坑,三作铸,分居下亭。作鉴先居漳浦大坑,后徙厦门山前(山场)。 派下体元公,生二男,长名名卿,字国肋,号多勤,次名贵卿,字国典,号多廉。元朝后叶 ,贵卿公开基南安溪美霞美畲。公有三男,长名萃,字霞溪公,定居霞美畲,分衍金街、双 塘、霞东、大霞美,生齿万丁。三名秀,号逸溪公,明代洪武癸丑(洪武6年,1373年)分居 安溪山头,分衍和平、仙都、官桥等10个村,人丁一万三千余众(1988年普查)。次名藕,字 圹溪公,兄弟析分,与其弟同时分居,公定居莲塘,分衍延布溪美、沃后、东田,蔚成近三 万丁巨族。莲塘支系衍派
一世祖藕,号塘溪公,妣蔡氏恭淑。生二男,长名孙漠,字厚滂公,开基全莲塘。次名孙谋,字龟图,明初分支开基长乐溪楣村。
二世祖厚滂公,三男,长曰植甲公,次曰植豪公,三曰植古公。
三世祖植甲公派下繁衍莲东碧轩、莲北、莲西,东田镇大仁内、公店、加冬井、畲格寮、溪美、沃后,1965年5-7月移民建宁县数十户,客居厦、泉、漳(南靖、角尾)及台湾、东南亚诸国数千人。三世祖植豪公派下分衍莲塘村莲东片、莲南片、莲北片土楼用后裔,1965年5-7月移民建宁县数十户,客居泉、厦及台湾、东南亚诸国数千人。
三世祖植古公派下分衍定居莲塘莲西片后塔角。
世祖各支系繁衍至今为第廿三代"声"字辈。
根据东头村现残存的、十分不完整的族谱上,依稀可见陈邕字样的描述,对照本宗祠大门后的"浯阳衍派"的横匾,以及金门"浯江"丁号,东头村陈姓来源应该是:颍川始祖,汉太丘长陈实公之裔孙陈邕,遭李林甫迫害,被罢官入闽,其子孙在漳泉一带繁衍,再由漳泉迁徙台、澎、金、马及南洋一带。陈邕的裔孙陈洪进后来任泉州清源军节度使 ,陈洪进的后代成为泉州陈氏望族,陈洪进的裔孙"庆公"(来自泉州安溪或来自金门不详) 到南安白石(碧石、东头)开发,成为南安碧石(东头乡)的开基祖。三、昭穆
东田村:七世开始设十四字。即"德耀宗邦君荣华,恩施奕世助永良"。1962年再续设十六字"靖霞传芳,昆仲泽长,贤明衍继,绵辉瑞祥"。
邱钟陈氏昭穆:
彬、煌、培、锡、沐、植、熙、增、钟、洵、朴、炯、垣、镜、清、杏、燕、均、铭。
东头陈氏昭穆:
第十三世以后的辈序是:
腾承启贤能 敬继禹之道 祖泽光前远
孙谋裕后长 诗书敦世业 簪笏振家祥
莲塘贵卿公派下昭穆
莲塘九世祖元振公生于清朝顺治庚寅年,卒于雍正壬子年(1650-1732)。公生三男,长尚弼,次尚蒲,三尚黎。尚蒲公生于康熙己巳年正月(1689年),取昭穆首字命名,推知贵卿公派下清初康熙年间始作昭穆:尚羲敦仁光世泽 存忠守信衍芳声
家傅诗礼尊谦让 学绍箕裘毓俊英
垂裕后昆培植远 仰承先德本源清
文章华国多才士 炳耀星云瑞泰平
新蓝陈氏
秉文启子于嘉伯仲怡 和世必光荣台鼎卿
尹辅弼君侯建勋 成节用昭孙谋
诗山霞宅陈姓昭穆
字行 一广永颜崇体怀甫孟仲
弈世公卿 贻谋宏远 植德茂昌 子孙振绳 万亿其臧
名次 国家熙醇 祖宗创垂 燕翼来昆 孝悌忠信 遐迩同遵
新增字行 钟灵毓秀 贤哲华章 建勋立业 隆庆辉煌
新增名次 诗书兴教 启迪智聪 奋勉增进 兰桂联芳
四、外迁
南安梅山新蓝陈氏自七世后为谋生逐渐向外拓展,有分至九都狮头乡,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山美水库而再移同安、漳浦等地,人口有3000多人。又有移居台北,基隆等地5000多人。还有移居菲律宾万余人,移居香港4000多人,少数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谱 牒
诗山霞宅陈氏族谱
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至入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先世集有全谱,迨嘉靖壬戍,公元1562年间,遭乱而谱付之火。斯时,七世祖叔坏远公恐年久而谱废,爰是问故老 略修大概。康熙八年己酉,科举人拣选知县九世祖叔发其字浴日北旋河南光州固始,集成颍 川谱图。值于康熙己巳即1689年,霞宅陈氏族谱开编创立。至2001年辛巳,期间共八次续修 。明末清初,霞宅陈氏先辈支分派衍,迁徙外省别县聚居成族者浙江温州,江西铅山。在台湾之台北、桃园、苗粟、基隆等蕃衍已达二千余人。飘洋过海谋生于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 等亦达千人以上。有迁徙于惠安、福清、泉州、永安等地皆蕃衍昌炽。然有部份外徙海外及 他乡因世远代湮,久年失去联系无从可考。1998年冬至2001年10月,历经三个寒暑霞宅陈氏族谱第八次续修完成,全书共三十四卷,毕成大集,修录健在人丁13000余人。
东田陈氏
东田陈氏族谱历代均有重修,保管较齐全,有唐欧阳詹拜选《太祖龙湖公(陈元光)行状序》 ,宋朱熹《紫阳朱文公裨政书序》为东田名人陈黯著作写序等珍贵文字史料。新蓝陈氏族谱
官园开族以来六百余春秋,族谱近四百年前才有记载。
一、历次著谱、修谱序录:
第一次著谱,明隆庆五年辛未七月(公元1571)邑庠生十世子抑旋溪先生著。
第二次修谱,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
第三次修谱,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
第四次修谱,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
第五次修谱,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
第六次修谱,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
第七次修谱,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第八次续谱,于1993年开始筹备,2000年全面铺开。
二、族谱概况
据现存较完整的第七次修订的族谱,大体分为二大类,一是总谱,二是分谱。
总谱有两卷共五本。
分谱:即支派世系图表和谱牒,共十六卷。
分支台湾支派另刊三本,合计24本。
本次续谱(第八次)设想依前次分为二大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